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其他类 >

相对论与动体物理学

\


目    录
 
第一章 导 读 1
一、关于光速不变原理 2
二、关于狭义相对论 2
三、关于广义相对论 5
四、关于动体物理学 6
五、科学态度与新思维 7
 
 
第二章 对“光速不变”的诠释 8
一、介质中的光速分析 8
二、介质的两种状态 10
三、菲索实验与多普勒效应的本质。 11
四、光速不变现象 14
五、光速的参照物 19
六、相对论只是一个百年传说 19
 
 
第三章 狭义相对论的困惑 21
一、光速不变性与狭义相对论 21
二、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 22
三、狭义相对论的本质 74
 
第四章 广义相对论的困惑 76
一、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76
二、广义相对性原理与等效性原理不相容 77
三、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不成立 82
 
第五章 相对论悖论集 92
一、相对论与传统力学的矛盾 92
二、相对论与传统热学的矛盾 108
三、相对论与传统光学的矛盾 114
四、相对论与传统电学的矛盾 119
五、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 125
六、相对论自身的矛盾 131
 
第六章 时空本性与时间之箭 165
一、关于时间的千年思考 165
二、主观与客观、物质与意识 168
三、时间与事件 168
四、不存在的时间之箭 170
 
第七章 时空本性与空间弯曲 174
一、百年传说 174
二、空间的弯曲 177
三空间弯曲分析 180
 
 
第八章 物理学与几何学 186
一、几何学简介 186
二、相对论物理学 191
 
第九章 不存在的引力波 198
一、引力波的探测历程 200
二、不存在的引力波 202
 
 
第十章 以太与真空 208
一、光速与以太 208
二、以太的困惑 212
三、真空分析与不存在的以太 215
 
第十一章 暗物质与暗能量 223
一、暗物质与暗能量的诞生 223
二、混乱的解释 225
三、不存在的暗物质暗能量 228
 
第十二章 《动体物理学》 238
一、《动体物理学》的诞生 238
二、《动体物理学》 243
三、应用举例 315
 
第十三章 结束语 358
一、两个基本假设 361
二、基本内容 362
 
 
 
 
 
                                                                           节   选
 

 
 
 
第一章 导 读
中国依量子纠缠原理建造的量子通讯卫星已经发射升空。正准备从实验室走向应用。
量子纠缠现象是以超光速运动为特征的。这直接与狭义相对论不相容。从深层次上说,爱因斯坦反对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力学,原因就在于此。如今看来,爱因斯坦的错误更明显了一些。
本文的思路是:
M-M实验揭示了光速不变现象→对光速不变的解释促成了狭义相对论的诞生→狭义相对论的诞生产生了钟慢尺缩现象→钟慢尺缩时空观使存在质量时,空间是弯曲的→爱因斯坦借用黎曼几何建立了广义相对论;然而,对于传播光的介质,有两种基本状态:当其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不存在与运动方向有关的光速变化——迈克耳逊—莫雷实验;当其处于非热力学平衡态时,存在与运动方向有关的光速变化:沿介质运动方向光速增加;反方向光速减小——菲索实验→光速不变的成立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的光速不变现象→光速不变原理不成立→在光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因此也就不存在钟慢尺缩现象→不存在有引力场存在时,空间的弯曲现象→爱因斯坦广义相对论是错误的(尤其不能接受的是,爱因斯坦是用黎曼几何,描述罗巴切夫斯基空间从而建立起了广义相对论)。
一、关于光速不变原理
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明了真空中具有光速不变性,其实不仅如此,在介质中也存在与地球运动无关的光速不变现象。这一点充分体现在如下事实中:自然界及实验室中存在各种不同的传播光介质,它们都拥有确定的折射率和不变的光速。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而已。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哪?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迈克耳逊—莫雷实验中。并不存在绝对意义下的空无一物的真空。那里仍存在空气,只是压强相对小一些吧了。因此,在这一实验中得到的光速不变现象与我们实验室中各种介质中的光速不变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数值不同而已。
后面的博文中借助于介质中折射率公式,
n2=1+4πNe2/m(ω02-ω2-iγω)
具体给出了:当介质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光速与介质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方向没有关系;当介质处于非热力学平衡态时,光速与介质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方向有关,沿介质运动的方向光速增加,辐射光子的频率增加,产生多普勒效应紫移;反方向光速减小,辐射光子的频率减小,产生多普勒效应红移;因此,光速不变是有条件的,不存在绝对的光速不变现象,光速不变原理不再成立。
二、关于狭义相对论
M-M实验表明,真空中的光速具有不变性。依此,爱因斯坦在洛伦兹变换的基础上,借助于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建立了狭义相对论。其实,大家想一下,从上初中开始我们就知道,在我们身边的各种介质——水杯中的水、玻璃、空气、汽油、煤油等都具有确定的折射率,都拥有不变的光速。您现在是否意识到,像M-M实验中的真空管一样,它们也在随地球的转动而运动?!
同真空中的光速不变一样,这些介质中的光速不变,同样违背经典意义下的速度叠加原理。同样需要解释。
另外,我们不但利用光来认识世界,我们还通过声音、触觉、味觉、嗅觉等感知这个世界。在我们地球上,各种震动波的机械波波速也与地球的运动无关。如空气中的声速约是340m/s等。我借介质中的光速不变、声速不变建立了相应的洛伦兹变换及相应的“相对论”:包括:同种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S'、S系拥有同样的介质,折射率为n)、不同种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S'、S系拥有不同的介质,折射率分别为n1、n2)和声速相对论[由于篇幅的限制后面以小字典的形式给出了同种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对于不同种介质中狭义相对论和声速相对论没有给出。相关内容可见我的博客——大兴刘文旺的博客。如果需要可在再版中给出。
当n1=n2时,不同种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的公式等全部内容,转化为同种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的全部形式。当n1=n2=1(进入到真空中)时,这一切转化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全部。从而,使我们从整体的角度看出相对论的错误性。例如对于质速关系,在不同种介质中为:m=m0(2ξ2-1),n1=n2=n时转化为同种介质中狭义相对论的m=m0/(1-n2β2)1/2,n1=n2=1,转化为爱因斯坦的质速关系m=m0/(1-β2)1/2。
举例如下表:
介质中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xˊ=(x-vt)/(1-n2β2)1/2 xˊ=(x-vt)/(1-β2)1/2
y、=y y、=y
z、=z z、=z
tˊ=[t-n2vx/c2]/(1-n2β2)1/2 tˊ=[t-vx/c2]/(1-β2)1/2
uxˊ=(ux-v)/(1-n2vux/c2) uxˊ=(ux-v)/(1-vux/c2)
uy=uyˊ(1-n2β2)1/2/(1+n2vuxˊ/c2) uy=uyˊ(1-β2)1/2/(1+vuxˊ/c2)
Uz=uz(1-n2β2)1/2/(1-n2vux/c2) Uz=uz(1-β2)1/2/(1-vux/c2)
L=L[1-(nv/c)2]1/2 L=L[1-(v/c)2]1/2
m=m,/[1-(nv/c)2]1/2 m=mˊ/[1-(v/c)2]1/2
t0=t(1-(nv/c)2)1/2 t0=t(1-(v/c)2)1/2
E=T+m0c2/n2、E0=m0c2/n2 E=T+m0c2、E0=m0c2
t‘2-t‘1=[(t2-t1)-v(x2-x1)(n2v/c2)]/(1-(nv/c)2)1/2, t‘2-t‘1=[(t2-t1)-v(x2-x1)(v/c2)]/(1-(v/c)2)1/2,
介质中,折射率为n 真空中,折射率为1
当进入到真空中,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转化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全部。后者是前者在真空中的特例。
 
可见,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更具有普遍性的介质中狭义相对论在真空中的特例。在这里同样存在同时性的相对性等全部问题。但切伦科夫辐射的存在,否定了光速极大值的神话。在随后的文章中,在此基础上结合对光速不变原理的否定,彻底否定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
另外,机械波的波速也与地球的运动无关,这同样违背伽利略变换,同样需要加以解释。类似的推导产生了同样的洛伦兹变换,在这样的变化下,通常意义下的动量公式不满足动量守恒定律,要使动量守恒定律仍然成立,运动物体的质量必须发生相应的变化。这样,我们就推导出了以机械波波速为基础的相对论,以声波为例,主要结果如下:
声速狭义相对论
xˊ=(x-vt)/[1-(v/v声)2]1/2
y、=y
z、=z
tˊ=[t-vx/c2]/[1-(v/v声)2]1/2
L=L[1-(v/v声)2]1/2
m=m,/[1-(v/v声)2]1/2
t0=t(1-(v/v声)2)1/2
E=T+m0v声2、E0=m0v声2
t‘2-t‘1=[(t2-t1)-v(x2-x1)(v/v声2)]/(1-(v/v声)2)1/2
 
这就产生了十分可笑的结论:物体的质量、能量、动量,长度的大小、时间的快慢等,不再是一个确定的量,即使是在同样的运动速度下,因不同波的波速的不同而不同。这是我们不能解释的,也是物理学所不能接受的。
爱因斯坦相对论存在诸多的悖论,后面给出了约4万字的相对论悖论集。希望您权当笑话品一品。
三、关于广义相对论
一个旋转的圆盘,由于尺缩现象而周长变短,L=2πr,L变小,2不变r与线速度方向垂直也不变,因此,只能是π值变小。π是几何中一个标志性常数。在欧几里得的平面几何中π=1800、在罗巴切夫斯基几何中π<1800、在黎曼几何中π>1800。因此,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钟慢尺缩,直接导致了有质量存在的空间,是弯曲的罗巴切夫斯基空间。但是,爱因斯坦却用黎曼几何来描述质量造成的罗巴切夫斯基空间的弯曲,从而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这是什么逻辑?!
还被广泛证实!!应用!!!
狭义相对论的钟慢尺缩,导致了有质量存在时的空间变成了弯曲的罗巴切夫斯基空间,因此,狭义相对论的错误,使广义相对论也因此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潮汐力的存在可以区分升降机是在加速运动还是处于引力场中,从而使等效原理与广义相对性原理(广义协变性原理)不相容。而中子干涉实验结果与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都有关,否定了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效性。另外,我还针对光线的引力弯曲、水星的进动等事实进行了分析,从而从广义相对论产生的前提、实验基础,及两个假设——等效原理和广义相对性原理三个方面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还有、相互作用力有四种,为什么只有万有引力造成空间弯曲?强、弱相互作用力程小暂不考虑,库伦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弯曲,应该是质量造成的1037倍。我们只有一个空间,因此,这会直接导致由牛顿理论计算出的引力场中光线弯曲、水星的进动、引力红移、原子的光谱等明显增加,而此不是观测事实。
此后,是相对论的悖论篇。从力、热、光、电等几个部分阐述了相对论与传统理论、事实的不相容之处。
最后,本文还以专题的形式,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了深层次的探讨。如给出了光速的参照物、多普勒效应的本质、时间与空间的本质、物理学与几何的关系、量子力学中的隧道效应本质、植物吸水的原理等。
四、关于动体物理学
相对论是错误的,但它却指出了一些现象。如光速不变等,在解释这些现象的过程中,我发现物理学定律,原理及由原理推导出的定理存在适用范围或适用条件问题。为此,我提出了《动体物理学》的概念。书中还给出了相对性原理、绝对运动与绝对静止的分析,从新的角度阐述了相对性原理、洛伦兹变换等。给出了描述物体运动的绝对静止参考系,并对牛顿的水桶实验做出了解释。
明显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相对论中,洛伦兹变换是为了解释光速不变产生的。公式通过时间与空间的变换,使得在不同的参考系中光速具有不变的数值。这样就解释了M-M实验中出现的光速与地球运动的无关性问题。但是,通过我们对介质中光速的分析得出,光速与介质的热力学状态有关,当体系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介质中的光速与介质处于怎样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无关;当体系处于非热力学平衡态时,介质中的光速与介质处于怎样的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有关,因此,光速不具有绝对的不变性。光速不变是有条件的,典型的事实就是光行差现象的存在。因此,从根本上说,洛伦兹变换是没有存在的必要的。而同时性的相对性、钟慢尺缩、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都是从洛伦兹变换结合动量守恒、功能原理推导出来的。因此,洛伦兹变换错误性,导致了这些关系式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特别是在广义相对论中,广义相对论方程就是在这种变换的协变性前提下产生的。这不得不令人产生对广义相对论的质疑。
此外,我们还探讨了在后相对论时代,如何摆脱相对论的影响,抨击了缺乏良知的科研现象。
五、科学态度与新思维
相对论制约了我们的思维,严重影响了科学的进步。
近百年来,大量的科学家沿着爱因斯坦的道路研究下去,结果科学的进步进入到了死胡同。科学创新需要新思维,东西方思维各有成功的一面,也各有失败的一面。因此,我们应该把两种思维结合起来。形成新思维、构建新理论。
本书的基础是第二章“对光速不变的诠释”,全书的思想都是在这一基础上展开的。
最后,为了表明我的观点,我给出我们的标志性公式:
E≠mc2
 
第二章 对“光速不变”的诠释
一、介质中的光速分析
在古希腊,“以太”指的是青天或地球上层的大气。
关于光的本性,自古就有两种不同的认识。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胡克、惠更斯等认为光是一种波。后来托马斯·杨通过光的干涉实验,证明了光的波动性。现在一般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但是,波的传播是需要介质的,比如,水波靠水传播。传播光的介质是什么那?
17世纪的笛卡尔,是一个对科学思想的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哲学家、物理学家。是他最先将以太引入物理学。
惠更斯认为,传播光波的媒介物质就是笛卡尔认为的以太。由于光可在我们认为的真空中传播。因此,这种以太物质应该充满包括真空在内的全部空间,并能渗透到通常的传播光的媒介中。
1881年,迈克尔逊利用光的干涉实验,来测量地球的运动是否会拖曳地球周围的“以太”。
他的器材是两个互相垂直的真空管,实验时让其中一个与地球的运动方向平行,另一个则与地球的运动方向垂直。若地球的运动真的拖曳了地球周围的“以太”,则会使得沿两个方向传播光的速度发生变化,这样到达屏上的光就会发生变化,使叠加在一起的两束光叠加出现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之后,再把两个真空管旋转900,观察旋转前后干涉条纹的变化就能得出地球的自转,是否拖曳了地球环境中的“以太”。
结果显示,在实验误差范围内地球的自转完全拖曳了地球环境中的“以太”。后来,迈克尔逊又联合莫雷在改进了的实验仪器后,实验精度达到了2.5×10-10。于1887年重复了上述实验,结果还是一样。这实际上证明了光速具有某种不变性,即真空中光速与观察者(参照系)的相对运动无关。
此后,这一实验为众多的实验物理学家所青睐,不断有人介入进来。他们选择了在不同的介质中进行实验(因为无法抽成绝对的真空,因此,人们认为可能与介质本身有关)。结果显示,不同的介质确实拥有不同的结果。
但是,菲索实验表明,运动的介质只能部分拖曳以太。还有,光行差现象的存在,又鲜明地说明光速与观测者的运动有关。这些矛盾如何解释?
荷兰物理学家洛仑兹,通过数学推演得出一系列的变化公式——洛仑兹变换,并从中推导出运动物体会在运动方向上的收缩,收缩系数与物体的运动速度有关,该系数是1/[1-(v/c)2]1/2、时间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而至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空间收缩与时间的变化,没有给出物理解释。尤其是,这一运动物体长度的收缩与物体的材料的硬度等没有关系。
这实在令人费解。
一般认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给出了新的时空观,从而解释了光速不变现象。其实,正相反,爱因斯坦是在光速不变的前提下创建了狭义相对论,他根本也没有也不可能解释光速不变现象。下面我们给出解释。
必须指出的是,在M-M实验的真空管中并不是绝对的真空,而是不同程度地充斥着介质。前边,不同科学家用不同介质得到不同的结果证明了这一点。
那么光子在穿过介质时,为什么会发生运动速度的变化那?
这是因为,光子在穿过介质时,会与组成介质的原子或分子上的轨道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产生运动速度的变化。介质的折射率与光子的角频率ω及电子的振荡角频率ω0的关系是:
n2=1+4πNe2/m(ω02-ω2-iγω)
其中,N是介质单位体积内的原子数,当N=0时就是真空,所以n=1、m为电子质量、ω为光子震荡角频率、ω0是电子震荡角频率,γ为阻尼衰减系数、i是复数单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同样的入射光子ω不变,当电子的能量发生变化时,ω0的变化会导致折射率的变化。
双折射现象就是光子与晶体不同方向的轨道电子发生相互作用,不同方向的轨道电子拥有不同的能量,从而产生不同的折射率。
在介质中,不同的组成原子或分子之间会发生相互作用。每个单元的自由程很短只有埃的数量级。因此,彼此间发生极其频繁的碰撞,由于原子核位于内部,因此,这种碰撞发生在轨道电子之间。因此,各单元因碰撞而发生运动速度、动量、能量的变化,是以轨道电子能量的变化为前提的。因此,轨道电子能量的变化与相应的原子、分子的运动状态一一对应。
这样,决定光速的电子震荡角频率ω0,就与介质中原子或分子的运动状态一一对应。
当ω≥ω0时会出现光子的吸收现象,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只讨论ω<ω0时的情况。
二、介质的两种状态
对于液体或气体介质明显存在两种状态:
1.介质在容器中做定向运动,这时介质原子或分子没有处于热力学平衡态。
2.介质处于无外力场,而且被封闭在容器中,容器处于静止状态或整体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介质原子或分子经历一段弛豫时间后,会进入热力学平衡态。
固体中晶格的振动也具有类似的过程。
三、菲索实验与多普勒效应的本质。
菲索实验表明:沿介质运动的方向光速增加;沿介质运动的反方向光速减小,如下图所示。
 
1.理论分析
介质在容器中做匀速运动,是热运动与定向运动的叠加。从整体上看,在外力作用下的流动,使介质原子或分子沿外力方向加速,碰撞前面的原子或分子使其加速。
这样,沿介质运动方向原子或分子速度较大、能量较高,反方向速度较小能量较低;从微观上看,轨道电子会环绕原子核做椭圆运动——如下图所示。沿介质运动方向,虽然原子核的力场拖曳电子使其能量减小,但向前的碰撞加速仍使其总ω0增大,代入上式则折射率减小,光速增加。此时辐射光子频率略大于介质静止时的频率,这就产生了多普勒效应的紫移现象;沿介质运动的反方向,原子核力场反向拖曳电子使其能量减小,且向后的碰撞减速使其总ω0进一步减小,代入上边的折射率公式,从而得出折射率增加,光速减小。此时,辐射光子频率略小于介质静止时的频率,这就产生了多普勒效应的红移现象。
对于非中性的介质、固体中的晶格上的原子或分子情况是类似的。
同热致加宽、场致加宽一样,都是轨道电子做椭圆运动,偏离了量子化能量的结果,是实在的物理过程造成的。
 
