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出版快讯 >

中国图书设计被指落后世界先进水平近30年

  刚刚结束的上海书展上,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向2010至2012年间评选出的60种中国最美的书颁奖,二十余位获奖设计师出席了颁奖仪式。延续以往的传统,《2010-2012中国最美的书》三年合集也在颁奖仪式现场首发。

  首发式结束之后,吕敬人、刘晓翔、张国樑等历年的获奖设计师参加了中国最美的书与 书籍设计艺术座谈会,共论图书设计的发展方向。设计师们普遍认为,在当前公众阅读量普遍减少、电子阅读风行的大趋势下,书籍设计一方面要凸显个性,吸引小 众读者群;同时要把握整体设计概念,让设计与文本信息密切结合,引导读者阅读。

  2013年是“中国最美的书”奖项创立十周年。十年来,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受德国 莱比锡世界最美的书主办机构德国图书艺术基金会的委托,于每年金秋时节面向全国征集最美书籍作品,评选出20种获奖作品,推荐参评世界最美的书。目前为 止,已评出中国最美的书208种,其中获得世界最美的书奖项的有11种。

  误打误撞

  获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作为主办方,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兼中国最美的书评委会副主任祝君波介绍了中国 最美的书创办情况。祝君波回忆说,2003年第一届上海书展,有个外文图书专场,陈列了几百种原版书籍。其中许多图书设计新颖,让人眼前一亮,于是当时的 领导和工作人员就有了办个图书设计展的想法。在上海书城又挑了些国内出版的书籍后,首届上海书展就推出了图书设计展,获得读者的好评。

  展览之后,上海新闻出版局从参展的国内书籍中挑了16本,作为中国最美的书去德国 莱比锡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因此,首批中国最美的书其实并没有经过评选。“上世纪50年代,我国就参加了莱比锡的国际图书工艺奖评选,但在‘文革’之后 中断。东、西德合并之后,原先由两德各自举办的图书设计奖合并为世界最美的书评选。”祝君波透露说,当时也不知道参加世界最美的书评选有什么要求,就直接 送书过去,没想到《梅兰芳(藏)戏曲史料图画集》一举获得当年的金奖。这也是迄今为止,中国获得的唯一一次世界最美的书金奖。

  中国最美的书

  引领图书出版潮流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经验,次年开始,上海新闻出版局开始逐年评选中国最美的书,吕敬 人、朱赢椿、刘晓翔等国内图书设计大师都曾获奖。该奖项也成为国内图书设计的风向标,甚至成为一些出版机构对图书设计师和美术编辑的考核硬指标。“得这个 奖,能让书卖得更好。”著名书籍装帧艺术家速泰熙说,“很多书前脚刚评上奖,后脚就开工加印。我记得曾有一本书,原先只有3000册的印数,得奖之后出版 社立马加印1万册,还能一版再版。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书籍设计对书本的普及也是有相当好处的。”

  设计师赵清认为,中国最美的书评选最大价值在于,向国内的图书设计师乃至出版业界 提供了审美坐标。“我从1988年开始做美编,就是做封皮,做了几千本,全是垃圾。”赵清说,直到接触了中国最美的书评选之后,不仅自己可以回归整体设 计,出版社的领导对于书籍设计也有了新的认识。

  曾7次获奖的上海人民出版社美编陈楠发现,前一年的最美书很容易成为后一年的风向 标,这也带来了一些反效果。“现在一本书一旦获奖,就好像开始引领一种风格趋势,很多人似乎认为模仿它的设计更可能拿奖。这两年,几乎所有的书都能算得上 漂亮,但越来越雷同,个性也少了。这反而限制了很多人设计书籍的奇思妙想。”陈楠说。另一位多次获奖的设计师朱赢椿甚至反思说:“现在回头看一些获奖作 品,包括我自己的作品,存在过度设计的问题。现在的评选则更注重书籍的整体表达,这也反映了国内书籍设计思想的进步。”

  评选本身也在不断进步。祝君波介绍说,前6届评选还分单项奖,诸如封面奖、版式 奖、插图奖等,之后统一为整体评选中国最美的书。这就是书籍整体设计理念的反映。而在评选机制上,之前采取的是作品回避,评委在评选自己的作品时予以回 避;现在则是参赛回避,不邀请有作品参评的设计师担任评委。此外,近几年的评选均邀请了外国评委,在更具公平性的同时,加强与国际同行的交流。 也正是从2004年开始,形成了获奖作品每三年结集出版的传统,邀请在此期间获奖的设计师担任合集的设计工作。有意思的是,合集往往又在下一年度获得中国 最美的书称号。

  图书设计

  带着读者慢阅读

  尽管平均每年都能拿一个世界最美的奖,但在与会设计师眼中,国内的图书设计与世界 先进水平还有很大距离。著名图书设计师吕敬人直言,“差距有二三十年”。他说,自己前不久去韩国,在机场里就看到一家书店,专门卖没有书号的书。这种书就 是艺术家和设计师设计的、面向小众读者的图书。它不是为了广泛流通,就是为了传达某种概念和信息,这是国内图书设计值得考虑的一个发展方向。

  陈楠对此亦有深刻感受。她在英国进修时,曾买过英国一位女设计师的设计书。“虽然里面没几个字看得懂,但翻阅起来就给人很舒服的感觉,特别适合闲暇的时候翻翻。”陈楠说,这本书是自己的最爱,也能给她提供许多启发。

  另一个发展方向,则是图书的整体设计。最年轻的获奖设计师连杰认为,设计是一种工具,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书籍传达的信息。因此,作为设计师,需要把握作者的意图,留住、延展作者的意图,不为赚钱、不为炫技,从内容出发,为读者服务。

  作为书籍整体设计的倡导者,吕敬人认为,在电子书风靡市场的时代,图书设计师需要 对“读书”有再认识。读书的主要目的已经不再是获取信息,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图书设计师可以想办法带着读者慢阅读,使纸质书能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创造欲 望。他乐观地表示,潮流总是一阵一阵,说不定过几年,舍弃电子阅读器、重新捧起书本又会成为新的时尚。而引领潮流正是设计师的本职工作。(记者 卢羽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