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作家动态 >

“香港才子”陶杰文风备受金庸、倪匡嘉许

陶杰与金庸交情不错。

香江才子陶杰逐渐被内地读者熟悉。

  陶杰、董桥、迈克,香港写专栏的三大才子

  倪匡赞陶杰学贯中西、博古通今

  梁文道赠他“香港第一才子”称号

  提到“新一代香港四大才子”,很多人都会想到梁文道、马家辉、林夕等,其实在香港文化圈,陶杰名声丝毫不亚于前几位。17岁留学英国,毕业后在 英国BBC工作多年。1991年,陶杰得到武侠小说大师金庸赏识,应邀回港出任金庸创办的《明报》副刊副总编辑,并为多家报纸撰写专栏,在香港电台、无线 电视台主持节目。

  陶杰写作题材极广,涉及文化、艺术、时事。评论深入浅出、一针见血,文风绮丽华美、犀利辛辣,备受金庸、倪匡嘉许,梁文道还称他为“香港第一才子。”近期,《杀死鹌鹑的少女》等杂文集在内地出版,是内地读者首次集中读到其文章。

  他受香港英皇娱乐的老板杨受成邀请,“代笔”撰写自传《争气》,该书在7月的香港书展上成为热点。近日,华西都市报记者联系到这位“香港才子。”

  杨受成三邀“出山”写内幕真相,连律师都“震惊”

  应邀为杨受成写口述自传,陶杰说,“本来,我与杨先生素不相识,他闻名邀请我三次,叫我替他写自传。我推却了多次。后来我就告诉杨先生,明确说 明写传记不可以涂脂抹粉,不能只写光明面。当时杨先生一口答应。既然他如此信任我,我也感到很荣幸做这件事。”陶杰还表示,杨先生是香港商界传奇,“他曾 一贫如洗,也因义助朋友而进监牢。我想这本书对年轻人很有启发,让大家知道,贫穷的日子,个人应如何奋斗,怎样做人。也是香港人对往昔的一次集体回忆。”

  提到“代笔”感受,陶杰说,“一般来说,商人非常自我中心,只肯交代成就和贡献,不会说到缺点和阴暗面。但是,杨先生却有这个自信,让我大胆 写。”陶杰还透露,“其中许多章节,他敢说的,反而我有点迟疑,不敢下笔。我很佩服他有那么大的胆子。有些内容写出来后,律师都觉得有点震惊,怕当事人仍 在世,惹上官非,再三提请要删掉。杨先生和我反而会劝说律师,保存真相。只有律师说如果不删,就有可能惹上官非,才不得不删掉。”

  与金庸、倪匡相交经常微博直播聚会场景

  陶杰常与金庸、倪匡会面聊天,还在微博上多次与网友“直播”他与金庸聚会吃饭、交谈新书的场景。5月,他与金庸及倪匡夫妇见面聚餐合影就吸引不少读者的眼球,微博配文:“昨夜在香港的北京楼与金庸及倪匡夫妇晚饭。查先生庆祝婚姻纪念,精神气息甚佳。”

  陶杰告诉记者,“查先生年事已高,近年不太逛书店。他也会看一些武侠小说,都是由倪匡推介的。他有时候,会批评电视剧的编导,胡乱改编金庸小说的情节。”

  提到与金庸的友情,陶杰回忆:“当时查先生在牛津大学游学。第一次看见他,正值深秋,查先生穿套灰旧的西装,看上去很有上世纪三十年代哲学家罗 素的味道。我心想:这个人真是了不得,他对英国文化的了解层次很细,也很推崇,尤为欣赏英国的理性、中庸、幽默感。我们聊得比较投契。查先生就叫我替《明 报》的副刊,写一点英伦的文化通讯。”陶杰还特别提到一个小细节,“我发现查先生很会随环境气氛的变化,更换衣装。后回香港,再见查先生,他穿着名牌西 装,与香港衣香鬓影又融为一体。”

  他的心声

  写作绘画皆精“市场不足养活专业作家”

  陶杰散文集《泰晤士河畔》获得第三届香港中文文学双年奖,被散文家董桥称为“一千万人里才会有一个”。但内地读者对他的认知并不多。

  能被称为“才子”,并非浪得虚名。除写作,陶杰绘画很了得。早年创作的八幅画,曾被法国著名的某品牌红酒看中,制作成八瓶限量版红酒包装盒,用作慈善拍卖,收益捐给爱护动物协会。

  陶杰说,他早在中学时代就曾专门学过素描和油画,后来又自学国画,“我喜欢中国水墨画,水墨讲究‘留白’,很符合中国儒道佛家的潜藏和内敛。”

  在香港,很多作家并不是专职。陶杰说:“香港是一个节奏紧张的商业社会,而且香港人口少,市场不足以养活专业作家。到了今天的网络时代,文字日渐堕落,动漫影像流行。我觉得自己很幸运,在香港,我还有一点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