这就是光子的多普勒效应的本质、及菲索实验产生的原因。在这里我们实现了多普勒效应与介质中光速的变化,两种现象的统一。
其实,热致加宽就是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各向同性的多普勒效应的叠加。这体现在液体、气体随温度的增加,热致加宽现象增强,而晶体的热致加宽现象相对较弱上,后者的晶格振动能量变化范围较小。
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就在于参与反应的原子、分子拥有随机的能级,而只有能及最接近的才有可能形成稳定的分子。不然就会解体产生化学反应的可逆性。反过来这一事实说明了处于运动状态的原子或分子其轨道电子在彼此的碰撞过程中,会出现能量的变化。这就是我们关于介质中光速的变化与否——M-M实验中不变,菲索实验中可变的佐证。这也是多普勒效应产生的原因。更是一个热力学系统产生的辐射存在谱线宽度的由来。
按照现有的理论,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自发辐射并不是单色的,而是分布在中心频率ΔE/h附近一个很小的频率范围内。这就叫做谱线加宽。
谱线加宽有均匀加宽和非均匀加宽。
如果引起加宽的物理因素对每个都是等同的,称作均匀加宽;如果原子体系中每个原子只对谱线内与它的静观中心频率相应的部分有贡献,即可区分谱线上的某一频率范围是由哪一部分原子发射的,称作非均匀加宽。均匀加宽分有自然加宽,碰撞加宽和晶格振动加宽;非均匀加宽分有多普照勒加宽和晶格缺陷加宽。
从运动的角度上看,这种谱线加宽现象就是由于彼此的碰撞改变了轨道电子的能量造成的。
从这个意义上看,谱线加宽就是一个热力学体系内单个原子或分子的多普勒效应的叠加。当这个体系有定向运动时,沿运动的方向,原子、分子的总能量增加——宏观动能,因此,轨道电子能量增加,频率紫移;相反,沿运动的反方向,原子、分子的总能量减少,因此,轨道电子能量减小,频率红移。而轨道电子能量的变化就会造成折射率的变化,从而产生:①折射过程出现不同的折射角;②菲索实验中光速的变化。反过来证明了我关于介质中光速变化理论的正确性。
场制加宽亦然。
一个鲜明的例子是:由量子力学的知识可知,原子或分子中轨道电子的动能是其电磁势能的一半,因此,在发生能级跃迁时,轨道电子吸收的光子能量,等于其拥有的动能,这是由量子化的稳定轨道理论所要求的。实验发现,在外在光子的能量略小于原子或分子发生能级跃迁所需要的能量时,轨道电子倾向于吸收与原子或分子运动方向相反的光子(实验中,外在的光子沿相反方向射入介质中),而很少吸收与原子或分子同向运动的光子。这体现了,运动的原子或分子中的轨道电子在做椭圆运动,沿原子或分子运动的方向,轨道电子能量较大;沿原子或分子运动的反方向,轨道电子能量较小。这就证明了上面关于菲索实验中光速的变化、多普勒效应解释的正确性。
我们也因此解释了为什么介质的折射率与温度有关:同一种介质,不同温度下(可能处于不同的固、液、气状态)与光子发生相互作用的轨道电子的能量不同,ω0不同,所以折射率不同。当然,这一事实的存在,反过来也证明了上述观点的正确性。
2.实验验证
在有外力场存在时,介质分子或原子的轨道电子的能量也会发生同样的变化:光谱拥有不同的数值,这就是场致加宽现象。需要补充的是,我认为也会同时出现折射率的变化。
可做实验验证:
实验1:给介质加电场、磁场,测量其折射率、辐射频率的变化。结论应该是折射率同辐射光谱同步变化。对于加电场情况,沿电场方向,轨道电子减速折射率增加、谱线红移;沿电场反方向轨道电子加速折射率减小、谱线紫移。
若既处于匀速运动又处于力场中,则是两种情况的叠加。
四、光速不变现象
1.理论分析
介质被封闭在容器中且没有外力场存在时,容器整体在外力作用下做匀速直线运动或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容器中的介质在最初的加速使运动速度增加后,由于彼此间的碰撞及与容器壁的碰撞,最终会达到热力学平衡态。定向运动动能的一部分在彼此的碰撞过程中转化为体系内能、温度升高。这时介质中的各原子或分子的速度、能量、动量分布具有各向同性。因此,一方面,不同能量的原子或分子辐射的光谱不同,但与容器的运动方向无关;另一方面,由于介质原子或分子的运动具有各向同性,轨道电子的能量各向同性。因此,ω0具有各向同性,代入上边介质中的折射率公式可以得出,介质拥有与容器的运动方向无关的折射率。
由于地球重力场较弱,我们实验室内的介质,尤其是液态或气态的,处于一种近似的热力学平衡态,因此其中的光速、光谱与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方向无明显关系。
地球大气虽然伴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高速运动着,但彼此间的碰撞使其处于近似的热力学平衡态,光速具有近似的各向同性。也没有明显的与地球运动方向相关的多普勒效应。
当然,精确的实验会证明,由于参与地球自转运动的存在,会使沿地球自转的方向的光速略大于反方向。早在1999年,中日为了实现卫星对钟进行的实验,就证明东西方向光速不同就证明了这一点。相应地,机械波如声波的速度也会出现沿自转方向及反方向也会有所不同。可做实验证明:
实验1:机械波的速度沿地球自转方向及反方向不同,但差别很小!
在M-M实验中,真空管中稀薄的气体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所以没有明显的光速变化。
 
2.实验验证
实验2:在M-M实验中的真空管内注满任何一种介质,再测其中的光速,仍会得到光速不变现象。
其实,这时该实验器材只是一个十字形的容器,光速当然不变。我们在实验室中测量介质的折射率与地球运动无关,就已经证明了这一点。
实验3:如下图所知,在中性的介质中,加外加电场。沿电场的方向轨道电子的运动速度减少,能量减少与光子的耦合性增加,因此光速会减小,折射率增加;沿电场的方向的反方向轨道电子的运动速度增加,能量增加与光子的耦合性减弱,因此光速增大,折射率减小。且这一变化的数值随电场强度的增加而明显。由于这一外加的电磁场作用于介质的原子中的不同轨道电子的强度不同,不同层的轨道电子的能量变化不同,而不同能量的光子与不同的轨道电子发生相互作用,因此,外加电场后,对不同频率的光子的影响是不同的,光速的变化大小也不同。
同时我们会观测到,该介质在电场的方向的辐射的频率会发生红移,反方向上会发生紫移。这就是菲索实验的解释中,沿介质运动的方向,轨道电子能量增加,反方向,介质轨道电子的能量减少,从而产生了前者光速增加,后者光速减小的现象及多普勒效应的本质。
两个现象互相印证。
 
在介质环境加一个磁场也会产生同样的效果。与加电、磁场的产生辐射谱线的加宽是一回事。
一个鲜明的例证是,在塑料软管中流动的水,对容器壁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管变扁。而关掉水龙头后,封闭在水管中的水不造成水管变扁。这时我们说水管中的水分子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水分子动量沿不同方向均匀分布,没有压强的变化所以水管没有变扁。但是要知道这时它仍伴随地球的自转、公转而运动着。
压力可以实现各向同性向各向异性的转化,这体现了光子在介质中是与轨道电子发生相互耦合的。在外力的作用下,原子间的距离发生变化,因此,轨道电子的运动就会变成椭圆运动,从而使与其耦合的光子沿此单一的方向耦合产生运动方向的选择性。尤其是在双折射现象中,光子选择与两个不同方向的轨道电子发生相互作用,而拥有不同的折射率。这证明了上述关于介质中光速变化理论的正确性。
因此,关于关于光速的变化情况我们小结如下:
介质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光速具有不变性;介质未达到热平衡状态时,光速不具有不变性。菲索实验、M-M试验、光行差现象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不存在绝对的光速不变,光速不变原理是不成立的。
此外,2002年8月9日的《参考消息》上刊登了“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一篇文章,由悉尼麦夸里大学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称,光速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减慢了。果真如此的话,物理学家就必须重新审视它们关于宇宙定律的一些基本理论。戴维斯说:“这就意味着要放弃相对论和E=mC2方程式这些东西。”
戴维斯等人的大胆设想刊登在8月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这光速可变的理论是基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天文学家约翰·韦布收集的数据。他发现一个来自遥远的类星体的光线,在经过120亿年到达地球的过程中,吸收来自星系云的错误类型的光子这就提出了一个难题。
戴维斯说,韦布的观测结果说明,放出类星体光的原子结构与人类原子结构略有不同,但这一差别却有是重大的。他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电子电荷或光速发生了改变。
但戴维斯说:“最重要的两条宇宙定律却是,电子点荷不会改变,光速也不会改变,因此不管怎么看都是难题。”
类星体是本世纪60年代新发现的一类天体。1960年,射电天文学家用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观测到一个叫3℃g和一个叫3C273的射电源。结果发现它们都是很暗的蓝色的星,尽管看起来像恒星,但又不是通常的恒星。天文学上称它们为类星射电源,简称类星体。 
1963年,科学家施米特重新研究了3C273的光谱,发现了它有红移现象,且红移值很大。当一颗恒星背我们而离去时,从地球上看,恒星的光波频率会降低,波长会变长。这就是红移现象。红移值越大,则离去速度越大,与我们距离越远。 
目前,人们对类星体的认识主要是:①类星体距离我们很远。最早发现的类星体3C273,红移值仅为0.158,而它距我们也有23亿光年。②类星体无离速度极大。有一颗类星体OQ72,其红移值为3.53,速度每秒钟高达270000公里。③类星体的亮度极为惊人。如3C273亮度为12.8星等,而太阳若放到其位置上,我们根本就观测不到。此外,类星体的体积很小,直径仅有普通星系的1/100000∽1/100000。 
更令人惊奇的是,类星体的速度居然超过了光的速度。1977年以来的发现证实,还是那颗3C273,它的内部有两个辐射源,并且它们还在相互分离,分离的速度竟高达每秒2880000公里,是光速的9.6倍。不仅如此,继此之后,人们还相继发现了几个“超光速”的类星体。简直不可思议!因为迄今为止地球上的人类普遍认为,光速是不能超越的,然而上述发现又是那样的奇特,不能不让人感到困惑不解。 
参考文献 
http://www.bjkp.gov.cn/kjqw/kjzm/k0818-02.htm 
3.应用
由黑子旋转测得的太阳自转是:赤道25天、极区33天;由多普勒效应测得的太阳自转是:赤道26天、极区37天。这主要是由于热运动的存在,使得其多普勒效应减弱了,由此计算出的自转速度减小造成的。
我们清早起来,面对清澈的荷塘投一块小石头,总能见到一个个标准的圆圈,这些圆圈的形状与地球是否自转、公转没有关系!因为这里的水分子处于一种热平衡状态。
我们可以做一个实验:在加速流动的水里投掷一个石块,我们硬件到一个椭圆而不是一个标准的圆形。
需要说明的是,用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解释菲索实验中光速的变化是不成立的,因为介质中的光速不是C而是C/n。而且,在实验室内,各种介质的折射率与地球自转方向无关。而地球自转的速度是每秒数百米,地球的公转速度是30km/s远大于菲索实验中水流动的速度,但这些介质的折射率与地球的自转无关。这一点是用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无法解释的。
五、光速的参照物
借助上面的分析我们发现,介质中的光速是由介质中原子、分子中的轨道电子的能量决定的。还有,各种机械波的速度,如声速都是相对于传播机械波的介质而言的。借此,我们给出光速的参照物:
光速的参照物就是传播光的介质本身。当介质处于热力学平衡态时,光速与介质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方向没有关系;当介质处于非热力学平衡态时,光速与介质匀速运动速度的大小、方向有关,沿介质运动的方向光速增加,反方向光速减小。当我们相对于这个体系运动时,光速是可变的。
菲索实验、光行差现象的存在证明了这一点!
 
六、相对论只是一个百年传说
从本文的分析可知,处于热力学平衡态的介质,不存在与运动方向有关的光速变化;处于非热力学平衡态的介质,存在与运动方向有关的光速变化。因此,光速不变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绝对的光速不变现象是不存在的,这样,光速不变原理是错误的。在光速不变原理及相对性原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也是错误的。
在后面,我们通过光速不变现象的分析及“介质中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我们否定了狭义相对论。而广义相对论,是在狭义相对论钟慢尺缩时空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的错误,使得广义相对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成为一个本不该存在的理论。
还有,在旋转的圆盘中,周长变短造成π变小,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0。这对应的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而不是黎曼几何,黎曼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0。广义相对论用黎曼几何描述弯曲的罗巴切夫斯基空间,是没有数学依据的。只有运动造成钟慢尺涨,才会产生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0的黎曼空间。用黎曼几何建立起来的广义相对论从根本上就是错误的——相对论就是一个误导科学界的百年传说!
我们后面会针对这些内容展开分析。
 
第三章 狭义相对论的困惑
一、光速不变性与狭义相对论
关于光的本性的认识,经历了太久的时间。惠更斯、胡克等人却认为光是一种波。传播光的物质被认为就是笛卡尔提出的以太。牛顿认为光是一种粒子,否认以太的存在。但是,当牛顿创建了万有引力定律后,惠更斯反复追问是什么传递了万有引力。牛顿无奈,认为可能是以太传递了这一相互作用。现代一般认为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伴随电磁学的发展,积累起来的定律、公式众多,麦克斯韦应用其强有力的数学基础,建立了只有四个方程的麦克斯韦方程组,实现了电磁学的统一。从其方程组中,可以推导出真空中光的运动速度:C=1/(ε0μ0)1/2,这一数值与实验物理学家们测得的光速十分接近。因此,人们认为光就是一种电磁波。
在测量光速的实验过程中,科学家们想尽了办法。随着测量精度的增加,光速的数值越来越接近2.99792458×108m/s。在这其间,菲索测量了运动水中的光速——菲索实验,结果发现沿水运动的方向光速增加;沿水运动的反方向光速减小。人们认为这是运动的介质部分拖曳了以太造成的。为了检验地球的运动会不会拖曳以太的运动,迈克尔逊做了光的干涉实验,结果发现与菲索实验不同的是,运动的地球完全拖曳了以太。后来又与莫雷重做了这一实验没结果还是一样。
此后,不断有人介入进来。他们选择了不同的介质进行实验(因为无法抽成绝对的真空,因此,人们认为可能与介质本身有关),结果显示,不同的介质确实拥有不同的结果。爱因斯坦也曾经为这些实验给出的结果搞糊涂了。他为此给出的解释,也没有被后来的实验物理学家的实验所证实。
其实,这里更换不同的介质产生不同的光速数值,这本身就证明了我们前面关于“光速不变的诠释”一文中,通过公式:
n2=1+4πNe2/m(ω02-ω2-iγω)
分析得出的介质中光速变化情况观点的正确性。
这就奇怪了,实验中的光速与地球的运动没有关系,这完全违背了经典意义下的速度叠加原理。为此,科学家们陷入了茫然之中。大科学家洛仑兹推导出了一组变换公式——洛仑兹变换。这个变换认为运动起来后,时间与空间的大小会发生同步变化。但没有给出此变化的解释。后来,爱因斯坦在洛仑兹变换的基础上,以光速不变原理为假设,再加上相对性原理建立了狭义相对论。
从百年相对论(一)中,我们详述了光速不变现象。我们得到的结论是:处于热力学平衡态的介质,不存在与运动方向有关的光速的变化,这就是M-M实验结果的产生原因,也是我们实验室中各种介质拥有与地球运动无关的光速、机械波运动速度的原因;处于非热力学平衡态的介质,存在与运动方向有关的光速的变化,这就是菲索实验出现的原因。因此,光速不变原理的成立是有条件的。
绝对的光速不变现象是不存在的,这样,光速不变原理是错误的。在光速不变原理及相对性原理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也是错误的。
下面我们再从另一个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二、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
1.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的建立
电磁理论等同地适用于真空与介质中,真空中具有光速不变性,介质中也应该具有光速不变性;无论是自然界中还是实验室中的介质,都拥有确定的折射率和不变的光速,被我们忽略的事实是:这些介质也在随地球的自转、公转而运动着,因此,介质中的光速也与地球的自转无关,同样违背经典意义下的速度叠加原理。需要建立理论加以解释。
本文也提出两个基本假设:广义相对性原理和广义光速不变原理,从而建立起了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并以此为基础,结合上面关于光速不变原理的分析。从新的角度思考了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进而否定了狭义相对论。
两个基本假设:
(1)广义相对性原理:在含有任何介质的惯性系中,物理定律具有相同的形式。
(2)广义光速不变原理:在含有任何介质的惯性系中光速具有不变性。
在此基础上,把真空中的光速C变为折射率为n的介质中的光速C/n,然后完全不变地按照爱因斯坦推导狭义相对论的方法,就可以推导出介质中的相对论(推导过程较长,在后面的“小字典”中我们给出了具体的推导)。
结论如下:
广义洛仑兹变换:
 
其中,n为介质的折射率,β=v/c意义不变。
L=L,[1-(nv/c)2]1/2 (5)
m=m,/[1-(nv/c)2]1/2 (6)
t0=t(1-(nv/c)2)1/2 (7)
E=T+m0c2/n2、E0=m0c2/n2 (8)
t‘2-t‘1=[(t2-t1)-v(x2-x1)(n2v/c2)]/(1-(nv/c)2)1/2(9)
 
在这里我们同样得出了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同时性的相对性,介质中的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公式。而当进入到真空中时,n=1:广义洛仑兹变换、时空的变化、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同狭义相对论完全一样。
为了便于比较,我们把两者的结论放在一起,见下表:
介质中狭义相对论 狭义相对论
xˊ=(x-vt)/(1-n2β2)1/2 xˊ=(x-vt)/(1-β2)1/2
y、=y y、=y
z、=z z、=z
tˊ=[t-n2vx/c2]/(1-n2β2)1/2 tˊ=[t-vx/c2]/(1-β2)1/2
uxˊ=(ux-v)/(1-n2vux/c2) uxˊ=(ux-v)/(1-vux/c2)
uy=uyˊ(1-n2β2)1/2/(1+n2vuxˊ/c2) uy=uyˊ(1-β2)1/2/(1+vuxˊ/c2)
uy=uy(1-n2β2)1/2/(1-n2vux/c2) uy=uy(1-β2)1/2/(1-vux/c2)
L=L[1-(nv/c)2]1/2 L=L[1-(v/c)2]1/2
m=m,/[1-(nv/c)2]1/2 m=m,/[1-(v/c)2]1/2
t0=t(1-(nv/c)2)1/2 t0=t(1-(v/c)2)1/2
E=T+m0c2/n2、E0=m0c2/n2 E=T+m0c2、E0=m0c2
t‘2-t‘1=[(t2-t1)-v(x2-x1)
(n2v/c2)]/(1-(nv/c)2)1/2, t‘2-t‘1=[(t2-t1)-v(x2-x1)(v/c2)]/(1-(v/c)2)1/2,
介质中,折射率为n 真空中,折射率为1
当进入到真空中,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转化为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全部。后者是前者在真空中的特例。
 
