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作家动态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去世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死了。这位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文坛的老祖母,在过完94岁生日不久,于11月17日清晨在伦敦家中去世。
 

    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去世 享年94岁,生前拒绝女权标签

 

 

\

多丽丝·莱辛的《我的父亲母亲》。

\

莱辛最广为人知的作品《金色笔记》。

\

 

多丽丝·莱辛,1919年10月22日生于伊朗,2013年11月17日在伦敦去世。2007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英国作家多丽丝·莱辛死了。这位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世界文坛的老祖母,在过完94岁生日不久,于11月17日清晨在伦敦家中去世。

    她的作品在中国多有出版

  2007年,10月11日,瑞典学院宣布将2007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多丽丝·莱辛。那年已88岁高龄的莱辛直到在自家门口被记者团团围住时,才晓 得自己得了奖, 后来她就说了那句著名的获奖感言:“我已经88岁了,而他们不能颁给一个死了的作家,所以我想他们可能认为最好在我被埋掉前把奖先给我。”

  瑞典学院在给她的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辞上这样评价她:“以其怀疑主义、激情和想象力审视了一个分裂的文明”,称《金色笔记》“在二十世纪那些描述男性女 性关系的作品中,是开创性的”。莱辛是迄今为止获奖时最年长的女性诺贝尔获奖者。获奖后,她因年事已高未能到斯德哥尔摩领奖,而是在伦敦接受了这一荣誉。 “这是一个政治正确的选择。”哈佛大学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哈罗德·布罗姆这样评价瑞典学院对莱辛的选择,“尽管莱辛早期的写作有着许多令人钦佩的品质,但我 认为她最近15年的作品毫无可读性。”

  作为作家,从非洲殖民地到伦敦,莱辛细致地刻画了男女关系、社会不平等和种族隔离。作为女人,她大胆谈论欲望、政治和性。为追求自由的生活,她抛弃2 个孩子。莱辛被形容为是一个易躁的女人,即便八九十岁了,她依然向许多公共议题开火,这些年她骂过美国前总统小布什是“世界的灾星”,她形容所谓现代女性 “自鸣得意、自以为是”。莱辛甚至说“9·11”并没有那么“骇人”。

  莱辛与中国很有渊源,她的作品很早就在中国被翻译出版,现在她的重要作品的版权都在译林出版社。早报记者昨天从译林出版社了解到,一共有12部莱辛作 品在未来三年内将陆续出版或再版。其中,最先和读者见面的是《金色笔记》、《天黑前的夏天》、《幸存者回忆录》、《第五个孩子》。莱辛其他一些作品由南京 大学出版社、新经典公司等出版机构出版。

  莱辛还曾多次来到中国。作家王安忆昨天对早报记者回忆,她第一次见到莱辛就是1993年的中国行,“当时当然知道她,但她的作品一直没能继续读下 去。”1993年莱辛中国行的安排者之一就是上海社科院教授瞿世镜。“1989年,我去英国做一个关于当代英国小说的研究,需要探访很多英国作家和学者, 其中包括莱辛。” 瞿世镜说,“知道我要做关于她的研究,她把所有她能找到的自己的书都寄给了我。”之后,在瞿世镜的牵线搭桥之下,莱辛终于在1993年来到中国,“她到上 海后提出一定要去孙中山故居,她知道孙中山是中国的革命先驱。”莱辛当时还去了北京,提出要见王蒙和张艺谋,王蒙是她多年前认识的中国作家,张艺谋的《大 红灯笼高高挂》和《菊豆》,莱辛印象很深。

  《金色笔记》的译者陈才宇也曾与莱辛保持联系,“当时我在英国留学,为翻译《金色笔记》找到了老太太,她在自己的家中接待了我。” 陈才宇对早报记者说,“我本来想约她一个序,可是她坦率地对我说,不知道中文版会是什么样子,所以就不写了。”

