•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深度解读 >

谈科普出版的三字经:“真”“趣”“活”

 

    做好科普出版对于儿童科普素养提升,进而对于全民科普素质都将产生重要影响。我认为,从“科普出版与儿童成长”的角度探索科普图书的现状与未来,对当前的童书市场具有很强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少儿科普出版是提升公民科学素质的基础

  2005年,国务院颁布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提到,“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学素质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如此高规格地出台文件,对公民的科学素养做出详细说明,可见中央对科学普及问题的重视。我认为,《纲要》应成为少儿出版社出版科普读物的指导性文件,因为《纲要》中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讨论“未成年人科学素质行动”。我们应进一步思考的是,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中具有怎样的作用?我的理解如下:

  1.基础性。儿童具有科学素养,未来的公民才有科学素养。《纲要》虽然针对各个群体都制定了提升科学素质的措施,但对未成年人制定的措施尤其详细并有更大的操作性。少儿科普读物可以说是公民科学素质的“第一道门”。

  2.便利性。培养儿童的科学素养,需要多管齐下,例如,科学课程的设置、科技馆的修建、科学教师的培训、科普基地的建立。在所有这些措施中,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是最简便、最低成本的措施;比起动辄经费高昂的科普基础设施的建设来说,科普图书具有高覆盖性。

  3.发展性。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整体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是不争的事实;而我国公民基本科学素养偏低,也已经持续了一些年,即使是2010年,调查显示全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为3.27%,在世界排名靠后。所以,少儿科普读物的出版具有很强的发展性,也有一定的市场空间。虽然少儿科普出版依然存在市场容量小、缺少热点图书、原创乏力等诸多问题,但无论从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都不应该忽视这一市场。

  如果说,“文学”和“科学”是儿童飞翔的双翼,那么,“文学”和“科学”也应该是少儿出版社飞翔的双翼。

  点面结合,开创少儿科普出版的蓝海

  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在科普图书方面并不具有先天优势,缺少像《十万个为什么》这样经过历史沉淀的经典,也缺少百科全书的完整与厚重。

  在科普书出版中,我们制定了单兵突进策略。首先选择科学漫画,继2002年引进韩国的《我的第一本科学漫画书》后,《我的第一本爆笑知识漫画书》、《我的第一本历史探险漫画书·寻宝记》和《我的第一本学习漫画书·科学实验王》系列,在中国少儿科普市场掀起一股“科漫旋风”。这四大系列内容涵盖了少年儿童读者阅读的多个年龄层面和多学科领域,构建出完整的产品线。借助“我的第一本……”的品牌效应,经过9年的不懈努力,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已成为国内“科普漫画出版重镇”,只要提及科普漫画,读者自然会想到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森林报》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科普图书出版的另一个尝试。《森林报》是苏联著名科普作家比安基的代表作,译者为著名翻译家王汶女士。我们社购得此书的版权和译稿后,重新进行了编辑加工,将原来的一本分拆成春、夏、秋、冬4本,整体设计更适合孩子阅读。目前已经累计销售172万册。

  在原创科普读物方面,我们一方面借助科学漫画方面的优势,原创了科学漫画精品——《人类文明大揭秘》,一方面也积极培养新作者,出版了“绿色总动员”系列环保小说。

  不贪大求全,也不在已有市场中简单重复,而是设定自己的出版方向,开创自己的出版“蓝海”,这是二十一世纪出版社科普读物出版的重要特点。经过近十年科普读物的出版,我感觉以前出版界常抱怨的“科普读物叫好不叫座说”,“科普阅读低迷说”,可能都是假命题,其实归根结底还是没有出版真正走进儿童精神世界的好书。这几年,在各出版社的协同推动下,科普读物早已改变了“灰头土脸”的形象,变得让读者感觉更加亲近,销量上也有看得见的增长,当当网少儿频道甚至还把2010年定为“儿童科普阅读年”,在当当网的畅销书榜上,少儿科普图书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科普出版的三字经:“真”“趣”“活”

  在少儿科普读物出版研究中,我归纳出了“真”“趣”“活”三字心经。

  首先是“真”。科学是研究各种现象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反映事实真相的学说,“真”是科学的核心价值追求。出版给儿童读的科普作品,首先要追求知识的准确可靠,其次要培养儿童求真的科学精神。科普读物由于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对编辑的要求很高,因此出版社应加强对科普编辑的培养,培养他们具有怀疑的科学精神,注意核对每一个知识点。

  其次是“趣”。科普阅读在儿童的阅读中,占据了相当重要的位置。一个人知识的累积主要靠科普读物,据调查,学生离开学校后,超过80%的阅读材料是知识性的,而不是文学性的。国际上对儿童阅读素养的测试中,有50%属于科普类阅读的题目。与此同时,人类的知识总量飞速增长,对未来孩子掌握知识的能力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科普读物对孩子的影响绝不仅限于知识,还包括分析事物的能力、科学精神的培养等。但是,据调查,学生阅读困难多发生在科普类读物上,学生也比较排斥知识类读物,觉得这类书不好玩、很难读。因此,科普读物要在“趣味性”上下工夫。增强趣味性,这不是一个新鲜话题,但在实际编辑过程中,需要去思考、判断和选择。例如,如何在阅读的同时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设计的题目如何和孩子互动而不是让他们感觉到“被考试”的威胁?

  最后是“活”。现代意义上的科普,已经跨越了成人向孩子传授、灌输知识的阶段,按照国际上的流行说法,“科普”的本质含义是“公众理解科学”。少儿科普读物是课外书,不是正式的科学课程,“活”才会让儿童喜欢。成人让孩子阅读科普,常常觉得是要让他们掌握知识,孩子却不这么想。前些年我们一直在说科普原创乏力的时候,一群由不同学科背景的年轻人创办的“科学松鼠会”却在网上受到追捧。他们把科普当成时尚,去功利化,把知识活化,像松鼠一样“咬开科学坚硬的外壳”,受到网友的欢迎。

  当前科普读物的出版与阅读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气象,至于能否迎来一个“科普读物的春天”,也有赖于各家出版社出版了多少优秀的科普作品。我认为,中国的原创科普不能一直固守在《十万个为什么》阶段,要用更活泛、更时尚、更娱乐、更个性的方式创造新的经典。对照《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我们应再深入思考,在走向2020年的最后10年里,出版业还能为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做出哪些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