也就是说,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上述理论在真空中的推论。(完全类似地,机械波也具有确定的运动速度,这一运动速度也与地球的运动没有关系。波速的大小也与经典意义下的速度叠加原理相矛盾。同样需要解释。我们还推导出了不同介质的狭义相对论,S、S‘拥有的折射率分别为n1、n2,及n1=n2时,所有的结论过渡到同种介质狭义相对论的形式,n1=n2=1时,又完全转化为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形式。我们还推导出声速相对论,从而更加清楚了洛仑兹变换、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本质。由于篇幅的原因,在此书中没有给出,如有必要在再版的时候给出。)
我们分析如下。
2.对相对论的新认识:
(1)上述公式中存在1/[1-(nv/c)2]1/2项,由数学角度上偶次根号下不能为负的要求可知,v<c/n,因此得出:介质中的光速是物体在介质中运动速度的极限。但在切仑科夫辐射现象中,粒子的运动速度就超过了介质中的光速。可见,介质中的相对论在此是不成立的。
同样,当n=1时上述结果转化为真空中的光速不能被超越,这就是爱因斯坦的光速极限理论。这应该同样是错误的。
可见,物质的运动速度可以是任何数值。这就是实验中出现超光速量子纠缠现象的原因。
(2)由t‘2-t‘1=[(t2-t1)-v(x2-x1)(n2v/c2)]/(1-(nv/c)2)1/2和L=L,[1-(nv/c)2]1/2及Δt/=Δt(1-(nv/c)2)1/2可知,同样的运动速度,时间和空间的变化及同时性的相对性由介质的折射率决定。
时空本性能由介质的折射率决定吗?
(3)由m=m,/[1-(nv/c)2]1/2可知,同一个粒子以同样的速度运动,在真空与不同的介质中拥有不同的质量。质量的数值与其运动的速度及介质的折射率有关。
这显然是不可能的。物体的质量没有因进入水中而变小。阿基米德原理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当n很大时,c/n=0.01m/s,这种情况下会出现更加明显的相对论效应,而此不是事实!
由相对论的质能关系E=mc2可知,有能量就有质量。而电荷的电场具有能量则其必具有质量——称为电荷的电磁质量。我们假设电荷分布在re的球面上,则其拥有的库伦场能量为:
E=1/20E2dV(积分区间为re到无穷大)
  =0/2(e/4πr2)24πr2dr(积分区间为re到无穷大)
  =e/8πε0re2
因此,电荷的电磁质量为:
mem=e/8πc2ε0re2
这样,在通常的教科书中给出的电荷的质量,应该是其机械运动中机械质量m0和电磁质量之和。
即有:m=m0+mem
有人甚至认为,对于电子而言,其拥有的质量可能完全是其库伦力场的电磁质量。
至于mem在m=m0+mem占多大的比例我们并不感兴趣,我们感兴趣的是,这部分电荷质量的存在,会使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之间的质量的变化存在明显的不同。
我们分析如下:
在我们实验中出现的粒子或物体的质量是m,因此带入爱因斯坦的质素关系m’=m/[1-(v/c)2]1/2
得:m’=(m0+mem)/[1-(v/c)2]1/2
电荷具有运动不变性,因此,其中的mem由于电荷不变会造成其库伦电场强度e/4πr2不变,因此,上面的积分得到的库伦力场的能量及相应的电磁质量mem不变。但是,从数学上mem应该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与电荷不变性直接矛盾。
按照电荷不变性,也会出问题。
对于中性粒子有:m’=m0/[1-(v/c)2]1/2
对于非中性粒子有:m’=mem+m0/[1-(v/c)2]1/2
因此,在相对论中,质速关系应该因粒子或物体是否带电而不同。即便都是带电粒子,也由于不同的粒子拥有不同的质量、电量而不同。
完全一样地,粒子的动量也应该不同:
对于中性粒子有:P’=m0v/[1-(v/c)2]1/2
对于非中性粒子有:P’=memv+m0v/[1-(v/c)2]1/2
我们知道,质能关系是在粒子的质速关系的基础上,由功能原理推导出来的。因此,是否拥有电荷,使得中性物体与非中性物体的质速关系的不同,就会造成他们拥有不同的质能关系。这一点在相对论中并没有提到。这是为什么?
就粒子、物体的质速关系的实际测量过程而言,我们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带电粒子在回旋加速器中测得的。因此,我们实际验证的是
m’=mem+m0/[1-(v/c)2]1/2而不是:m’=m0/[1-(v/c)2]1/2
因此,一方面,m’=m0/[1-(v/c)2]1/2不具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由数学知识可知,m’=mem+m0/[1-(v/c)2]1/2和m’=m0/[1-(v/c)2]1/2的曲线应该存在明显的不同。在m’=mem+m0/[1-(v/c)2]1/2的曲线中,应该有一个相对高出的起始点代表mem的存在。而在现有的精确验证质速关系的实验曲线中,没有见到这一起始点的存在。还有,即使对于带电粒子,由于质量的不同也应该有不同的实验结果,而不可能得出单一的实验结果。
这是因为,由于不同的带电粒子拥有不同的质量、不同的电荷。如质子和电子,电子质量很小,只有质子的约1/1800倍,因此,质子和电子的质速关系曲线,应该存在明显的不同。而现在实验事实是,所有粒子的质速关系变化曲线都是一样的。并且完美地被实验所验证。
这可能吗?
从实验上看,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会员季灏继在《中国工程科学》杂志2006年第10期发表了科学实验论文“关于电子Lorentz力和能量测量的实验”之后,最近又在《中国科技成果》2009年1期发表了“量热学法测量电子能量实验”,作者根据1964年贝托齐实验原理,利用束流强1.26A能量6Mev、8Mev、10Mev、12Mev、15Mev高速电子轰击铅靶,用量热学法直接测定电子能量,从而直接证明了电子的质量与电子运动速度的关系并不与相对论的预言相符。
具体结果如下:
2008年科学家季灏先生在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做了验证质速关系的实验——“量热法验证质速关系”。用6Mev、8Mev、10Mev、12Mev、15Mev五个能量等级的电子轰击真空环境中的铅靶。按相对论理论计算,应该升高的温度分别是:2.520C、3.360C、4.200C、5.030C、6.290C,但是,实验结果显示几乎都是1.10C。接着,又在0,121T的匀强磁场中,让4Mev、6Mev、9Mev、12Mev、16Mev、20Mev六个能量等级的电子做回旋运动。按照相对论的质速关系,回旋半径应该是:11cm、17cm、25cm、33cm、44cm、55cm,而实验结果却是:17.8cm、17.9cm、18cm、18,1cm、18.2cm、18.3cm。
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会员冯劲松做了温度导致铁块质量变化的实验:将一块铁块在15摄氏度的室温、300摄氏度高温和零下18摄氏度低温下称重,结果分别为93.2593克、93.2387克和93.3059克。冯劲松认为,称重变轻是因为温度增高后,万有引力减小。
这些实验,具有可重复性,任何人都可以进行试验验证。
这实际上,否定了质速、质能关系。
尤其是,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物体能量的增加会造成其拥有的质量增大。但这不是事实。
中国民间实验物理学家刘武青先生的实验否一定了这一点。刘武青的实验事实是:电容器充电后,放在度瓦瓶中倍加热的物体、被压缩的弹簧等能量都增加了。此外,刘武青的实验还发现,旋转的陀螺质量变小。在天评上静止时质量是1.1109克旋转起来后为1.1092克减少了0.0017克。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E=m0c2,此时,物体的质量应该增加,但实验结果却是质量减小。这就彻底否定了爱因斯坦的只能关系E=m0c2,否定了相对论。这个实验满足科学实验的可操作性、可重复性。刘武青本人重复了无数次,美国的实验物理学家也重复了这个实验,并得到了同样的结果。有不信的可以自己做这个实验。
具体实验如下:
六、刘武青、冯劲松的颠覆性实验
例: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
库仑扭秤测量,测量不到静电力。验电器在屏蔽壳测量不到电的存在,屏蔽壳接地。
卡文迪许扭秤测量,电容器充电前后,显示两个不相同的数据,充电后,显示的数据小。
质量储存能量,M储存E,质量与能量共存,引力变化。
质量储存能量,M储存E,质量与能量共存,引力变化。
例: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扭秤测量。
物体内部有被屏蔽的静电力,对外的作用是什么力?
屏蔽是现有理论及成熟的技术(屏蔽,静电屏蔽,静磁屏蔽,电磁屏蔽)。
静电力吗?显然不是,因为静电力被屏蔽了。
万有引力吗?也不是,因为物体内部有静电力。
例: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
库仑扭秤测量,测量不到静电力。验电器在屏蔽壳测量不到电的存在,屏蔽壳接地。
卡文迪许扭秤测量,电容器充电前后,显示两个不相同的数据,充电后,显示的数据小。
杜瓦瓶装入因瓦合金加热前后扭秤测量,光斑位置不相同,加热后,引力减小。
杜瓦瓶装入因瓦合金加热前后扭秤测量,光斑位置不相同,加热后,引力减小。
三十多年来大数据分析,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实验,试样用无极性。
(2018-01-1108:34:10)
 
三十多年来大数据分析,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实验,试样用无极性、薄膜储能电容器为好。天平、扭秤测量,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后,数据减小。
注:1986年已申请了专利,1987年中国专利局公开,并有英文摘要,可以作为三十多年前已开始实验的证据。
违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质能公式的实验——扭秤测量,大杜瓦瓶套小杜瓦瓶,小杜瓦瓶装入自发热。
(2018-01-0210:17:09)
标签:
场实体
刘武青扭秤 分类:被屏蔽的电磁力影响万有引力
 
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国家科技数字图书馆、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所属分类】 自然科学——物理学
【标题】 违反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质能公式的实验——扭秤测量,大杜瓦瓶套小杜瓦瓶,小杜瓦瓶装入自发热剂
【作者】 刘武青
【摘要】 隔热、隔冷,是现有理论及成熟技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没有涉及物体储存的能量,物体可以储存能量。本实验是用大杜瓦瓶套小杜瓦瓶,小杜瓦瓶装入自发热剂,此自发热剂是吸收氧气发热,两级隔热,自发热剂发热后,质量增加,扭秤反射光斑显示,向引力减小的方向移动。物体距离不变,在温度升高的条件下,适当质量增加,物体之间的引力减小。本实验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不能解释。牛顿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质能方程不具普适性。
【关键词】 隔热扭秤杜瓦瓶自发热剂牛顿万有引力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联系方式】 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公司退休
【发布时间】 2017-12-28
【发表状态】 N未发表
【全文文件】 小杜瓦瓶内装自发热剂.doc
 
称量被屏蔽的磁体吸引与排斥。
(2017-11-1819:06:20)
标签:
场实体
刘武青扭秤 分类:被屏蔽的电磁力影响万有引力
 
称量被屏蔽的磁体吸引与排斥
磁屏蔽是现有理论及成熟的技术。
两块磁体,屏蔽后,外部测量不到磁场强度的条件下,吸引与排斥,用天平称量,天平显示的数据不相同。排斥状态的读数比吸引状态的读数小。
其中一次实验的数据:
对两块圆柱体磁体用两层铁盒屏蔽,先将两块圆柱体磁体装在一个塑料(非磁性材料)筒中,然后装在一个塑料瓶中,将此瓶装入铁盒中,然后将此铁盒装入塑料瓶中,然后将此塑料瓶再装入另一个铁盒中,构成两层磁屏蔽。用特斯拉计测量铁盒的外壳,显示没有磁场。还可以用三层或者三层以上的磁屏蔽。
电子天平,规格,METTLER,AE200。
最大称重为200克,精度为万分之一克,有效数字为小数点后4位数。
当两块磁体吸引时,天平显示的数据是187.1799克,当两块磁体排斥时(由于塑料盖以螺纹方式,将两块排斥的磁体压迫,两块磁体排斥时没有间隙或者间隙很小),天平显示的数据是187.1782克,减小数据0.0017克。
这是一种新的物理现象,现有的物理法规规定,天平称量,得出的数据是质量。本实验证明了物体存在静止状态电磁质量。另外,证明了电磁力与万有引力有联系。
实验全过程录像网址: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qjveynxrQyM/
物体储存的能量,是影响引力大小的因素之一
刘武青已做的实验:
电能:电容器是储能元件,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
扭秤测量,电容器充电后,扭秤显示的数据减小,扭秤光斑向引力小的方向移动。
热能:杜瓦瓶是储存热能的容器,被隔热的物体加热前后。
扭秤测量,因瓦合金加热后,扭秤显示的数据减小,扭秤光斑向引力小的方向移动。
以上实验,不符合牛顿万有引力定律,也不符合爱因斯坦质能方程。
扭秤大铅球温度效应。
(2017-08-0221:23:56)
场实体
磁场影响光速
刘武青扭秤 分类:被屏蔽的电磁力影响万有引力
 
扭秤大铅球温度效应
卡文迪许扭秤的大铅球的温度不同,显示的数据不同,温度高,显示的引力小,温度低,显示的引力大。
铅球可以改用因瓦合金,而且,铅球、因瓦合金可以装在杜瓦瓶内实验,结果相同。
此实验重复性很好。
我已重复了多次。
大铅球在室温时,在墙上可以看到扭秤反射光斑的位置。然后,将大铅球装在塑料袋中,放入冰箱冷冻室内二十分钟,取出大铅球,放在扭秤原位置。可以看到,扭秤反射光斑向引力增大的方向移动。
数小时后,由于大铅室回到室温,扭秤反射光斑也回到原位置。
然后,将大铅球装在塑料袋中,放入开水(保持摄氏90度以上的开水)中,十分钟,取出大铅球,放在扭秤原位置。可以看到,扭秤反射光斑向引力减小的方向移动。
数小时后,由于大铅室回到室温,扭秤反射光斑也回到原位置。
以上实验可以反复循环做。
另外,我将铅球改用因瓦合金,而且,铅球、因瓦合金分别装在杜瓦瓶内实验,结果相同。
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天平、扭秤测量实验。
标签:
场实体
刘武青扭秤 分类:被屏蔽的电磁力影响万有引力
 
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天平、扭秤测量实验。
用金属化聚丙烯薄膜、无感式卷绕、无极性电容器,金属化聚丙烯圆形铝外壳电容器,屏蔽盒接地。
实验的效果很好。
充电后,天平、扭秤显示的数据减小。
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加热前后,摆动周期改变实验报告。
(2016-11-2817:44:31)
【所属分类】 自然科学——物理学
【标题】 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加热前后,摆动周期改变实验报告
【作者】 刘武青
【摘要】 因瓦合金热膨胀系数极低,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定长度,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摆球加热前后,摆的长度不变,摆的摆动周期不相同。摆球加热后,摆动周期变大。
【关键词】 摆因瓦合金摆球
【联系方式】 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公司退休
【发布时间】 2016-11-27
【发表状态】 N未发表
【全文文件】 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加热前后,摆动周期改变实验报告.doc
 
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
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加热前后,摆动周期改变实验报告。
刘武青,太极集团重庆桐君阁公司退休
个人网址http://www.cqfyl.com电子信箱:cqfyl@126.com
摘要:因瓦合金热膨胀系数极低,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定长度,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摆球加热前后,摆的长度不变,摆的摆动周期不相同。摆球加热后,摆动周期变大。
关键词:摆因瓦合金摆球
1.实验目的
物理学家伽利略首先发现单摆的摆动周期具有等时性,初步做出能准确计时的仪器,以后物理学家惠更斯对单摆的等时性作了进一步研究,用于计时装置发明了时钟。物理学家牛顿也对单摆进行过细致的研究。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他们没有用冷热不同的摆球进行比较。
这里讲的摆包括单摆、复摆、钟摆、旋转摆、傅科摆等。在同一地点,摆周期具有等时性、可以测量同一地点,同一高度的重力加速度。
本实验目的是用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加热前后,摆动周期的变化。摆用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在同一地点、同一高度,摆线同一长度,加热前后。这样,摆的摆动周期是有区别的,重力加速度、引力加速度也是有区别的。
物体加热后作为摆的摆球,与冷物体比较,摆摆动周期不相同,重力加速度减小。也就是说,重力加速度、引力加速度与温度有联系,冷、热物体比较,自由落体,热物体下落慢,冷物体下落快。
因瓦合金热膨胀系数极低,能在很宽的温度范围内保持固定长度,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摆球加热前后,摆的长度不变。本次实验用因瓦合金做摆的摆球。
称量压缩弹簧压缩前后弹簧试样。
(2011-08-2817:07:03)
称量压缩弹簧压缩前后弹簧试样。
压缩弹簧压缩后,拉伸弹簧拉伸后,能量增加,具有的能量,也就是势能。
(2011-08-2317:21:55)
压缩弹簧压缩后,拉伸弹簧拉伸后,能量增加,具有的能量,也就是势能。
用天平秤量,显示的数据是减小。
压缩弹簧放在单摆的摆球中。
【所属分类】 自然科学--物理学
【标题】 压缩弹簧放在单摆的摆球中
【作者】 刘武青
【摘要】 压缩弹簧放在单摆的摆球中,压缩弹簧在压缩前后,单摆的摆动周期不相同。可以在压缩弹簧的压缩前后,测量摆动周期。压缩弹簧在压缩前后,重心不改变。压缩弹簧向弹簧的几何中心压缩。
【关键词】 单摆 压缩弹簧 摆动 周期 重心
【联系方式】 重庆桐君阁股份公司 重庆渝中区解放西路1号5楼
邮编 400012
【发布时间】 2011-08-01
【发表状态】 N未发表
【全文文件】 压缩弹簧放在单摆的摆球中.doc
 
对刘武青称量压缩弹簧后,弹簧自身重量减小的解释(转帖)。
(2011-08-1609:23:19)
对刘武青称量压缩弹簧后,弹簧自身重量减小的解释。
王为民(四川南充龙门中学)
根据带有电荷和磁荷的情况下的王为民带电物体吸引地球的引力公式:
F=-m’ə(g00-1)c2/2ər=m'(e2+q2)c2/r3-Gm'M/r2
其中
e2+q2=kQ2/8π
e是电荷,q是磁荷,m’是地球的质量,r是弹簧质心到地心之间的距离。
在没有电荷存在,而只有磁荷存在的刘武青的两磁铁相互排斥状态(磁荷多)重力变小,两磁铁相互吸引状态(磁荷被抵消一部分)重力较大实验所证实。
现在刘武青又称量压缩弹簧,发现弹簧在压缩后质量比压缩前,有所减小。这说明弹簧被压缩后,弹簧原子组成中的等效电荷和磁荷距离变小,在产生弹力的同时,等效电荷和磁荷大小增加,与地球的万有引力减小。
冯劲松用“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冯劲松研制成功)探测感知到动态的引力波。
(2016-02-2416:16:15)
用卡文迪许扭秤式引力波感知仪进行的动态真空实验
重庆新大集团高技术研究所 冯劲松
 
首次证明引力波的存在:天体之间不仅存在着动态的万有引力、而且还存在着动态的“万有斥力”
摘 要:在密封性好的实验室内,将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引力波感知仪)置于透明PC真空罐内,通过连续动态调制实验室内与真空罐相距一定距离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降低或升高(此实验方案,在于控制升温或降温均在局部空间内发生,以利于引力波作用现象的分析判断), 实时观察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实验证明:1.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设置为加冰砖降温,开始进行动态观察。观测无线温度监控的显示器,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逐步降低时,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的温度更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吸引了。这就直接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2.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设置为升温,开始进行动态观察。观测无线温度监控的显示器,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逐步升高时,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的温度更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排斥了。这就直接证明了万有斥力的存在。3、在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中,无论是在降低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时,我立刻观察到了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吸引;或是升高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时,我同样立刻观察到了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排斥了。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真空罐内的温度始终没有变化,说明热量既没有进入真空罐内,也没有从真空罐内释放出。并且,真空罐内既没有磁场力,也没有电场力。因此,可以断定,在此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产生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就是科学家们尚在寻找的“引力波”作用的结果。预测可能用高精度实验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当我们把此实验方案放大后进行更大规模和用更加精确的ThermaCAMP30红外热像仪进行观测时,在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的表面温度将会发生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降低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释放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升高、后又降低的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升高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降低、后又升高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万有引力万有斥力引力波真空罐真空实验温度动态变化
一、实验仪器、设备和装备
1.仪器:冯劲松发明设计、组装,天津市科教仪器厂加工生产的真空扭秤引力波感知仪的主要配件(如图)。
2.真空泵
2.1 油旋片式真空泵:型号T130,最大真空度:0.1Torr(0.13mBar),最大流速:85L/min.马达转速:1725RPM,净重:8.6kg。进口产品。
2.2 油旋片式真空泵:国产。
3.透明PC真空罐:真空度最大可以达到:0.1Torr(0.13mBar)。
4.无线温度监控显示系统(EPTM1000-C12):温度分辨率:0.1℃。
5.无线温度传感器(JNPT150-P2): 温度分辨率:0.1℃。
6.半导体激光器;
7.带盖保温水桶:直径30厘米,高度70厘米。加热功率:1.9kw,3.5kw。
8.带盖塑料水桶:直径30厘米,高度45厘米。加热功率:3.5kw.加热器。
9.室内空调器:功率3P冷热柜式空调一台,用于实验室内进行温度调控,以满足实验方案。
10.冰箱一台:用于制实验所需冰砖。
8.实验室:一间,面积约45平方米。
二、实验方案
1.实验方案一:
1.1 将所有实验仪器放置安装在实验室房间内,并且实验室房间密封性能良好。
1.2 将“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放入透明PC真空罐内,在真空罐内的适当位置上放置一个无线温度传感器(编号:A),以实时监测透明PC真空罐内的温度变化。
1.3 将透明PC真空罐封闭,打开电源,开起真空泵,将真空罐抽成真空,真空度达到0.1Torr(0.13mBar)。在真空罐的外面,即在实验室的房间内同时也放置一个测真空罐外温度的无线温度传感器(编号:B),然后静置24小时。
1.4 将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安置在离真空罐1.0米(或1.5米、2米、2.5米、3米……)的位置处分别进行实验,加入一定量的水,同时将一个水下温度传感器(编号:C)放入水桶里,然后静置24小时。
1.5 静置24小时后,观测无线温度监控显示器,采集记录真空罐内、真空罐外的温度和水桶内水的温度。
1.6 为了避免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热能或冷气直接辐射到真空罐上,让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与真空罐保持较远的距离,实验方案设置相距为:1米、1.5米、2米、2.5米、3米……分别进行实验,以免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的热辐射对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产生直接影响,也便于正确分析判断实验结果。
三、开始动态真空实验
1.实验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
按照以上实验方案准备就绪后,将实验室内的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的水开始设置为降温。具体方法是:将冰砖2kg(或3kg、或4kg、或5kg、或6kg、或7kg、或8kg、或9kg、或10kg)分别分次放入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的水(水量为: 18kg、或17kg 或16kg、或15kg、或14kg、或13kg、或12kg、或11kg、或10kg)里,使桶内的水开始降温。紧接着立即开始进行动态观测,观测并记录无线温度监控显示器(编号分别为:A、B、C)的实时温度值。当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温度逐步降低时,观测发现:真空罐外附近的空气(无线温度传感器:B)的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无线温度传感器:A)的温度也没有变化,说明真空罐内的热量尚未因真空罐外相距100厘米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的水降温而释放出。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吸引了。按此方案进行过多次实验,结果在定性上都是相同的结果,只是相关的数据的大小不同。这就直接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实验结果见表1所示。
时间
时:分 大、小铅球吸 引光点移动:cm 大、小铅球排 斥光点移动:cm 真空罐内无线温度传感器:A
℃ 实验室内无线温度传感器:B
℃ 带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温度传感器:C
℃ 备注:
水桶里水的质量为:10kg;
冰砖的质量:3kg
相距:100cm
7:25 0.00 29.4 30.0 28.0 开始实验
7:27 -2.9 29.4 30.0 24.1
7:29 -4.8 29.4 30.0 21.6
7:31 -6.0 29.4 30.0 20.0
7:33 -6.6 29.4 30.0 19.5
7:35 -6.9 29.4 30.0 19.0
7:37 -7.2 29.4 30.0 18.5
7:39 -7.5 29.4 30.0 18.0
7:41 -7.8 29.4 30.0 17.5
7:42 -8.0
(最大值) 29.4 30.0 17.0 降温结束
 