  莱辛共有3个孩子,但两个儿子都已经相继过世,只剩下女儿简。这些年,莱辛一直照顾着生病的小儿子彼得,1949年她把彼得从非洲带回了伦敦。2007年的那一天,她正是在为彼得买药归来时得知了自己获得诺奖的消息。三周前,彼得刚刚过世。

    追随理想抛家弃子

  1919年10月22日,多丽丝·莱辛(原名多丽丝·梅·泰勒)出生于波斯(现在的伊朗),当时她父亲在那里是个银行经理。她的父亲泰勒参加过一战, 丢了一条腿。她的母亲Mc Veagh当时是泰勒的护士。莱辛在她的自传《肌肤之下》曾说,她的出生让家人很失望,因为她父母觉得不可能是个女孩,最后是接生她的护士给她取了名字。 5岁那年他们全家搬到南罗德西亚(现在的津巴布韦),搬到南罗德西亚之后,莱辛最早在母亲的教导下认字看书,大量阅读查尔斯·狄更斯和吉卜林的小说,当时 她的座右铭是“我将不同。”少年时的莱辛就读的是索尔兹伯里(现为津巴布韦首都哈拉雷)的天主教女校,直到高中毕业后才离开。1939年, 不到20岁的莱辛结了婚,她的第一任丈夫叫弗兰克·韦斯顿。莱辛很快发现自己怀了孕,她起初试图堕胎,她后来曾说怀孕是大自然在和她作对。这个没能堕掉的 孩子就是她的大儿子约翰。第一段婚姻只持续了4年。逃离家庭的莱辛投入到“左翼读书会”的怀抱,“左翼读书会”在当时是一个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文学团体, 它的领导者就是莱辛后来的第二任丈夫高特弗里德(Gottfried),他和莱辛又育有一个孩子。

  高特弗里德是德国共产党员,莱辛认为选择跟他在一起是“革命职责”,在战时环境下莱辛要保护他。他们计划,等战争结束再离婚。莱辛开始为南非共产党机关报工作,抗议南非种族歧视法律,认为这一制度让权力集中于少数白人手里。

  但很快,莱辛决定抛弃孩子、丈夫、家庭,要追随自己的理想、朋友和同志,起初她一个人过,租了个房子,做了份打字员的工作,她后来在采访中解释了自己 当年的选择,“我无法忍受那样的生活,把你的时间,日日夜夜耗费在你憎恨的生活上,这就像是交易。”如果选择待在家里,她的情绪就会被孩子们所影响,“在 我的肌肤之下,我的基因是有缺陷的。”“我得保护我自己,所以我得离开。”

  莱辛的共产主义热情后来慢慢消退,1949年30岁的莱辛再次抛下自己的丈夫,离开非洲来到伦敦——她种族意义上的祖国,随身带着她的第一部小说《野 草在歌唱》的手稿和她的小儿子彼得。这部莱辛的成名作出版于1950年,以一个年轻女性不幸婚姻故事来描写英国统治下的非洲种族主义和贫困。在《野草在歌 唱》之后,莱辛又连续出版了自传体五部曲《暴力的孩子们》。莱辛最早的那些小说谴责了英国对非洲和黑人的残暴统治,批判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这导致南非和 南罗德西亚政府从1956年起禁止她入境。直到多年后,两国政府才取消了禁令。直到1995年,莱辛才又回到南非看望了女儿和孙子们。

    被误读的《金色笔记》

  1950年代,莱辛成为所谓“愤怒青年”一员,这些作家被认为是战后反抗英国传统文化的一代,莱辛在伦敦的家成为伦敦小说家、戏剧家和批评家的中心, 也收留那些无家可归的人。“我重复一遍,‘愤怒青年’是媒体的创造,报纸的发明,从来没有任何事实层面的基础。”莱辛从一开始就拒绝这个标签。