时间2012年7月22日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实验验证:万有引力的存在表1
2.实验证明:万有斥力的存在。
按照以上实验方案准备就绪后,将实验室内的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的水开始设置为升温。具体方法是:将1.9kw或3.5kw 的电加热器分别分次放入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的水(水量为:或18kg、17kg 或16kg、或15kg、或14kg、或13kg、或12kg、或11kg、或10kg)里,打开电源,使桶内的水开始升温。紧接着立即开始进行动态观察,观察并记录无线温度监控显示器(编号分别为:A、B、C)的实时温度值。当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温度逐步升温时,观察发现:真空罐外的附近的空气(无线温度传感器:B)的温度(即实验室内的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无线温度传感器:A)的温度也没有任何变化,说明真空罐外相距100厘米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水的升温热量尚未传入真空罐内。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排斥了。按此实验方案进行过多次实验,结果在定性上都是相同的结果,只是相关的数据的大小不同。这个实验就直接证明了万有斥力的存在。实验结果见表2、表3、表4所示。
2012年6月26日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实验验证:万有斥力的存在表2
时间 大、小铅球吸 引光点移动:cm 大、小铅球排 斥光点移动:cm 真空罐内无线温度传感器:A
℃ 实验室内无线温度传感器:B
℃ 带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温度传感器:C
℃ 备注:
塑料水桶里水的质量为15kg;
加热功率:3.5kw
距离:100cm
6:40 0.0 0.0 27.8 28.3 28.0 开始实验
6:43 11.0 27.8 28.3 34.0
6:45 14.5 27.8 28.4 40.0
6:47 15.5 27.8 28.4 43.0
6:49 18.5 27.8 28.5 48.0
6:51 19.5 27.8 28.5 51.0
6:53 20.6 27.8 28.6 54.0
 
2012年7月21日卡文迪许扭称仪真空实验  验证:万有斥力的存在表3
时间 大、小铅球吸 引光点移动:cm 大、小铅球排 斥光点移动:cm 真空罐内无线温度传感器:A
℃ 实验室内无线温度传感器:B
℃ 带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温度传感器:C
℃ 塑料水桶里水的质量为15kg;
加热功率:1.9kw
距离100cm
16:52 0.0 29.8 30.2 32.0 开始实验
16:54 7.0 29.8 30.2 36.0
16:56 8.5 29.8 30.2 39.0
 
2012年7月23日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实验验证:万有斥力的存在表4
时间 大、小铅球吸 引光点移动:cm 大、小铅球排 斥光点移动:cm 真空罐内无线温度传感器:A
℃ 实验室内无线温度传感器:B
℃ 带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温度传感器:C
℃ 保温水桶里水的质量为15kg;
加热功率:3.5kw
相距100cm
17:59 0.0 0.0 27.5 27.8 28.0 开始实验
18:03 6.0 27.5 27.8 34.2
18:05 9.5 27.5 27.8 36.0
18:07 13.0 27.5 28.0 37.0
 
3.实验证明:引力波的客观存在。
因为,在以上的两种实验方案中,无论是在降低实验室内的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水的温度时,我立刻观察到了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吸引了;或是升高实验室内的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水的温度时,我同样立刻观察到了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排斥了。事实上,在动态实验观察过程中,由于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动态实验过程在:4~17分钟内进行,见表1、表2、表3、表4所示),真空罐内的温度始终还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并且,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的温度几乎也没有变化(见表1、表2、表3、表4所示)。在这一过程中,热量既没有进入真空罐内,也没有从真空罐内释放出来。同时,真空罐内既没有磁场力,也没有电场力。因此,我们可以断定,在此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产生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动态现象,就是科学家寻找的“引力波”作用的结果。在本实验中对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产生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的调控作用的动力源,就是由距离真空罐100cm(或200cm、或更远……)外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因冰砖放入降温或因放入电加热器升温之后产生的动态引力波。
[转载]美国鲁重贤教授、刘武青,参观李华旺先生的实验。
(2015-12-3107:40:47)
原文地址:美国鲁重贤教授、刘武青,参观李华旺先生的实验。作者:刘武青
美国鲁重贤教授、刘武青,参观李华旺先生的实验。
[转载]美国教授重复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实验照片。
(2015-12-0921:17:02)
原文地址:美国教授重复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实验照片作者:刘武青
美国鲁重贤教授发来照片。
Mypictureandexperimentalphysicist,ProfessorAustinNapierofTuftsUniversity
美国教授重复被屏蔽的电容器充电前后实验照片
冯劲松:实验探测发现天体的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的存在及相互转化机理
(2015-09-1916:15:45)
北相金秋成果报告会
冯劲松
吴水清
 
实验探测发现天体的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的存在及相互转化机理
冯劲松
 
摘 要:实验测定发现,天体之间既存在着动态的万有引力,也存在着动态的万有斥力;并且,它们之间是相互转化的。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的相互转化,实际上就是天体之间宏观势能与天体内部微观动能之间的相互调控与转化。
关键词:万有引力、万有斥力、引力波、扭秤、单光子
 
一、“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动态观察实验
在密封性好的实验室内,将“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冯劲松研制成功)置于透明PC真空罐内,通过连续动态调制实验室内与真空罐相距一定距离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降低或升高(此实验方案,在于控制升温或降温均在局部空间内发生,以利于引力波作用现象的分析判断),实时观察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
1.实验证明万有引力的存在
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内水的温度变化设置为加冰砖降温,开始进行动态观测。当室内真空罐外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内水的温度逐步降低时,观测无线温度传感监控的显示器,发现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发现真空罐内的温度也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吸引了。这个实验过程就直接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
2.实验证明万有斥力的存在
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内水的温度变化设置为电加热器升温,开始进行动态观测。当室内真空罐外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逐步升高时,观测无线温度传感监控的显示器,发现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发现真空罐内的温度也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排斥了。这个实验过程就直接证明了万有斥力的存在。
3.实验仪器终于感知到了:“引力波”
在以上两个实验方案中,当在降低保温水桶内的水的温度时,我立刻观察到了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吸引了;当在升高保温水桶内水的温度时,我同样立刻观察到了“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排斥了。在实验观测过程中,真空罐内的温度始终没有变化,说明热量既没有进入真空罐内,也没有从真空罐内释放出。并且,真空罐内既没有磁场力,也没有电场力。因此,可以断定,在此“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产生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就是科学家们尚在寻找的“引力波”作用的结果。
4.预测可能用高精度实验观测到的物理现象
当我们把此实验方案放大后进行更大规模和用更加精确的ThermaCAMP30红外热像仪进行观测时,在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的表面温度将会发生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内水的温度降低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释放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升高、后又降低的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内水的温度升高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降低、后又升高的动态变化。
二、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的相互转化机理
经实验研究分析认为: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是性质相同、方向相反的力,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是相互可逆的。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是引力波作用的结果,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都是不可屏蔽的力。天体(或铅球,或物体)减小的万有引力“值”等于天体(或铅球,或物体)增大的万有斥力“值”。并且,其减小的万有引力“值”必然转化为天体(或铅球,或物体)内部绕核运动电子的动能(即运动电子吸收到的光量子能量,不仅导致电子的运动速度加大,而且同时导致电子的质量也增加)。天体的万有引力与万有斥力的转化,实际上就是天体之间宏观势能与天体内部微观动能之间的相互调控与转化。这是过去科学家没有想到的。冯劲松宇宙相对论效应在此得到实验的充分验证。将宇宙相对论万有引力定律中的“相对论速度修正项”计入后所计算得到的减小值变化范围(值域),就等于是其万有斥力的变化范围(值域)。
经实验研究分析认为:引力波是一个物体(或铅球,或天体)在同一瞬间发射的单光子数和吸收的单光子数之差值,随时间变化而形成的周期性的“正弦”能量波。因此,引力波在一个周期内的变化将出现:“+”值、或“0”值或“-”值、。当物体(或铅球,或天体)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大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引力波为“+”值;当物体(或铅球,或天体)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等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引力波为“0”值;当物体(或铅球,或天体)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小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引力波为“-”值。“+”值引力波使(调控)物体(或铅球,或天体)之间产生万有斥力;“0”值引力波使(调控)物体(或铅球,或天体)之间保持相对静止(即相互作用力为零);“-”值引力波使(调控)物体(或铅球,或天体)之间产生万有引力。
实验证明:“-”值引力波(使物体之间产生万有引力)总是具有促使另一物体(物质)内原子核外运动的电子释放出光量子(或光子)的能力,“+”值引力波(使物体之间产生万有斥力)总是具有促使另一物体(物质)内原子核外运动电子吸收光量子(或光子)的能力。实验发现: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都是不可屏蔽的力。鉴于实验发现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的有关特性,可以判断万有引力和万有斥力的能量载体是单光子,传递的速度是光速,能量载体的质量是单光子质量:6.73640775×10ˉ37kg(实验测量结果,发表在《量子光学学报》)。因此,用冯劲松所发现的宇宙相对论电磁波频率定律和宇宙相对论里德伯常数定律,就能够利用原子绕核运动电子的发射光谱方法精确测定单光子的质量和单光子的存在。
过去,我们用精密的电子天平只能测量到当物体温度升高时,其重量(近似为万有引力)减小;当物体温度降低时,其重量(近似为万有引力)增大。但是,我们过去是无法判断是否存在万有斥力的。现在,使用“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就能够直接观察到大、小铅球相互排斥的客观存在。这是物理学发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实验工作。
事实上,我们用热量的辐射、传导,以及对流的转移来解释“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上的大、小铅球在实验过程中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现象是讲不通的。这无疑是实验室内真空罐外的带盖的保温水桶内的水温度降低(或升高)引起其保温水桶内水的万有引力的大小变化(增大或减小)而调控真空罐内大、小铅球释放(或吸收)热量(即释放或吸收光量子、或光子)产生的相互吸引(或相互排斥)。带盖的保温水桶内的水在电加热器的升温作用下,水因内部吸收了热量(光量子或光子),所有的绕核运动的电子和原子核的运动速度得到加速,桶内水对周围物体的万有引力作用发生了(冯氏相对论效应)增大或减小变化,即桶内水对周围物体作用的动态引力波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着的动态引力波必然会调控实验室内的所有物体(物质),包括真空罐内的仪器上的大、小铅球。因此,我认为,在这种情况下,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产生的相互排斥,是真空罐外带盖的保温水桶内水的温度降低或升高而引起的动态引力波对真空罐内大、小铅球内能(原子核外运动电子吸、放光量子或光子的的多少,过去称为热量)调控引起的结果。当降温时,出现“-”值引力波,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小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真空罐内大、小铅球产生相互吸引;当升温时,出现“+”值引力波,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在某一瞬间吸收的单光子数大于发射的单光子数时,真空罐内大、小铅球产生相互排斥。
因此,使用“卡文迪许扭称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 的实验能够充分证明:天体之间既存在着动态的万有引力,也存在着动态的万有斥力;它们之间是相互动转化的。在真空罐内温度没有发生任何变化的情况下,真空罐内既没有磁场力(注:地球表面的地磁场强度小,且是均匀的,对“卡文迪许扭称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作用不会导致其大、小铅球产生相互运动效应)也没有电场力的存在,通过上面的实验方案,确实观察到了“卡文迪许扭秤式真空引力波感知仪”的大、小铅球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所以,这种相互吸引力和相互排斥力的存在,充分证明了:引力波的存在。
参考文献
[1]冯劲松.用卡文迪许扭称仪进行的动态真空实验首次证明引力波的存在:天体之间不仅存在着动态的万有引力、而且还存在着动态的“万有斥力”【J】.格物,2012.5,第十二卷总第53期2012年第5期。
[2]冯劲松.运动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相互精确定量调控机理【J】.红外与激光工程,2008.6,第37卷增刊:790-794。
[3]冯劲松.光子质量的实验测量【J】.量子光学学报,2004,第10卷增刊:45,由中国物理学会量子光学专业委员会主办。
[4]刘颂豪李淳飞.光子学技术与应用(下册)【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2006.9.1129。
[5]宋菲君羊国光余金中.信息光子学物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2006.10.。
[6]JingsongFeng.ExperimentalSurveyofPhotonNumberinTheLightQuantaandStudyofInteractionMechanismofMovingPhotonsandMovingElectronsOutsideAtomicNucleus【J】.KeyEngineeringMaterials,2008,Vols.364-366(2008)pp1221-1230,TransTechPublications,Switzerland。
[7]冯劲松.运动光子与原子核外运动电子的相互精确定量调控机理【J】.科学研究月刊,2007.2,总第二十六期:13-21,美国教育科技出版社、香港新闻出版社。
[8]冯劲松.宇宙相对论量子力学.In:首届全国民间科技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黄友直主编,湖南:发明与创新杂志社,2006.138~169。
[9]冯劲松.用原子的发射光谱对氢原子、氦离子、氦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实测与研究【J】.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2006.4,第23卷增刊:78—86。
[10]冯劲松.用原子的发射光谱对氢原子、氦离子、氦原子内电子的运动瞬时速度和轨道半径的实测与研究【J】.科学研究月刊,2007.2,总第二十五期:166-170,美国教育科技出版社、香港新闻出版社。
[11]倪光炯、李洪芳著.近代物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8.127,324。
[12]R.贝克  W.恩利斯  K.居斯.气体和蒸汽激光谱线表【M】.第一版.张丽娟译,鲍贤杰校.北京:科学出版社,1981.2.57,57-58,58-60.
2015年5月10日
 
 
在这一实验中,不同温度下有不同的质量衰减,但是衰减数值与温度以一对应。这说明在确定的温度下质量的建校时确定数值。这体现的是,质量的减小由抗磁性强度决定。
万有引力、库仑力与温度的关系——冯劲松、
(2015-09-0609:40:16)
冯劲松:用卡文迪许扭秤仪进行的动态真空实验首次证明引力波的存在:天体之间不仅存在着动态的万有引力
(2012-10-1611:06:35)
 
用卡文迪许扭秤仪进行的动态真空实验
重庆新大集团高技术研究所 冯劲松
 
首次证明引力波的存在:天体之间不仅存在着动态的万有引力、而且还存在着动态的“万有斥力”
摘 要:在密封性好的实验室内,将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置于透明PC真空罐内,通过连续动态调制实验室内与真空罐相距一定距离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降低或升高(此实验方案,在于控制升温或降温均在局部空间内发生,以利于引力波作用现象的分析判断),实时观察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实验证明:①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设置为加冰砖降温,开始进行动态观察。观测无线温度监控的显示器,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逐步降低时,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的温度更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吸引了。这就直接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②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设置为升温,开始进行动态观察。观测无线温度监控的显示器,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逐步升高时,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的温度更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排斥了。这就直接证明了万有斥力的存在。③在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中,无论是在降低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时,我们立竿见影似的观察到了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吸引;或是升高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时,我们同样立竿见影似的观察到了卡文迪许扭秤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排斥了。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真空罐内的温度始终没有变化,说明热量既没有进入真空罐内,也没有从真空罐内释放出。并且,真空罐内既没有磁场力,也没有电场力。因此,可以断定,在此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的大、小铅球产生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就是科学家们尚在寻找的“引力波”作用的结果。预测可能用高精度实验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当我们把此实验方案放大后进行更大规模和用更加精确的ThermaCAMP30红外热像仪进行观测时,在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的表面温度将会发生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降低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释放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升高、后又降低的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升高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降低、后又升高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万有引力万有斥力引力波真空罐真空实验温度动态变化
北相实验物理学家刘武青,男,1947年8月28日生,重庆开县人。毕业于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西南科技大学前身)中专部地质与勘探专业,重庆市中药材公司计算机室工作,中国发明协会、重庆市发明协会会员。刻苦钻研科学技术,已申报专利40余项,其中一项公开号为CN86103299A、向全世界公开的时间是1987年,名称为“建立电磁力减轻物体重量概念的教具”的发明专利,在此说明书中,刘武青已经明确提出“反引力效应”即验证万有引力和电磁力统一的具体方案并进行了常规磁体失重实验。
外电报道外国人是在1991年提出此事,在1996年偶然得到验证,当时外电对此1991年提出及1996年偶然得到验证事件称为“划时代”“伟大意义”,此事及此专利公开说明书在《科技日报》《中国专利报》、《重庆电视台》有详细对比报道。1999年12期美国《科学》杂志刊登专业科学工作者对刘武青最早提出反引力效应、首先发现磁场失重状态的说法表示赞同。另外,刘武青首先提出万有引力定律应改名,刘武青因发明成绩突出,事迹被载入《中国当代发明家辞典》《无花果》等书籍,省、市、国家级别报刊多次报道,多次获省、市“为‘七五’建设出成果作贡献”“先进个人”等奖励和称号,并获重庆市自学成材三等奖、四川省自学成材一等奖、全国自学成材奖。
扭秤测量真空保温容器内的水加热前后(二)
刘武青
 
摘 要:隔热、隔冷,是现有理论及成熟技术,液体加热后用扭秤测量,与加热前,扭秤反射的光斑位置不相同,显示物体之间引力增大。本次实验用真空保温容器(暖水瓶)内的水加热前后进行测量,扭秤反射的光斑位置不相同,显示物体之间引力增大。
关键词:隔热、真空保温、扭秤
 
1.实验目的
本实验目的是让真空保温容器内部有被隔热或被隔冷的液体,加热后用扭秤测量,与加热前,扭秤反射的光斑位置不相同,显示物体之间引力增大。
隔热液体冷却后(指加热后的液体冷却后),显示物体之间引力减小。
2.实验原理
隔热、隔冷,是现有理论及成熟技术。
扭秤可以测量物体之间的引力。
3.实验器材
测量仪器
扭秤,J2158,天津市科教仪器厂。
加热器:
电加热器,220伏,1000W。
真空保温容器:
五磅暖水瓶。塑料外壳,内装瓶胆,瓶胆是真空保温容器。
测量五磅暖水瓶内水温度仪器:
数字温度计TM-902C
4.实验方法
暖水瓶放在扭秤中原大铅球的位置,本次实验用一个暖水瓶。暖水瓶加入冷水,用扭秤测量光斑的位置,然后,将水加热,或者,将暖水瓶中的水换为热水。暖水瓶位置不改变。测量光斑的位置。也可以对水周期性的加热、冷却,测量光斑的位置。
5.实验数据
加热前:
暖水瓶中的水,26度摄氏。
加热后:
暖水瓶中的水,用电加热器加热到85度摄氏。或者,将暖水瓶中的水换为85度摄氏热水。
数字温度计显示五磅暖水瓶内水温度的变化,同时,观察扭秤反射光斑位置的变化,是同步的。
扭秤光斑反射的位置改变,显示暖水瓶与扭秤小铅球之间的引力增大。
开始加热时,引力有减小的现象。最终加热后是引力增大。
加热后的水冷却后,显示物体之间引力减小。
6.实验误差分析
真空保温容器内部有被隔热或被隔冷的液体(暖水瓶)加热前后实验。水加热后,由于真空保温容器的限制,水的体积是向上略为增大。与扭秤小铅球的水平距离不变。
还可以将暖水瓶与小铅球的距离在加大1毫米,加热后,扭秤光斑反射的位置改变,显示暖水瓶与扭秤小铅球之间的引力增大。
7.新的物理现象
通过实验,得到新的物理现象。
扭秤内大铅球改为用真空保温容器中的水加热后,扭秤光斑反射的位置显示引力增大。
加热后的水冷却后,显示物体之间引力减小。
物体原处不动,物体中能量、内能、势能周期性的变化,辐射引力波。
在实验过程中,物体的原子、分子、电子总的数量没有改变。
测量引力的仪器可以用重力仪。
测量引力波的仪器可以用重力仪。
8.问题的讨论
本实验,水的能量可以周期性增加、减小。扭秤测量引力波存在。
测量引力的仪器可以用重力仪。
测量引力波的仪器可以用重力仪
重庆新大集团高技术研究所 冯劲松
 
摘 要:在密封性好的实验室内,将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置于透明PC真空罐内,通过连续动态调制实验室内与真空罐相距一定距离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降低或升高(此实验方案,在于控制升温或降温均在局部空间内发生,以利于引力波作用现象的分析判断),实时观察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之间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实验证明:1.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设置为加冰砖降温,开始进行动态观察。观测无线温度监控的显示器,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逐步降低时,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的温度更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吸引了。这就直接证明了万有引力的存在;2.按照实验方案,将实验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设置为升温,开始进行动态观察。观测无线温度监控的显示器,当真空罐外的室内的一个带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逐步升高时,真空罐外附近的实验室内的空气温度没有变化,真空罐内的温度更没有变化,但这时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已经开始相互排斥了。这就直接证明了万有斥力的存在。3.在以上两种实验方案中,无论是在降低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时,我们立竿见影似的观察到了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吸引;或是升高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时,我们同样立竿见影似的观察到了卡文迪许扭秤仪的大、小铅球就开始相互排斥了。在实验观察过程中,真空罐内的温度始终没有变化,说明热量既没有进入真空罐内,也没有从真空罐内释放出。并且,真空罐内既没有磁场力,也没有电场力。因此,可以断定,在此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的大、小铅球产生的相互吸引和相互排斥现象,就是科学家们尚在寻找的“引力波”作用的结果。预测可能用高精度实验观测到的物理现象:当我们把此实验方案放大后进行更大规模和用更加精确的ThermaCAMP30红外热像仪进行观测时,在真空罐内的卡文迪许扭秤仪(引力常量实验仪)的大、小铅球的表面温度将会发生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降低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释放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升高、后又降低的动态变化;当真空罐外的保温水桶或普通塑料水桶内的水的温度升高而导致真空罐内的大、小铅球吸收热量,从而导致其表面的温度先降低、后又升高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万有引力万有斥力引力波真空罐真空实验温度动态变化
这个实验,不但否定了E=mC2,还显示了新的现象。关于这一现象,我们有时间再加以诠释。
下面是冯劲松刊登在《格物》杂志上的实验,这个实验表明,在物体吸收能量温度升高后,物体的内能增加了。按照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E=mC2,此时物体的质量应该增加,但实验结果是,物体随温度的升高质量却在减少。这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所不能解释的。像刘武青老师的实验一样,完全否定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的质速关系(质能方程)。
我们看下面的实验事实:
关于金、银、铜、铁、镍、铝陶瓷等物质温度升高后重量减轻、温度降低后重量增重的实验报告
冯劲松 范良藻
 
摘 要:本文报告了用万分之一克精密电子天平对金、银、铜、铁、镍、铝、陶瓷等物质随温度变化而重量变化的实验测量结果。实验测试结果表明:金、银、铜、铁、镍、铝陶瓷等物质随温度升高而重量逐渐减轻,当金、银、铜、铁、镍、铝、陶瓷分别从室温27℃升高到100℃、200℃、300℃、400℃、500℃、600℃时,它们分别从试样的本征值都分别逐步减轻了,其实测结果见表所示。当温度降到室温后2~5天,试样全部恢复原重量
 
1.引言
通过计算发现,浮力对重量的改变值最大还不到实测重量改变值的百分之三。因此,温度升高后重量的改变,浮力不是组要因素。中国计算科学研究院对黄铜、不锈钢、铝随温度升高重量变化进行了重复试验测试,实验测试结果验证了黄铜、不锈钢、铝等物质随温度升高重量减轻的物理现象。经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专题检索证实:根据用户提出的查新点和检索词,获得中外文文献300多篇,对检出的文献进行筛选和比较后,未获得与该委托项目提出的实验内容相关的公开文献报道。因此,物质随温度升高重量变轻:随温度降低重量增加。是一个被发现的新现象。这一实验结果验证了《宇宙相对论》和《宇宙相对论量子动力学》理论。
关键词:金属、陶瓷、升温、降温、温度变化、电子天平。
2.测量仪器和设备
(1)精密电子天平,读数分辨率为万分之一克
(2)恒温加热箱:加热温度范围0~1000℃
(3)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温度测量范围-18℃~1050℃
(4)绝热工具和绝热容器:长柄钳子、带盖陶瓷坩埚、玻璃杯及内装石棉
3.实验用试样器材
本次实验选用金、银、铜、铁、镍、铝、陶瓷七种密度较大的材料作为样品进行实验。
 
4.实验方案
(1)实验目的:通过本实验要求达到确认金、银、铜、铁、镍、铝、陶瓷等物质的温度升高和降低将引起物质的重量(近似为万有引力)变化。并且,物质温度升高后减轻,物质温度降低后重量又变重。即实验证明:物质随温度升高变轻,随温度降低后又变重,即同时证明物质的重量(万有引力)随温度的变化是可逆的。
(2)仪器与器材配置
A.万分之一克读数分辨率的精密电子天平。
B.置放试样的耐高温坩埚。
C.置放或取出试样的长柄钳子。
D.加热试样的马弗炉,有连续调温温度0~1000℃显示。
E.测试试样表面温度的非接触式红外测温仪。
F.置放试样的绝热(置于外套坩埚或电子天平托盘上)容器。
(3)试样材料
金、银、铜、铁、镍、铝、陶瓷
(4)各试样材质温度控制标准(测点):
室温27℃、100℃、200℃、300℃、400℃、500℃、600℃
(5)实验操作步骤
A.检查和校准所有仪器和工具:为了确保升温后的高温试件不影响精密电子天平的精度,必须用一层泡沫和两层石棉板作为高温试件与精密电子天平的称重金属托盘之间的隔热层,以保证精密电子天平的精度。为了便于称重。在隔热层上边再叠加一个小陶瓷盘。
B.根据试件材料温度控制标准,先从室温27℃开始设定温度t:然后再从室温27℃提高到100℃设定温度t;然后再从100℃升高到200℃设定温度t;再从200℃升高到300℃设定温度t;以此类推。温度设定后就让马弗炉通电进行预升温,时间约30分钟;总之,直到马弗炉中的温度达到设定温度t为止,每次都要求温度平衡在所所设温标点上。
C.分别将试件放到电子天平上称室温27℃温标是的重量:作为本证重量。
D.分别将试件放到高温坩埚内并置于马弗炉炉膛内,每次加热一个样,在100℃下保持30分钟;
E.将一个冷坩埚置于绝热容器内,并放在电子天平的托盘上称他们在室温温标时的皮重;注明:每次都要称皮重。
F.将一个试件从马弗炉炉膛高温坩埚内取出放在电子天平上的冷坩埚内,并置于绝热容器中,称出第一个试件升温到设定温度100oC后的带皮重量。
G.从绝热容器内的坩埚内取出热试件后,再称出被热试件加热后的绝热容器和坩埚的皮重,因为加热后的坩埚和绝热容器同样有减轻量。
5.重复试验操作步骤:通过重复实验操作步骤A—G,对金、银、铜、铁、镍、铝、陶瓷试件分别进行实验测量。
6.根据实验记录进行数据分析计算,再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有关关系曲线图
7.实验测量结果:
 
 
 
 
 
 
 
 
 
 
 
8.金、银、铜、铁、镍、铝、陶瓷的重量与温度的关系曲线图:
 
 
 
 
 
 
 
 
 
 
 
 
 
本实验是由北京相对论研究联谊会的科学家冯劲松和中科院院士范良藻进行的。这个实验选用了金、银、铜、铁、镍、铝、陶瓷几种材料进行的,饰演物质的种类的数量较少,但无一例外地出现了被实验对象的重量随气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其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的现象。我们不难得出如下的结论:物质的重量随其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气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的现象。我们知道,G=mg,g值是不变的常数——9.8m/s2。因此,物质的重量随其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气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的现象表明,物质的质量随其温度的升高而减少,随其温度的降低而增加的现象。这就同前面我们分析过的刘武青的实验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这就产生了如下问题。从这些实验结果我们不难看出,狭义相对论的E=mC2是一个完全不能接受的结果。
我们知道,能量存在很多形式:热能、电能、机械能又分为动能、势能,核能、太阳能等。按照相对论的E=mC2当物体能量增加时,物体的质量应该增加,那么彼此间的引力就会增加。而我们上边介绍的刘武青、冯劲松的实验却存在相反的结果。蓄电池充电后,电能增加,压缩或拉伸弹簧,对弹簧做功,弹簧的能量增加,对物体加热,物体热能增加,按照E=mC2则物体的质量就会增加。但是,我们并没有在刘武青、冯劲松的实验中见到这一事实。而且,我们得到了完全相反的实验结果。即随物体拥有的能量——热能、机械能(势能)电磁能的增加物体的质量减少了。这是爱因斯坦的E=mC2所不能解释的。
这样,我们就从实验的角度给出了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否定结果。我们知道,否定一个理论只需要一个反例。
爱因斯坦现象,您能解释这一现象吗?!
关于刘武青、冯劲松的实验精神、科学探索精神我们后面还会进行阐述,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承认科学实验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其实,就连相对论的产生也是为了解释,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发现的光速与地球的运动无关建立起来的。迈克尔孙-莫雷实验发现的光速与地球的运动无关需要解释,这里刘武青、冯劲松、范良藻实验结果与E=mC2的矛盾同样需要解释。
我们这里实验事实,否定了E=mC2进而否定了相对论。
当然,会有科学家对此表示不屑一顾的样子,但是实验本身是不能被否定的。因为,刘武青、冯劲松、范良藻实验就在这摆着,具有无限的可重复性。国内为的科学家重复了这些实验,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些实验结果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不屑一顾的人可以做一下这个实验。我在这里唯一可做的是最好的解释这一实验,并重新审查相对论。
在物理学史上,有一个科学家叫泊松,他反对光的波动性,他嘲笑光的波动理论并提出了一个实验,假若光似一种波动,那么,一束光照在不透明的物体上,会在后面的阴影中留下光源的图像。又认真地做了他设想出来的这个实验,结果,真的在阴影中出现了光源的图像。人们为了嘲笑泊松把这一阴影中的亮斑成为“泊松亮斑”。
为了科学的发展,洗完反对者进行这个实验,哪怕演绎一次“泊松亮斑”的历史。
此外,光子拥有能量,因此,一方面,拥有质量m=hν/c2,因此,能在引力场中产生引力弯曲现象;另一方面,由于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因此,光子应该拥有同样大小的惯性质量。但是在光子穿过不同的介质时,运动速度的变化只与波长的变化有关,而不体现出惯性运动——进入折射率大的介质中,应该存在减速过程,并在这有过程中体现出动能、动量的减小,从而频率降低;相反,进入折射率小的介质中,应该存在加速过程,并在这有过程中体现出动能、动量的增加,从而频率增加。为什么这不是事实?
电荷的库伦力场拥有能量,因此,也应该拥有与其能量相对应的质量m=E/c2,因此,同样拥有等量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这样,杨存在与运动速度相对应的质量的变化,这样,电荷也应该是一个变化量,而此不是事实。
(4)由E=T+m0c2/n2可知,一对正反粒子在真空及不同的介质中发生湮灭反应时,会因为折射率n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能量释放出来?这与能量守恒是不相容的。而且,在n极大时,m0c2/n2=0,则E=T+m0c2/n2=E=T,又回到了经典意义下的动能公式,这时,与其静止质量相关的能量变为零。这又与狭义相对论及我们熟知的核能的应用现实直接矛盾。
(5)在同一种介质中,不同频率的光子有不同的折射率,当我们用不同频率的光子进行观测时,会发现由于折射率的不同,而使得:L=L,[1-(nv/c)2]1/2、m=m,/[1-(nv/c)2]1/2、Δt/=Δt(1-(nv/c)2)1/2、E=T+m0c2/n2、E0=m0c2/n2、t‘2-t‘1=[(t2-t1)-v(x2-x1)(n2v/c2)]/(1-(nv/c)2)1/2等拥有不同的数值,这显然是错误的。同一运动粒子的质量、能量、动量等,会随入射光的频率的变化而变化?!
世界上比这一点还荒唐的,恐怕只有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用黎曼几何描述罗巴切夫斯基空间了。
(6)相对论不适合观测不变的数值。
a.用弹簧秤拉住一个重19.6牛顿的物体,静止的实验者会认为其质量为2kg。而以速度v运动的实验者就会感到疑惑:一方面,此时该物体质量、地球的质量应按m=m0/(1-(v/c)2)1/2增加,又由于引力质量等于其惯性质量,则这时弹簧秤上的物体的重量应远大于19.6牛顿;但他又真实地见到弹簧秤上的读数没有发生变化的。这怎么解释?
弹簧秤是靠电磁力工作的,而电荷具有运动不变性。而且,引力场与电荷的库伦力场是不同性质的力场,不可能同步变化。
b.在一个封闭的长方形容器内放置某种气体,内在的温度计显示其温度T0、气压计显示其气压P0。一个向其运动的观测者会发现:一方面,由相对论可知,容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V‘=V0(1-β2)1/2,另一方面,其发出的光谱会由于多普勒效应而紫移。因此,按λmaxT=σ其温度计的读数应该增加;另一方面,由于体积减小温度升高,按克拉波龙方程PV=nRT,则其压强计的读数应该增加:P=nRT/V0(1-β2)1/2,但实际上压强计、温度计的读数不会有变化。
这怎么解释?
(7)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在光子看来我们运动速度是光速吗?我们的质量、能量、时间与空间应该发生怎样的变化?
还有,由质能关系E=mC2可知,光子拥有的质量为:m=hν2/c2。但是,把这一公式代入m=m,/[1-(v/c)2]1/2中,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发散数值,再把光子波长公式λ=c/ν带入L=L,[1-(v/c)2]1/2得到同样的结果。这就奇怪了,为了描述光速不变等到的公式,使用于静质量不是零的粒子、物体,但就是不适用于光子本身。这种解释?!
(8)结合相对论的质能关系,狄拉克创建了相对论量子力学。从而改变了我们对真空的认识。这一观点在粒子物理学中尤为明显。而狭义相对论的错误,使这些灰飞烟灭啦!
这些理论认为,真空中同存在大量的正反粒子对的产生与湮灭过程,但是为什么宇宙的天空是黑暗的?湮灭过程产生的光子不可见吗?
这些正反粒子为什么不与构成我们环境中的物质、我们人类本身的组成粒子发生湮灭哪?这些来自于相对论量子力学的错误否定了相对论本身。
其实,真空中的这些光子在未产生正反粒子对时,就应该被我们环境中的物质所吸收,不然会与量子力学不相容。这需要解释!
(9)在任意的参考系中,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维恩位移律都是成立的。
J=σT4
其中σ=5.669×108m-2s-1K-4
λmaxT=2.898×10-3mK
我们知道,在普朗克的黑体辐射公式产生之前,很多人研究了黑体辐射问题。维恩从热力学普遍原理结合实验数据,推出了半经验公式:
Eνdν=c1ν3exp[-c2ν/T]dν
这个公式在短波长的范围内,能较好地描述试验曲线,但是在长波长的范围内不适用。
瑞利金斯根据经典电动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知识的推出一个相反的公式:
Eνdν=8πkTν2dν/c3
这个公式在长波长的范围内,能较好地描述试验曲线,但是在短波长的范围内不适用,出现了辐射能量趋于无穷大的发散现象。这被人们戏称为黑体辐射的紫外灾难。后来,普朗克用内插法发现了普朗克公式:
ρ(νT)=(8πhν3)/c3[1/ehν/kt-1]
黑体辐射的问题才得到了解决。这一公式中,最为重要的概念就是,提出了光子能量量子化的概念,最终催生了量子力学的诞生。
但是我认为这个问题仍没有解决,我们分析如下:
对于任何一个黑体而言,一方面,它辐射的能量分布满足上边的三个公式;另一方面,它拥有的能量应该是确定的,不会也不可能是无穷大的数值。但是,现有一个观测者相对于它处于运动状态。按现有的多普勒效应则,一方面,其辐射的频率会向高频的紫端移动。从而,由维恩位移定律:λmaxT=2.898×10-3mK可知,此时它的温度会在增加,另一方面,由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J=σT4可知,其辐射的能量会无端增加。因此,不同的运动速度,会得到不同的辐射能量;当观测者以极高的速度运动时,其辐射的能量又会出现发散现象——新紫外灾难。
这一问题怎么解决?
实际上,这体现了现有的多普勒效应的错误。体现了相对论的错误。
按照我的多普勒效应观点,多普勒效应的产生是轨道电子能量绝对增加或减小的结果造成的。而与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无关。因此,对于任何一个运动的观测者而言。对于确定的辐射源来说,光子的频率是不变的,即其辐射的公式:
ρ(νT)=(8πhν3)/c3[1/ehν/kt-1]
J=σT4
其中σ=5.669×108m-2s-1K-4
λmaxT=2.898×10-3mK
都不发生变化,变化的是你接收到的光子数发生了变化,并不引起视觉上的光的颜色的变化,只能引起亮度的变化;若是做光电效应实验,得到的不是光电子的能量的增加,而时光电流强度增加。
当我们向光源运动时,就如同在菲索实验中向前运动的水一样,沿运动方向,轨道电子能量增加,这时吸收少比平时小的能量就可以实现能级跃迁,这时我们说光源的能量“增加”了——光谱“紫移”;我们背离光源方向运动时,轨道电子能量减小,这时吸收少比平时大的能量才能可以实现能级跃迁。这时我们说光源的能量“减小”了——光谱“红移”。
这样,就不会出现对不同的观测者有不同的温度、有不同的辐射能量问题了。也就不出现黑体辐射能量的再次发散问题了。
(10)关于洛仑兹变换
A.在狭义相对论中,核心的数学变换是洛仑兹变换。在洛伦兹变换下,不同惯性系中光速具有确定的数值,从而解释了光速在不同参考系中拥有不变的数值。在此基础上结合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创建了狭义相对论。我们前面分析过,根本就不存在光速的绝对不变。因此,洛仑兹变换是多余的。不仅如此,还会带来谬误。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如下图所示。
 