  1962年,莱辛最重要的一部小说《金色笔记》出版。《金色笔记》被认为是莱辛最好的一部作品,《金色笔记》由4本笔记本组成,黑色笔记本里莱辛处理 了非洲议题,红色笔记本里记录了女主人公安娜的共产主义岁月,黄色那本是自己的自述,最后金色笔记本把安娜所有思考的经历汇集了起来。莱辛曾经说过,这4 本笔记本单独成立分别捕捉了苏联清算斯大林主义后混乱的世界,战后一代西方信仰共产主义的知识分子由此分崩离析,莱辛就是其中一位。

  加拿大著名女作家阿特伍德在《卫报》撰文说:“我第一次阅读莱辛是1963年,在巴黎的公园长椅上。当时我还是学生,每天吃着法棍、橘子和奶酪。”阿 特伍德说,“谁能料到当时我们读的这本书《金色笔记》,之后成为时代标志。”阿特伍德说,如果有一座20世纪文学的拉什莫尔山(美国的拉什莫尔山刻有华盛 顿、杰斐逊、老罗斯福、林肯头像),莱辛肯定是其中的一位。“我从未见过波伏娃,但我见过莱辛好几次。那几次会面都是在文学场合,她对年轻女作家总是充满 友善、鼓励和兴趣,她对英国作家的处境有着特殊的理解。”

  莱辛始终认为,世界误读了《金色笔记》,她更愿意从历史和政治的角度解读这部小说,她在《影中行》中说:“我听说这本书也被列入了历史课和政治课的阅 读清单,我很高兴,因为这恰恰是我最初的意图:我想写的是一部记录时代的编年史。”在她看来,如果是从女权主义角度来解读,完全是一种误读,“我确实反对 女权主义者把我的书霸占为她们的财产。”

  到了晚年,莱辛已经坦然面对《金色笔记》被贴上女权主义的标签,她说,“有些女人告诉我:‘我在六十年代读到《金色笔记》,它改变了我的生活。’一本 书改变了一个人的生活,只意味着那个人已经做好了改变的准备,而那本书只是轻轻推了她一下。”“我很高兴这本书对她们有所帮助,并不介意她们是否知道这本 书的‘真正’意图。”1993年,她曾公开表示《金色笔记》不是在鼓吹妇女解放。“我认为大家把妇女运动浪漫化了。”

  《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的作者是普林斯顿大学女性文学批评家伊莱娜·肖瓦尔特,在得知莱辛去世之后,她为《华盛顿邮报》 撰文怀念莱辛。她对早报记者表示,莱辛一直拒绝传统意义上的女性写作风格和主题,她甚至认为英国女作家伍尔芙过于女性。

  自1960年代以后,莱辛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几乎平均两年出版一本著作,但她晚年最近的写作很少为人注意,也常被批评为过于说教和难以理解。莱 辛身前最后一部小说是2008年出版的《阿尔伯特和艾米莉》,当时她已经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她的编辑佩尔森说:“在这本书里她再次回顾了早期的生活。当 时她对我说,‘这是我最后一本书。’”和莱辛经历相似的另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J. M.库切曾说,“莱辛不是文体家,她写得太快。” 莱辛到底写得好吗?这样的问题其实在英语世界被讨论了几十年。2008年,89岁的她说:“够了。我已经没有精力继续写了。当你有写作才能的时候要使用它 们,因为那会走的,这就像塞子被拔掉,水也会流干。”

  2008年,莱辛把自己的书信捐给了英国东英吉利大学,其中的牵线人是在该校的文学批评家克里斯托弗(Christopher Bigsby),他昨天对早报记者表示,“莱辛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她的小说《金色笔记》在过去50年里持续重印。在这部小说里,莱辛描绘了一代 人心灵和生活的崩塌,而这一影响持续至今。这也是一部关于女性生存状态的小说,因此一代代女权主义者都把它当作精神读本,尽管莱辛一再强调世界误解了它。 莱辛写小说、诗歌、剧本、歌剧甚至绘本,她写非洲,也写太空科幻小说。莱辛甚至用假名去投稿,考验自己和出版社编辑。她自传第一卷备受质疑,而第二卷导致 很多好朋友与她绝交。这让她最后停止了自传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