在两个坐标系间,电场强度E和磁场强度B间的变变换关系是:
E‘x=Ex
E‘y=γ(Ey-vBz)
E‘z=γ(Ez+vBy)
B‘x=Bx
B‘y=γ[By+(v/c2)Ez]
B‘z=γ[Bz-(v/c2)By]
其中,γ=1/[1-(v/c)2]1/2,如上图所示。
从这些变换公式可知:电场和磁场是同一种事物的两个方面。在给定的参照物中,电场和磁场具有不同的物理性质,但是,在不同的参照物进行描述时,它们可以相互转化。例如,在S系中静止的电荷只有电场而没有磁场,但是在运动的S'中它不但有电场,还有磁场——这就是洛仑兹变换带来的结果。
我们分析一下,从而认识到洛仑变换的错误性。一个突出的事实是,当S'突然停下来后,原本静止在S中的电荷会不会产生辐射?
我们假设有两个电荷,甲电荷处于静止状态,我们假定它就是S系,另一个电荷乙处于运动状态。我们的常识是,甲不拥有感应电磁场,不具有运动的动能、动量;而乙拥有动能和动量。之后,乙电荷在运动中撞上障碍物停了下来。产生两个效果,1.把障碍物撞坏了;2.其拥有的电磁场能量转化为光辐射。这时,乙电荷上的人能认为是甲产生了辐射吗?能认为是甲把物体撞坏了吗?当乙突然停止下来时,由运动的相对性,乙应该认为甲突然停止了下来,因此,由法拉第电磁感应理论可知,同时拥有电场和磁场的甲应该产生电磁辐射。
这怎么解释?
B.在一个静止的电荷周围放置一个小磁针,由我们的常识可知,小磁针的指向不受电荷的影响。但是按上述观点,在运动的观测者看来,这个静止的电荷拥有确定的磁场,因此,周围的小磁针应该受到静止电荷的影响而改变原有的指向,而且这一指向的变化与这一观测者的运动状态有关,因其运动速度的大小而变化,这可能吗?
C.两个静止的电荷,在静止的参考系中只有库仑定律。但是,按上述观点,一个运动的观测者会发现,这两个电荷之间除了存在库伦相互作用之外,还应该存在磁场间的相互作用。这时,两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的总结果还满足库仑定律吗?
综上所述,洛伦兹变换不但是多余的;而且是错误的。它给我们带来了错物的认识。
D.在前面我们推导出了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从而推导出了介质中的洛伦兹变换。我们把相关的洛伦兹变换和伽利略变换列成下表,便于后面分析:
变换表一
介质中洛伦兹变换 洛伦兹变换 伽利略变换
xˊ=(x-vt)/(1-n2β2)1/2 xˊ=(x-vt)/(1-β2)1/2 xˊ=(x-vt)
y、=y y、=y y、=y
z、=z z、=z z、=z
tˊ=[t-n2vx/c2]/(1-n2β2)1/2 tˊ=[t-vx/c2]/(1-β2)1/2 tˊ=t
 
现有理论普遍认为,经典意义下的理论是相对论在低速下的近似。如上面的洛伦兹变换可知,由于光速数值很大,因此,在v很小时的近似情况下,含有1/c2的项变为零。因此,第二列中的洛伦兹变换就转化为第三列中的伽利略变换。这一点就是现有关于相对论的书籍中,津津乐道地在低速下狭义相对论完全转化为经典理论。从而经典理论成为狭义相对论的推论,一种低速下的近似的。但是,由我们前面的分析可知,真空中的光速不变,违背经典意义下的速度叠加原理,所以需要建立洛伦兹变换加以解释;完全一样地,介质中的光速也具有不变性,同样违背经典意义下的速度叠加原理,所以同样需要建立洛伦兹变换加以解释。于是我们建立了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相应的洛伦兹变换见上表中的第一列。
光速是很大,在真空中的低速运动下1/c2可以看成零,从而实现由洛伦兹变换向伽利略变换转化。但是进入到介质中,这一问题就不再成立了。
由上表中介质中的洛伦兹变换(当然这里的介质不是指真空)公式可知,1/c2项总是伴随n2项同时出现。因此,当介质的折射率很大时,两者的乘积并不等于零,这样,即使是在宏观低速下,介质中的洛伦兹变换也不总与伽利略变换等价。也就是说,在宏观低速下,洛伦兹变换及其描述的公式,是不能转化为经典意义下的伽利略变换及其描述的理论的。
这样我们就不能再说,经典理论是相对论在宏观低速下的近似了。两者不是一回事。
光只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不该为了工具而改变对世界的认识。
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
三、狭义相对论的本质
其实,关于运动物体的钟慢尺缩的观点,早由洛仑兹等人提出,而且最初爱因斯坦的观点是说,由于观测信号的传递速度有限,时间与空间的大小具有相对的意义,同时性也因此具有了相对性,这只是一个系统误差。这一点是很明显的,若光速是一个无穷大的数值,就不存在这些问题了。
这本来是一个清晰的概念。可能是媒体的炒作,现代的人还是误解了爱因斯坦的理论。仍认为时空因运动而真的变小了。这一点充分体现在一些科幻小说中,如《爱丽丝奇遇记》等。说若我们高速运动则宇宙空间会变小,由于时间的减小,我们的寿命也因此而得以延长,只要我们运动的速度足够大,就能到达宇宙空间的任一角落。实际上,洛仑兹变换只是不同运动者之间通过光进行信息的载体进行测量时,得到的不同结果的一种换算方式。而这种变换的前提仍是以承认原有时空大小的不变为性为前提的。
而且,在狭义相对论中特别强调的是运动的相对性,及不同惯性系之间的等价性。不存在绝对的运动与特殊的观测者存在,这样,我们看运动的惯性系中的时间与空间发生了变化。完全一样地,他们看我们也发生同步等大小的变化,这完全是一种由于光速有限引起的观测结果的不同,实际上时间与空间并没有发生变化。
也就是说,相对论效应只是一种观测效应。
这一点,在前面我们推导出的《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中可以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在不同的介质中,光速是不同的。这样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就更具有了明显的相对性。对同一物体的运动,不同的介质有不同的折射率,从而有不同的观测数值。从这一角度可以使我们看到了相对论本身的相对性,因此不是一个科学的理论。它使得动量、能量等的大小也具有了相对性。这显然是错误的。
更成问题的是,这一对时间、空间的观测误差,造成了我们描述物体运动的速度数值也发生了变化。在相应的速度变化的情况下,假如质量不发生变化,则动量守恒会得不到满足。在满足动量守恒成立的条件下,则推导出了运动物体的质量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质速关系、进一步由这一质速关系,借助功能原理推导出了质量与能量的关系——质能关系这就引发了一系列的错误。
也就是说,相对论的同时性的相对性、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是由于观测信号的传递速度的有限性造成的。因此,同样是一种观测效应不再具有任何的物理意义。造成这些错误的根源,在于光速的有限性,使得观测到的时间与空间的大小偏离了应有的数值,使得速度发生了变化。
第四章 广义相对论的困惑
1915年11月25日,爱因斯坦完成了广义相对论方程的建立。标志着广义相对论的诞生和整个相对论体系的完成。而广义相对论的种种推测——光线的引力弯曲、水星的进动、光线的引力红移等被随后的实验所证实。爱因斯坦因此顶着相对论的光环走上了神坛。
100多年过去了,新观测事实不断出现,而这些用广义相对论无法解释。如维系星系、星系团运动的发光质量小于引力质量;通过超新星观测发现的宇宙在加速膨胀等事实,使广义相对论的光环不断退去。
本文从广义相对论建立的基础或说前提的错误性、广义相对性原理与等效原理的不相容性,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不成立性,三个方面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一、广义相对论的基础是错误的
狭义相对论的钟慢尺缩,使存在质量的时空变成弯曲的时空:例如,在一个旋转的圆盘上,由于线速度的不同,不同半径处的时钟有不同的读数、同一物体的质量、大小不同。周长变短:L=L0[1-(v/c)]1/2,而r不变造成L=2πr中的π会变小,三角形内角和不再是1800。因此,有质量存在时,符合狭义相对论的时空观的时空是弯曲的。借此,爱因斯坦建立了广义相对论。
在这里,爱因斯坦没有认识到,这是狭义相对论本身的错误造成的。
例如,两个天体质量分别是m1、m2,相距r,则两者间的万有引力是:F=Gm1m2/r2,我们假设有一个弹簧秤显示这一作用力的大小为8N。当观测者沿与两者连线夹角为α的方向运动时,他得到的引力是:
F、=Gm1/[1-(v/c)]1/2m2/[1-(v/c)]1/2/{rcosα[1-(v/c)2]1/2}2=F/[1-(v/c)2]2(cosα)2=8N/[1-(v/c)2]2(cosα)2
因此:引力与运动速度、夹角有关。但事实上,无论这个观测者怎样运动,他看到的弹簧秤读数总是8N。
这怎么解释?
 
图一
“介质中狭义相对论”的建立、光速不变原理的错误,否定了狭义相对论。而广义相对论,是在狭义相对论钟慢尺缩的时空观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狭义相对论的错误,使得广义相对论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前提。
还有,在旋转的圆盘中,周长变短造成π变小,三角形内角和小于1800。这对应的是罗巴切夫斯基几何,而不是黎曼几何,黎曼几何中三角形内角和大于1800。广义相对论用黎曼几何,描述弯曲的罗巴切夫斯基空间是没有数学依据的。
二、广义相对性原理与等效性原理不相容
爱因斯坦通过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得出在局部惯性系中,加速运动与引力场是等效的。即没有实验能区分这一局部惯性系是处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状态。
这是不成立的,我们分析如下:
 
图二 升降机与等效性原理
 
1.潮汐力与升降机
A.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的升降机里有两个用一个弹簧秤连接的物体。由于引力场有潮汐力而惯性运动没有潮汐力,由广义相对性原理可知,在一切参考系中物理规律拥有相同的形式。因此,潮汐力适用于这个局部惯性系,弹簧秤会在潮汐力的作用下处于拉伸状态。
这样,通过弹簧秤的读数就能判断升降机是处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的惯性系中。而且,通过弹簧秤的读数的变化,可判定外在的重力场的强度大小。或升降机的运动方向——接近或远离重力场。
 
图三                图四
2.多普勒效应与升降机
B.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有一个光源,由广义相对性原理可知,多普勒效应也适用于升降机中。
这样,在这个升降机中的观测者会发现:在某个方向上光源的光谱紫移,在相反方向上光源的光谱红移,且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而处于引力场中静止的光源不会发生这一现象。
因此,根据多普勒效应就能断定,升降机是处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自由落体状态的参考系中。并能根据谱线的变化量,判定升降机的运动方向——接近或远离重力场。
引力场与加速运动是不“等效”的。因此,图一中圆盘的加速运动也不能证明,引力场存在时的时空是弯曲的!因此,有质量存在的空间是弯曲的空间的说法没有依据。
C.光子拥有引力质量,由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可知,光子的运动应该体现出惯性来,而光子在穿越不同的介质时拥有不同的速度,这种运动状态的变化,不需要牛顿意义下的加减速的外力,也没有功、能的转化问题,体现不出惯性来。这怎么解释?
3.中子干涉实验否定了弱等效原理
1974年科莱拉、奥弗豪瑟和维纳做了引力场中中子的干涉实验,重力场中上下两束中子的相位差为:
ΔΦ=2πm引m惯gHLsinα/hp1
这个公式表明:中子在引力场中的干涉行为与其引力质量和惯性质量都有关。这一事实否定了广义相对论的弱等效原理。
4.力与时空弯曲
在爱因斯坦的晚年,企图把引力与电磁相互作用统一起来,但没有成功。这就产生一个问题,电磁相互作用也能用时空弯曲来加以解释吗?电磁相互作用也不是电磁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而是一种空间的弯曲吗?在引力场的空间弯曲理论中不能回答天体如太阳,他的质量是怎样使遥远地方的时空发生弯曲的一样,电荷是怎样使空间发生弯曲的?
物体间的作用总是相互的,空间对拥有质量、电荷的天体的反作用体现了什么?!
下面我们沿着这一思想思考下去,看能得到什么结果。
由同种带电粒子如同种质子构成的粒子团,在同样的电场中也具有同样的加速运动,加速度的大小也与粒子的电量、质量无关。存在同样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等效性。仿照爱因斯坦的做法,我们完全可以引入黎曼几何,建立描述电磁力的广义相对论。
这样,电磁相互作用也可被弯曲的时空所取代。
我们拥有的空间只有一个,时空的弯曲应该是四种相互作用共同决定。抛开强弱相互作用的存在不计(力程短在宏观距离上体现不出来,我们暂不考虑),电磁力是万有引力的1037倍,因此,就电磁力造成的空间弯曲就是质量引起的时空弯曲的1037倍。据此,我们计算的引力场中光线的弯曲、水星的进动、引力红移、原子的光谱等会因为这种巨大的时空弯曲而有明显增加,而此不是事实。
 
还有,核力是一种非常强的相互作用,它会不会引起时空的弯曲?弱相互作用力会不会引起时空弯曲?若核力引起时空的弯曲,则会影响原子核中核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强度的大小。由于核力非常强大,因此会引起原子核时空的极度弯曲。核力是万有引力的1040倍,因此,在原子核中的空间弯曲,应该是我们熟知时空弯曲的1040倍。
由于库伦相互作用是平方反比力,空间的压缩会使相互作用增加。这样原子核中核子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应该增加相同的数量级,这样,库仑相互作用比核力还大。因此,原子核的稳定性、原子核的结合能,会对没有考虑这一因素的现有数值发生明显的偏离。绝不会出现质子与中子的数量比接近1/1的稳定条件的成立。稳定的原子核中,中子数一定会占更大的比例。而此不是事实。
关于广义相对论中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升降机中的电荷是否有辐射产生,这一问题是广义相对论是否正确的一个判别标准。在广义相对论中至今没有解决,仍处于不断的争论、探讨之中。
其实,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只是对爱因斯坦的理论迷信,禁锢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举两个简单的事实就会明白其中的问题。
A、把质量是m1、m2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使其以同样的速度v运动。这时,我们说两者拥有的动能、动量是:
Ek=(m1+m2)v2/2=m1v2/2+m2v2/2=Ek1+Ek2
P=(m1+m2)v=m1v+m2v=P1+P2
也就是说,体系的能量、动量是两者拥有的动能、动量之和;完全一样地。
B、把电荷是q1、q2的两个物体绑在一起,使其以同样的速度v运动。这时,由电磁理论:毕奥-萨法尔定律:
B=μ0qv/4πr2
可知,此时两者拥有的感应磁场是:
B=μ0(q1+q2)v/4πr2
是两个电荷单独运动时拥有的感应磁场的叠加,即:
B=μ0(q1+q2)v/4πr2=μ0q1+v/4πr2+μ0q2v/4πr2
即有:B=B1+B2
也就是说,无论以两个物体、电荷中的任何一个为参照物,另一个物体、电荷都处于静止状态,但是他们都同样拥有与运动速度一一对应的动能、动量感应电磁场。
其实,任何一个物体都可以分为无数的单独个体,因此,动能、动量、感应场都是每一个独立个体的动能、动量、感应场的叠加。说简单些就是一个奔跑的人的动量、动能,就是其四肢的动量、动能与其躯干的动量、动能之和。
还有导线中的电流强度,是所有电荷产生的电流之和等。
这样我们就证明了,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会有感应电磁场的产生,其旁边放置的小磁针能显示其感应电磁场的存在。从而否定了广义相对论的等效性原理。困惑了关于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会不会有电磁辐射的发生: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会有感应电磁场的产生,而且感应电磁场的强度会随下落速度的速度的增加而增强,这可从旁边放置的小磁针指针的偏转角明显看出。但不会有电磁辐射的发生,只有当其减速或撞上地面停止下来时才会有辐射的产生。
伴随升降机一同下落的电荷,同我们实验室中在电场中被加速的电荷的运动情况完全一样。
相反过程也是一样的。我们在测量光电子能量时,是给光电子加反向电压,通过使光电子速度减小为零的电压值,就能知道光电子的运动速度、能量。完全一样地,从地面上向上抛出一带电粒子,在重力的作用下会逐渐减速,此时其拥有的感应电磁场强度逐渐减弱直到电荷的速度为零时,感应电磁场的强度也变成了零。
电荷拥有的电磁场值与加速过程一一对应,与加速的机制——是引力场还是电场没有关系。就是把电荷捆在驴身上,当驴奔跑起来后,电荷照样有感应电磁场,且其感应电磁场的强度,满足毕奥-萨法尔定律:B=μ0qv/4πr2;当驴撞上墙停滞下来以后,电荷的感应电磁场会以光子的形式辐射出去。
综上所述,引力场与加速运动是不等价的。建立广义相对论的等效原理是不成立的!
三、证明广义相对论的实验不成立
光线的引力弯曲、水星的进动,都是解测地线方程得到的,公式中只有太阳的质量,与光子的频率、水星的质量没有关系。这是不可能的。这里的时空弯曲至少应该由两个天体的质量共同产生,测地线方程显然不应该只由太阳一方决定。
1.光线的引力弯曲
在相对论里,光子在引力场中的速度为:C/=C(1+Ф/C2),其中C/为光子在引力势为Ф处的光速,按照惠更斯原理,光速的变化必然伴有光线的弯曲。据此,爱因斯坦得出的偏转角为:α=2G0M/c2Δ,对于太阳这一弯曲是0.83秒。在考虑了空间的弯曲后,计算的弯曲是α=4G0M/c2Δ,从而得出太阳产生的弯曲是1.7秒。
此时,英国爱丁顿正在建立恒星演化理论,需要一个引力理论解释星云的收缩。因此,他成立了两个观测小组,测量日食时光线的弯曲。
结果是:去普林西比岛的数值是:1.61±0.30秒;去索布腊尔观测的数值是:1.98±0.12秒。从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1.7秒。
我们分析如下:
A.这个实验是在日全食时进行的,这时光线也经过了月亮、地球,应该把月球、地球的作用计算在内,尤其是进入地球的大气层后会发生明显的折射、衍射现象。
B.爱丁顿之后,不同的科学家测量光线的引力弯曲结果相差很大。根本就不能用广义相对论来解释。
C.现代精确的天文观测表明:光线的弯曲与光线频率有关。这与广义相对论不相容。这充分体现了光线的弯曲是折射、衍射等物理过程造成的。
光线穿过太阳、地球大气层时的折射与衍射远大于太阳的引力弯曲!这就使得不同的观测者得出的结果相差很大!
不然,为什么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引力相互作用得不出1.7秒的弯曲!这就否定了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
历史学家认为,爱丁顿的数据歪打正着地证明了相对论。我看问题不这么简单,这个实验数据需要数月的时间处理吗?在索布腊尔一共拍摄了26张底片,其中19张由一架天体照相仪拍摄,质量较差;7张由另一架望远镜拍摄,质量较好。然而按照后7张底片计算出来的光线偏折数值,远远大于爱因斯坦预言的值。
实际上,这次实验结果否定了广义相对论!
在实验室中,电磁场不作用于质量。光子就是电磁场,为什么会与引力场发生相互作用?有人会认为光子有能量就有质量,从而产生与引力场的相互作用。事实是:按光子的质量m=hν/c2与太阳的相互作用得不出1.7秒的弯曲!这能说光线的弯曲是引力作用的结果吗?
错误的理论怎能被证实,做科学需要起码的良知!!
2.水星近日点的进动
现有对水星的进动的解释,是一个大杂烩。是由广义相对论和牛顿理论共同完成的,不是完全按照广义相对论公式计算的。
水星每一百年近日点偏转角为5600.73±0.41秒,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余额571.73″为水星的百年进动。根据牛顿理论计算,金星、地球、木星等其他行星综合作用产生的进动为528.62″,余额571.73″-528.62″=43.11″。按相对论计算,太阳引起的每百年进动43.03秒。因此,对水星进动的解释,大部分是用牛顿理论完成,小部分是用相对论完成的。
证明广义相对论否定牛顿理论,就应该彻底用广义相对论计算。我们分析如下:
 
图六 水星进动
A.要验证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就应该彻底抛开牛顿理论,完全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进行计算。这样才能证明广义相对论。若把其他行星的摄动改用广义相对论计算,得出的进动值就不再是528.62″,相差也不会是43.11±0.45秒,也就不存在对广义相对论的精确证明了。
我们下面就做这样的尝试:
太阳系有8大行星,除了水星外还有7颗行星,其中以木星的质量最大,是太阳质量的千分之一,为太阳系中其他七大行星质量总和的2.5倍。我们做一个放大的计算:为了计算的方便,我们假设除了水星外还有10颗行星,他们的质量都等于木星的质量,且都位于木星的轨道上——称之为假象木星,则这个假象木星的质量是太阳质量的1%;从太阳的角度看,在100个地球年内,水星转约415圈。由于木星的公转周期是11.86年,约12年,这样,在100个地球年内,木星刚刚转过100/12圈,大约是8圈。这样,在100个地球年内,水星在木星的面前经过约415-8=407次,我们再放大一次,每经过一次改为一圈。
水星的进动公式有不同的形式,我们采用王仁川著的《广义相对论引论》中的公式:
Δφ=N6πGM/H
其中,N为环绕圈数,G为万有引力常数、M为引力体质量、H为轨道半长轴。
对于水星环绕太阳运动产生的进动有:
43.03″=N6πGM太阳/H水星 (1)
对于水星环绕这个位于木星位置上的假想天体运动产生的进动有:
Δφ=N’6πG0.01M太阳/H木 (2)
(2)式除以(1)式得:
Δφ/43.03″=N’6πG0.01M太阳/H木/N6πGM太阳/H水星
Δφ=43.03″0.01N’H水星/NH木
Δφ=43.03″×0.01×0.387×407÷5.2÷415
Δφ=0.0314″
在这样的假设下,计算出的结果应该是放大了的结果。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放大了的数值只有约0.0314″。571.73″-0.0314″=571.6986″,而按照广义相对论计算出的太阳引起的进动,只有43.03″,与所需要的数值571.6986″差了528.6686″这就完全否定了广义相对论本身。
我们得到的这个假象木星产生的进动值很小,这是必然的。就连太阳这样巨大质量的天体,使距离只有0.387天文单位的水星才产生了43.03″这个假象木星的质量只有太阳的0.01倍,这样小的质量产生的空间弯曲当然更小,产生的进动值当然小。
这样,若完全采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理论进行计算会得到什么结果那?
由我们这里计算得到的太阳系中其他行星对水星进动的影响0.0314″加上爱因斯坦计算出的太阳对水星进动的影响43.03″才只有43.0614″这与减去地球岁差的5029″后的余额571.73″相差528.6686″。也就是说,应用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根本就解释不了水星的进动问题。
B.牛顿理论计算,其他行星综合摄动是528.62″,广义相对论计算,太阳引起的进动是43.03秒,远小于528.62″。太阳的作用远小于其他行星的作用,为什么离太阳越近行星的进动越大?木星的质量为太阳的千分之一,因此,若行星的进动主要由其他行星决定,则距木星、地球最近的火星进动应该最大,而此不是事实。
C.岁差常数的任何微小变化,如万分之一的变化,都会影响这一验证结果,而此变化是完全可能的!
精确的证明,恰好给出了否定的结果!
D.爱因斯坦在1916年的《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浅说》中,对发现的光线1.7秒的弯曲的解释是:“这个偏转一半是由于太阳的牛顿引力场造成的;另一半是太阳导致的空间几何形变(弯曲)造成的。”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若在计算太阳系中行星的运动轨道时,同时考了牛顿引力场的作用,和这个引力场造成的空间弯曲这两个相等的效应,则所有的行星受到的总作用力会加倍。这样,包括我们地球在内,所有行星的运动轨道就不会在现在的位置。但这不是事实,太阳系中的行星仍然在其轨道上稳定地运动着。
3.引力场的几何化是不成立
在广义相对论中引力场几何化了。行星不是在太阳的引力作用下运动,而是在弯曲的空间中环绕太阳运动。
这不正确:
A.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相互的,行星在太阳造成的弯曲的空间中运动时,其离心力会作用于空间,由离心力等于引力可知,行星的离心力会等值地作用于所在的空间,从而使之不再弯曲而成为标准的平直空间。这样行星的运动就会偏离现有的运动轨道。而此不是事实。
空间为什么能约束天体的运动,它也是由原子、分子等构成的物质吗?若是,为什么没有在这些天体的前方对宇宙中天体的运动产生阻力,而使其静止下来?若不是,它怎样克服离心力?
B.质量是怎样使空间弯曲的?太阳质量的引力场造成空间弯曲,它应该同时作用于处于同一空间的行星,若考虑这双重的作用,所有行星的现有轨道都将改变,而此不是事实!
C.太阳几乎为一个标准的球形,其造成的空间弯曲也应该是一个球形。为什么水星沿非闭合的轨道运动、行星沿椭圆运动?尤其是有些彗星沿抛物线轨道运动?这里的空间弯曲究竟是怎样的?为什么能容这些天体任意穿行?
马塞尔·格罗斯曼曾警告过爱因斯坦,黎曼几何可能不适用于对引力的描述。现在看来这是有道理的。
4.光子的引力红移
1959年,庞德与瑞布卡在哈佛塔做了引力红移实验。光源放在塔顶能量是:hν+mgh,其中m=hν/c2,在塔底光子的能量是:hν、,由能量守恒可知:hν+gHhν/c2=hν‘,实验证明了光子的引力红移。但是,在解释光线的引力弯曲时,不能用光子的质量与太阳的引力得出。
同样的光子质量,为什么得到不同的结果?
还有,若真的存在引力红移,则在升降机中的原子或分子的光谱应该存在引力红移,因此,就引力红移的存在就可以区别原子或分子是出于引力场中,还是处于加速运动的参考系中:当升降机在重力场中静止时,也能见到光谱的变化。
5.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
我们大家和爱因斯坦都忽略了一个问题:由引力场与加速参考系的等价性可知:在加速系中物体的质量会发生变化:m=m0/[1-(v/c)2]1/2,则在引力场中静止时物体的质量应变化。但在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只提时间与空间的变化,并把黎曼几何引入了物理学。但是,始终没有提及引力场中质量的变化。这是为什么?
我们也从没有见到,在重力场中静止的物体质量会发生变化。
这也否定了引力场与加速运动的等效性。
6.引力子运动速度等于光速的悖论
黑洞的引力场足够强,光无法逃逸出来。但是,引力子速度等于光速,光子不能离开黑洞,引力子是怎样离开黑洞而在视界外产生引力场的?
为了维持星系团、星系的稳定运动,引入了暗物质、为了解释宇宙的加速膨胀,又引入了暗能量物质,还有,先驱者卫星的异常加速现象。这都是相对论所不能解释的。
7.与能量守恒的矛盾
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给出了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光速不同:C/=C(1+Ф/C2),这样,同一物体、粒子,在不同的重力环境下拥有的能量是E=mC/2=mC2(1+Ф/C2)2,这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显然与能量守恒定律相矛盾。尤其是在考虑在不同天体或同一天体的不同引力场强度处,物体的质量会随引力场强度的增加而增大后,其拥有的能量会明显违背能量守恒原则。
8.光子是实在的物质、不是幽灵
2002年8月9日的《参考消息》上刊登了“光速可能是不恒定的”一篇文章,由悉尼麦夸里大学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领导的研究小组称,光速在数十亿年的时间里减慢了。果真如此的话,物理学家就必须重新审视它们关于宇宙定律的一些基本理论。戴维斯说:“这就意味着要放弃相对论和E=mC2方程式这些东西。
戴维斯等人的大胆设想刊登在8月一期的《自然》杂志上。
这光速可变的理论是基于新南威尔士大学天文学家约翰·韦布收集的数据。他发现一个来自遥远的类星体的光线,在经过120亿年到达地球的过程中,吸收来自星系云的错误类型的光子这就提出了一个难题。
戴维斯说,韦布的观测结果说明,放出类星体光的原子结构与人类原子结构略有不同,但这一差别却有是重大的。他唯一的解释只能是电子电荷或光速发生了改变。
但戴维斯说:“最重要的两条宇宙定律却是,电子点荷不会改变,光速也不会改变,因此不管怎么看都是难题。”
为了确定那个恒量可能是不恒定的,戴维斯的研究小组求助于黑洞理论,吸入恒星中的神秘天体和其他星系特征。他们也应用了另一条物理原理,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戴维斯将其概括为“不可能无中生有”。考虑到电子电荷的改变就违背了不可违背的热力学第二定律,他们认为唯一的可能是挑战光速的恒定性。
光子也是一种实在的物质,光子不是幽灵,它不会相对于任一观察者都拥有不变的速度。在介质中高能粒子可拥有等于大于介质中的光速的速度——如在切伦科夫辐射实验中荷电粒子的运动速度就是大于光速的,当v=c/n时,粒子与光子同相运动时会在相同的时间内走过相同的距离,即出现粒子与光子同步运动状态,这时的光子相对于粒子是静止的,这时粒子会发现只存在相互转化的电场与磁场,而无光波的出现,而当v>c/n时则粒子在光子的后边一步步追上光子,再一步一步地超过光子。在一个光脉冲中波包中的光子成分间的运动就处于相对静止状态,若处于运动的状态,则波包中的组成成分早就解散了,而此不是事实。在无线电技术中,就是把具有信号的长波长的光子与短波长的载波叠加在一起,这样两者相对运动的速度就不是光速了。不然载波的作用效果就消失了。
9.深空探索
从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的建立,我们发现狭义相对论是不正确的。而广义相对论则是建立在狭义相对论基础之上的,因此广义相对论也是错误的。这样,一方面,我们想借助钟慢尺缩的现象、借助虫洞实现星际旅行成为不可能,但是我们因此也摆脱了光速的制约。因此,我们可以以任意大小的速度运动,而且,没有了光速的制约,使物体以这样速度而消耗的能量也不再是天文数字。因此,我们就有可能一瞬间达到宇宙的各个角落。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到太空中旅行,根本就不需要准备充足的食物和水,也不会因携带这些食物和水而消耗太多的能量,到太空中去旅行就像到大街上散步一样随意而简单。
问题简单了。
还寻找什么虫洞?!
跟我一起去宇宙旅行吧,
宇宙中到处都是我们的家!
让我们到宇宙中休闲吧
宇宙中——
有陆地、
有海洋、
有——
蓝天
白云
高山
流水、
小桥和鲜花!
 
相对论禁锢人类的思维100多年,这是人类的不幸!尤其不幸的是我们没有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
广义相对论错了,完美的方程,并没有给出同样完美的解释!
最后,我们给出我们的公式:
E≠mc2
 
第五章 相对论悖论集
相对论与我们熟知的任何一个物理分支都存在不相容问题。下面我们分析一下由相对论引出的悖论。我们是根据学科进行分类的,但在进行分类时,由于涉及的内容较复杂,很难鲜明地把它们归于那一类别。读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把它们分成不同的类型。
一、相对论与传统力学的矛盾
在进入本节内容之前先讲一个小故事,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M-M实验对相对论的建立是多么的重要,但是,有很多大科学家,如诺贝尔奖得主洛伦兹、迈克尔逊、斯塔克、勒纳、阿尔文等都反对相对论。M-M实验被认为是相对论的实验基础,正是为了解释该实验结果才直接导致了相对论的诞生。但是,迈克尔逊和莫雷却不认为自己的实验是光速不变原理的实验基础,而是地球完全拖曳以太的实验证据。据说迈克尔逊晚年见到爱因斯坦时,对爱因斯坦说,他不接受相对论。
1.相对论不适合观测不变的数值
(1)在相对论中有运动物体质量增加现象,这需要其他方式的解释。相对论的解释是有问题的。其实,爱因斯坦本人也认为可能是动量的变化,而不是质量发生了变化。
我们假设做这样的实验,在地面上用一个弹簧秤拉住一个重19.6牛顿的物体,按常识地面上静止的这个实验者会认为其质量为2kg。而在从其旁边以速度v运动的实验者就会感到疑惑:一方面,由相对论公式计算可知,此时该物体质量应增加为m=m0m0/(1-(v/c)2)1/2大于2kg,又由于粒子/物体具有的引力质量等于其惯性质量,而且由于此时地球的质量也会因运动而有所增加,其引力质量也会增加;则这时弹簧秤上的物体的重量应远大于19.6牛顿;另一方面,他又真实地见到弹簧秤上的读数没有发生任何与运动有关的变化。这怎么解释?
我们知道,在经典物理中质量的引力场与电荷的库伦力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力场,不可能总按同样的大小同步变化,而且,弹簧秤是靠电磁力工作的,而电荷具有运动不变性。因此,不会产生弹簧秤测力能力的变化。
(2)在一个透明的容器内放置某种气体,内在的温度计显示其温度T0、气压计显示其气压为P0。令一个观测者高速向其运动,那么他会观测到什么?一方面,由于运动的存在,这个容器的体积发生了变化:V‘=V0(1-β2)1/2,另一方面,由于其发出的光会由于多普勒效应而向紫端移动,因此,会产生一系列的观测问题:首先,按λmaxT=σ其温度计的读数应该增加,但事实是温度计的读数是一个不变量;另一方面,由于体积减小温度升高由克拉玻龙方程PV=nRT,则气压强计的读数应该增加:P=nRT/V(1-β2)1/2,但实际上压强计的读数也不会发生变化。该观测者怎样解释容器中气体的平衡态?
这里温度计、压强计的不变性,克拉玻龙方程:PV=nRT的普适性,体现了这里气体体积V的相对论变化V‘=V0(1-β2)1/2,只是一种由于光速的有限性,而出现的观测上的视觉效应,而没有发生真实变化。包括洛伦兹变换、钟慢尺缩、质能方程、质速关系等都应该是这样。
2.相对论与牛顿力学规律的不相容性——差异的观测者
(1)时钟的示数是变化的,由于传递信息的光子具有有限的运动速度,因此,在不同的运动惯性系中,观测时间是有时间差问题的,因此得到的数值也是不同的。相应地,我们借助于光子传递来的信息测量某物体的长度时,也会由测量时的同时性问题引来测量结果的不同。但我认为这应归为测量时,由于光速的有限性而造成的误差问题,而不能上升到本质性问题。
在上面的假想实验中我们又一次看到,相对论中的质量的变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这是一个不违背常识的实验。一方面,在回旋加速器中我们见到了高速运动的粒子质量的增加;另一方面,我们又无法解释上面实验中弹簧称读数的不变性。这里的问题出在哪里?关于这一问题爱因斯坦认为,可能是动量发生了变化,而不是质量真实地发生了变化。
我认为这种回答是正确的。
其实,这里体现的是运动的相对性只具有视觉的效果,不具有实际的物理意义。这一点明显体现在电荷的运动上,在某一惯性系中,运动的电荷会产生感应电磁场,而静止的电荷不会产生感应电磁场。尽管若以运动的电荷为参照物,会发现静止的电荷在以同样的速度反向运动着。但只有前者拥有感应电磁场,而后者没有。
从视觉上看,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但是,从运动粒子、物体拥有的动能、动量、感应电磁场上看,静止与运动是绝对的。这还体现在如下的事实中:在一个假象的小车上,有两个质量不等的球,m1=10m2,质量小的小球以速度v运动,质量大的小球处于静止状态,体系拥有的动能为E2=m2v2/2、动量为p2=m2v;若以小质量球为参照物,大质量的球在以同样的速度v运动,这时,体系拥有的动能为E1=m1v2/2、动量为p1=m1v,显然,体系的动能、动量的数值并不相等:p1=10p2;E1=10E2。这与能量守恒,动量守恒相矛盾。而通过碰撞让该体系拥有的动能释放出来,则只有小质量的球释放出能量,大质量的球并不是放出能量。
在狭义相对论中,光相对于任何的观测者拥有不变的速度C;而在光子看来我们也是以不变的光速运动吗?在这里狭义相对论中运动的相对性与任何粒子、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达到光速的矛盾是不能解释的。
关于这一问题,后面还有详细的探讨。
(2)
 
如上图所示,假设在地面上有一个小球,运动的动能为Ek=mv2/2,要通过一座山坡,该山坡的高度是h,该物体到达顶端时具有的势能是Ep=mgh。这个小球的动能是势能的一半即Ek=Ep/2,因此,地面上的实验者会发现这个小球会在半山腰上停止运动并返回地表。但这时假想有一个观测者,在垂直于地面的方向上高速运动,他会发现一方面,按相对论的质量变化公式及速度叠加原理,运动小球的质量增加(由于在动能与势能公式中都有m可以抵消掉,因此可以不考虑质量的变化),速度增加,动能增加;另一方面,山坡的高度在减少,从而在势能与动能的比较中,动能可以是大于势能的任意可能的数值,因此,当这个观测者以适当的速度运动时,会认为这个小球应该能越过山坡。但事实是他看到这个小球又回到了地面,这个矛盾怎样解释?
(3)在一个支架上,用细线系着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1、2,拉起小球1然后释放出去,会发现当这个小球撞上原来静止的小球2后,这个小球会静止下来,而另一个静止的小球2会运动起来,而当其返回并撞上小球1时,小球2会静止下来,而小球1又会运动起来,这样的过程会反复进行。当这一过程在相对于这一实验者运动的观测者看来又会是怎样哪?原来两个小球都静止时。质量是相等的。但当其运动起来后,从外在的高速运动的观测者来看,两者的质量可以用任意大小的差别,从而造成在观测者看来两者不会发生:在静止实验室中的等质量碰撞过程中交换运动速度的过程,但他仍会观测到这一交换运动速度的现象。这一现象相对论如何解释?
(4)见上边的图,一个小球从山坡上滚下,由机械能守恒可知有:mv2/2=mgh,v=(2gh)1/2,则在地面上的观测者得到的运动速度是:v=(2gh)1/2,而在垂直于地面的高速运动的观测者会发现,其观测到的运动速度应该是:v‘={2gh[1-(v/c)2]1/2}1/2,(在这里我们忽略了不明显的横向相对论效应)而v’明显会小于v,而事实上在忽略了不明显的横向相对论效应后,这一运动的观测者得到的运动速度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这会直接违背机械能守恒定律。相对论如何解释这一事实?
(5)完全类似地,假设有两个相对论的信仰者,甲是个盲人站在喜马拉雅山上,另一个乙从高空高速落下,或以极高的速度向上升起,由其观测到的喜马拉雅山的高度是h[1-(v/c)2]1/2,当其高速下落或升起时,这一高度可能小到只有几米,因此,乙告诉甲跳下去吧!没事,高度只有几米!!
读者看后替这位盲人想一想后果将是什么?当甲从空中落下来会看到什么结果?
下面我们给乙一个“赎罪”的机会吧。
从天上落下一块陨石,运动速度极高,距乙的头顶有数公里,但这位运动的先生通过相对论计算只有几毫米了,几毫米,无论如何也躲不开了,于是他闭上了眼睛……
本来可以躲过的灾难,只是太迷信相对论,结果酿成了悲剧。
最好还是让爱因斯坦来做这个实验吧!!!
(6)我们设想一个地质勘探员,坐在高速运动的飞行器上,由于其运动速度极高,地面的尺度发生了极端的钟慢尺缩现象,根据相对论他得到黄河的宽度只有几米,中国的南北长度也只有几十米,当他回到地面后,怎样处理他得到的数据?要想还原到应有的数值,他应该怎样做?地面人员要在黄河上架一座桥梁,这个人的观测数据能用吗?黄河的距离只有几米宽,那么,当他回到地面上来到黄河边,他敢跳过去吗?
(7)假设地面上有两个电荷,拥有的电量分别是q1、q2,相距1米,连接两者的弹簧秤显示,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力是10牛顿,那么相对于这两个电荷所在的环境高速运动的观测者会发现,两者间距离随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因此,由库仑定律计算出的相互作用力应该增加。但观测到的弹簧秤的读数并不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他会感到很疑惑,因为他知道电荷具有运动不变性。由于距离的变小,相互作用力应该增大,为什么弹簧秤的读数不变那?
他是应该怀疑相对论那,还是应该怀疑运动电荷的不变性?
(8)我们知道,我们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在20~20000赫兹之间,低于20赫兹的叫次声波,高于20000赫兹的叫超声波。我们人类的眼睛能看到的光线的波长在4000~7000埃之间。现在,在地面上一个实验室中正在测量人的耳朵的听觉范围和眼睛的视觉范围。静止时,结果正是上边这一数值。但在一个背离我们运动的观测者看来,由于发生了钟慢现象,结果发现地面上的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向低频迁移了,能听到次声波了,眼睛也能看到红外或远红外光了,这时他很惊喜,这是因为能听到次声波,则再发生地震也不怕了,因为地震时会发出次声波,能听到次声波就可以提前预防地震灾害了。眼睛可以看到远红外就不惧怕黑夜了,我们也可以像夜行动物那样,晚上出来也能见到白天能看到的景象,那么我们就连各种照明灯去掉,可以节约大量的能量;相反,当其改变运动方向,向我们运动来的时候,在他看来应该怎样变化?由于多普勒效应具有方向性。因此,他应发现,地面上的人能听到声音的频率向高频迁移了,能听到超声波了,眼睛也能看到紫外或远紫外光了。那么,他到底看到了什么?
这是事实吗,这个人以后晚上出来用不用照明用具哪?他能通过听觉到次声波而预测地震吗?
(9)在地球上沿相反方向突然加速,以近光速飞行。一个朝向太阳一个背离太阳,结果由于钟慢尺缩现象的存在,这是两者都应该距离太阳很近——亲眼看到太阳,并能感到同样的热。
这可能吗?当你以接近光速运动时,你的视力增加了能看到太阳表面了?您感觉到太阳的炙热了吗?背离太阳方向的运动,反而更接近太阳?
3.相对论与周期性的震动理论不相容
我们知道最简单的两种振动形式是弹簧振子振动和单摆的振动,前者的振动周期是:T1=2π(m/k)1/2后者的振动周期是:T2=2π(L/g)1/2下面我们就借此来分析一下,相对论的钟慢尺缩现象。
由相对论的理论可知,在运动的参考系内的时钟将变慢,在相对论中经常被用来说明这一点的是,一个被黑洞吸引的物体,在视界处,它的消失将是很慢的,以至于我们总能无限期地见到他正在消失。尽管这时的消失者一瞬间就穿过了黑洞的视界,这是运动的时钟变慢形成的。即随着这一消失者向黑洞的运动速度越来越大,他向黑洞消失的动作越来越慢,以至于趋近于停止下来。我们再看一看上述的弹簧振子的振动。在地面上有一运动的参考系S/运动速度为v,其中有一个弹簧振子在振动,相对于其静止的观察者,测得的振动周期满足T0=2π(m0/k)1/2,这时一个静止在地面上的观察者,也在观察这一振动,则由相对论理论可知,在这个静止的观测者看来,按相对论应有T=T0/[1-(v2/c2)]1/2,因此应有T>T0,但这里有一个问题,由于电荷运动的不变性(实验发现,运动的电荷其电荷量是不变的,这叫电荷的运动不变性),因此上式中的k值是不变的,由于物理规律在任一惯性系中都是成立的,因此这时地面上的观测者可以由同样的振动周期公式进行计算,则由于运动物体的质量发生同步、同样的变化应有:
T/=2π(m/k)1/2=2π(m0/(1-v2/c2)1/2·k)1/2=2π(m0/k)1/2/(1-v2/c2)1/4=T0/(1-v2/c2)1/4≠T
还有,对于单摆我们由T=2π(L/g)1/2得,由于单摆的长度的变化不但与观察者的运动速度的大小有关,还与运动的方向有关,这样我们假设在一个以速度v运动的惯性系中有一单摆,长为L,则按广义相对论有,由于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因此在地表附近万有引力常数将增加即g值变大。则在运动的惯性系中有:单摆运动周期为T0=2π(L0/g)1/2,而在地面上相对于地面静止的观测者运动的观测者则有T=T0/[1-(v2/c2)]1/2,这一变化只与惯性系的运动速度v的大小有关,而与运动者相对于单摆的摆长方向的夹角的大小无关。但单摆的摆长的变化却与这一夹角的大小有关,当惯性系的运动方向与摆长的夹角等于零时,则在地面上的观测者会发现单摆的摆长按相对论关系缩短即L=L0[1-(v2/c2)]1/2,带入T=2π(L/g)1/2上式则有:
T/=2π(L0[1-(v2/c2)]1/2/g)]1/2/[1-(v2/c2)]1/2=2π(L0/g)1/2[1-(v2/c2)]-1/4
所以有:T/=T0[1-(v2/c2)]-1/4≠T
当惯性系的运动方向与摆长有夹角θ时通过计算可得:
T//=T0(cosθ)1/2[1-(v2/c2)]-1/4≠T
这样当运动的惯性系的运动方向相对于摆长方向有不同的夹角时,地面上的观测者会得到不同的单摆摆动周期。
这怎么解释?!
其实,否定一个理论,只需要一个反例!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对于用弹簧振子、单摆制成的计时器,用相对论的计算公式进行计算,会得到不同的计算结果,从而这就直接否定了相对论借以成立的相对性原理---物理规律在一切参照系中都是不变的---的正确性。
难怪爱因斯坦在1945年给中国学者周培源的信中说:“罗马的时钟使我心有余悸。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这是因为不同的时钟有不同的计时原理,从而,按相对论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4.质速关系
我们还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来否定相对论的质量的变化,在Sˊ系(以速度v运动)中我们用弹簧秤在光滑(没有摩擦力)的平面上拉一个质量为m的物体以加速度a运动。则弹簧秤的读数为F=ma(这里的黑体子表示该物理量为矢量),但在S系中我们会发现弹簧秤的读数并不变化,按相对论在S系中由于认为Sˊ系的粒子/物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则无论加速度怎样按相对论变化,所需的拉力都应是变化的,但弹簧秤的读数是不会发生任何变化的。在此充分暴露了相对论内在的矛盾。
在我看来相对论描述的运动粒子/物体的质量的变化的被“验证”,或者是实验者有意适合相对论而有选择地录用了实验数据;或是另有原因的。爱因斯坦本人就说,变化的可能不是质量,而是动量。尤其是它没有给出这一变化的原因,在相对论中它只是一种由于光子拥有有限的运动速度,观测的时空发生了变化,从而造成粒子/物体的观测到的动量,因为观测到的运动速度的不同发生了变化。为了满足动量守恒而只能认为粒子/物体的质量应是变化的。从这一角度看,在相对论中运动粒子/物体的质量的变化应是一种观测效应,而不是真的发生了变化。爱因斯坦在解释观测物体长度的变化时,就是这样解释的。
在狭义相对论的困惑一文中,我们分析了带电粒子与中性粒子应该具有不同的质速变化曲线,而此不是事实。从而否定了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
值得一提的是,假如光速具有无限的数值,则洛伦兹变换转化成经典意义下的伽利略变换,因此,也就不存在同时性的相对性、质速关系、质能关系了。
但在高能物理实验中发现运动粒子的质量确实发生了变化。由此可见相对论的“成功”实际上完全是一种巧合。这充分体现在关于时空变化的“双胞胎怪论”上。其实质量也存在这一怪论,即我们认为Sˊ系中粒子/物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则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在Sˊ系看来,我们惯性系中的粒子/物体的质量发生了变化,但由我们前面关于弹簧秤的读数问题的分析可知,这不是事实。而至于诸如引力弯曲的实验、钟慢实验、等实验的成功是值得怀疑的。
相似的问题同样出现在量子力学中,解薛定谔方程可得出关于氢原中电子运动的能量公式与由波尔理论得出的结果一样,从而认为薛定谔方程是正确的,但是不用说其存在大量的诸如“薛定谔猫”等问题。单就其不能描述禁戒跃迁就说明其不是一个完备的理论。而且与波尔理论相比,其解决的问题并没有明显增加。同样不能解释多电子原子体系中的电子的运动问题——多一个电子的氦原子的能级就不满足现有的量子力学理论。
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中,没有给出时间、空间变化的原因,只是指出我们常识中绝对的时间空间概念是不成立的。其实,这不亚于说可以假定时间、空间的相对性是一种原理。但我们能说同样的运动物体的质量、能量的概念及其变化,也具有相对性而不是绝对的吗?若是这样,为什么加速运动粒子的磁场却绝对地增加了,运动粒子的动能也绝对地增加了?相对论并没有给出确定的解释。
爱丁顿当年为了发展自己的恒星产生、演化理论,而组织人力、物力观测了在日食时太阳对光线的引力作用,从而证明了爱因斯坦的引力弯曲,在为自己的恒星理论找到依据的同时,也成全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一下子就使的爱因斯坦成为科学泰斗。想一想这也是爱因斯坦的悲哀,仅凭爱因斯坦的智商,若不是在这样的巨大的成功面前,昏了头脑,而仍沿着电磁理论也适用于经典力学,而改变时间与空间的思路走下去,就会发现介质中的光速也具有不变性,从而建立起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这样就会像我们今天一样发现相对论的错误。
还有,若仔细推敲会发现,爱因斯坦的理论根本就不能成为恒星产生与演化的理论依据。这是因为运动物体会发生尺度的变化及质量的变化。
(1)我们假设天空中或宇宙中任意一个小的星云,在外在的高速运动的观测者看来都可以变为恒星甚至黑洞。这是因为,一方面其体积会因外在的观测者的运动而减小V‘=V(1-β2)1/2(对于球体这是一个近似的数值)同时其拥有的质量m’=m/(1-β2)1/2会增加,则其密度ρ=m’/V‘=m/(1-β2)1/2/V(1-β2)1/2=(m/V)(1-β2),那么,只要观测者喜欢,可以离开地球在太空中在任意的运动速度下观侧这块星云,从而得到其能满足恒星、黑洞的产生条件。这样,当他在这样的速度下运动时,这块星云就变成了恒星或黑洞。但是当他回到地球上静止下来,再进行观侧时会发现,那还是一块运动的星云。他会怎样评价自己的旅行,怎样评价相对论哪?如果爱丁顿先生能做这个观测者就好了,他怎么解释这一事实?
还有,不同质量的恒星,会演化成白矮星、中子星、黑洞等不同的天体,但是,由于运动质量的可变性,这一质量的界限就不存在了,在不同运动者看来,同一天体可能有不同的演化结果。不同质量的天体,也可以有同样的演化结果。而结果并不是这样。尤其是一个质量很小的星云——如只有两个氢分子的星云,在一个速度足够大的观测者看来,也会演化成各种可能的恒星——白矮星、中子星、黑洞。这显然不是事实!
(2)空间变化与天体运动
 
如上图所示,一个恒星质量是M用万有引力约束住一个小行星。两者间的相互互作用力满足GMm/r2=mv2/r两边约去公共项得:GM/r=v2。这时假定有一个观测者沿两者连线的方向高速运动,根据相对论,这时,其观测到的行星的运动速度几乎不变(横向相对论效应很小)而r‘=r(1-β2)1/2、M’=M/(1-β2)1/2,带入GM/r=v2,他会发现,等式的右边没有明显的变化,而等式的左边变为:GM‘/r’=GM/(1-β2)1/2/r(1-β2)1/2=(GM/r)/(1-β2),显然,等式不再成立,(GM/r)/(1-β2)>v2,但是令这位观测者不解的是,行星仍在环绕恒星而运动?他怎样处理这一问题。
而且,当这个观测行星运动的全过程会发现,行星旋转的半径在周期性地变化,最长为r最短为r(1-β2)1/2,行星在环绕恒星作震荡式飞行。但仍是一个稳定存在的动力学系统。这是违背力学基础的。若其拥有电荷,它会产生电磁辐射吗?我们见到这种辐射了吗?若真是这样,该天体会在不断产生辐射中损失能量,从而逐渐停下来,这与观测到的事实是不相容的。
5.传统的气态方程与相对论的矛盾
(1)这一点在前面已经分析过,即在一个透明的容器内放置某种气体,外在的温度计显示其温度、气压计显示其气压。当有一个观测者相对于其运动时,会发现克拉波龙方程PV=nRT,无法描述容器中气体的热力学状态。
(2)在一个管道内有水流过,其内在的压强的大小由压强计显示,假定读数是P,现有一个观测者相对于管道高速运动,在他看来,管道中的水向其高速运动,由于液体的压强随流速的增加而减小。因此,该观测者应该发现压强计的读数随其运动的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但这是不是事实!
该观测者应该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相对论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6.空间变化与相互作用
(1)运动聚变反应:如下图所示,假设存在两个质子,彼此间的间距是r,在两者之间放置一个测量力的弹簧秤(可能没有这样小的弹簧秤,我们假设存在以便分析)现有一个观测者,相对于这一粒子体系的连线方向高速运动,这时他会发现,r会变小r‘=r(1-β2)1/2,当它以足够大的速度运动时会发现这个距离只有几费米。这时这个观测者会认为,这是核力的作用范围,弹簧秤应呈现极大的相互引力,因此,这时两质子应该发生聚变反应,但并没有见到我们熟识的聚变反应现象的发生——发光、放热等过程的出现。当它的运动速度再增加时,会发现这时两质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应该变为更强大的斥力——核力存在排斥芯(极近距离下核力变为相互排斥的力),两质子应该彼此远离。
但能见到弹簧秤发生上述的变化吗?能发生聚变反应吗?!
他应该怎样解读这一现象?
完全类似地,我们还应用这一图,假设这时这是两个分子,由普通物理学知识我们知道。这两个分子间的存在一个平衡距离r0,在这个距离下弹簧秤的读数是零。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大于这一数值时会产生引力相互作用,两个分子间的距离小于这一数值时会产生斥力相互作用
 
我们还是假设有一个相对于这一分子体系,沿两者连线方向高速运动的观测者。r的大小会发生变化r‘=r(1-β2)1/2,这时弹簧秤应该显示相互斥力的存在。且这一斥力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但我们知道弹簧秤的读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这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的转换是矛盾的。
(2)如下图所示,有两个带电小球中间用弹簧秤连接,弹簧秤的读数是F,两者间距是r,现有一个观测者,沿两者的连线方向高速运动,则发现两者的间距减小了r‘=r(1-β2)1/2,这时按照库仑定律,这时两者间的相互作用力应该增大,但事实上弹簧秤的读数并没有发生任何变化。这个观测者怎样解读这一问题?
 
而且这个观测者以不同的速度运动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他是怀疑相对论哪?还是怀疑库仑定律哪?若这个观测者来回跑动则会发现,电荷处于震荡状态,从而会产生电磁辐射。
这是事实吗?在铁路的旁边放一些电荷,我们坐在高速运动的列车上,由于列车的颠簸,我们会发现路旁的电荷在振动,这些电荷能发生电磁辐射吗?
若能发出辐射则会产生一个好思路,使重的发电机组旋转产生电能太消耗能量,我们让各种发电机组静止,而在一旁放一个高速旋转的小质量物体,则在小质量物体看来,这个发电机组在高速旋转,则应该产生足够的电力。
这是事实吗?
这能是事实吗?
7.空间变化与物理常数
我们知道万有引力常数、库仑定律常数等是由扭称实验测出来的,同样的实验,若在一个有高速运动的实验中进行,会得到什么结果?
如上图所示,假设是在测万有引力常数,则由于质量是变化的,距离也是变化的。
假设两小球的质量都是m,则有万有引力定律可知,F=Gmm/r2,G=Fr2/m2,其中F可由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1)当观测者沿两者的连线运动时,质量、r都同时发生变化:m‘=m/(1-β2)1/2,r’=r(1-β2)1/2,而弹簧秤的读数不变。带入:G=Fr2/m2中得:G‘=Fr’2/m‘2=[Fr2/m2](1-β2)2=G(1-β2)2
即G=G(1-β2)2
从这里我们看出,万有引力常数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是一个运动变化量,随运动的速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但在确定的运动速度下,不随物体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仍可作为一个常数处理。
(2)当观测者沿两者的连线的垂直方向运动时,质量发生变化:m‘=m/(1-β2)1/2,r不变(横向相对论效应较小我们假设不变),而弹簧秤的读数仍然不变。带入:G=Fr2/m2中得:G‘=Fr2/m‘2=[Fr2/m2](1-β2)=G(1-β2)
即G=G(1-β2)
从这里我们看出,万有引力常数也是一个运动变化量。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随运动的速度的增加而迅速减小。但在确定的运动速度下,不随物体的质量的变化而变化。仍然可作为一个常数处理。
在其他运动方向得到的结果一样,只是变化的数值不同。
完全一样地,如上图所示,假设是在测库伦常数K,则由于电荷是不变化的,距离是可变化的。
假设两小球的电荷都是q,则由库伦定律可知,F=Kqq/r2,K=Fr2/q2,其中F仍可由弹簧秤的示数读出。
A.当观测者沿两者的连线方向运动时,r发生变化:r’=r(1-β2)1/2,而弹簧秤的读数不变。带入:K=Fr2/q2中得:K‘=Fr’2/q2=[Fr2/q2](1-β2)=K(1-β2)
即K=K(1-β2)
从这里我们看出,库伦常数不再是一个确定的常数,是一个运动变化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减小。但在确定的运动速度下,也不随物体的电荷的变化而变化。仍可作为一个常数处理。
B.当观测者沿两者连线的垂直方向运动时,电荷q、r都不变(横向相对论效应较小我们假设不变),而弹簧秤的读数仍然不变。带入:K=Fr2/q2中得:K‘=Fr’2/q‘2=[Fr2/q2]=K
即K=K
从这里我们看出在这种情况下,库伦常数是一个运动不变化量。
在其他运动方向得到的结果类似,只是变化的数值不同。
只有在垂直方向上是一个不变量。
另外,我们知道k=1/4πε则,运动造成的k值的变化,会使得ε发生变化,而此又会造成光速的变化:c=1/(εμ)1/2。而此又直接与光速不变相矛盾。
这样,万有引力常数、库伦常数都是一个具有相对意义的物理量。
这就产生了诸多的问题,首先,不同的天体具有不同的运动速度,因此,万有引力常数会有不同的数值,这样,还能用统一的万有引力常数描述天体的运动吗?而事实是,我们根据统一的万有引力常数,正确地描述了太阳系中不同行星的运动。
不同的天体上的库伦常数不同,则原子、分子的轨道电子的能量不同,因此,会在光谱上体现出来而此不是事实。这是因为,我们正是根据恒星的光谱确定恒星上的元素的种类和数量的。
这些事实的存在,否定了相对论的钟慢尺缩,进而否定了相对论。
8.运动的绝对性
水在水管中运动压强变小,从而水管变扁;水管不动而观测者运动,不能见到水管发生同样强度的变扁。运动具有绝对性吗?
9.相对论与声学
我们知道,各种乐器是靠空气、琴弦等的共振发声的,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改变乐器发声部位的长短,实现音调的转换。这就产生了问题。一个乐师在用笛子演奏名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当一个听众沿着笛子的方向,向笛子高速运动时,由相对论可知笛子应该变短,根据他掌握的乐器知识,笛子的音调应该增加,这可以理解,因为这时正在发生声音的多普勒效应;但是,当其反向运动时,按相对论,笛子仍然会变短,音调应该增加。但由常识我们知道,这时声音的音调会降低。这一矛盾怎样解释?
狭义相对论与传统力学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与生活常识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因此狭义相对论是错误的。
二、相对论与传统热学的矛盾
1.物体温度与多普勒效应
我们知道不同的裂变元素有不同的半衰期,我们在地面上的一个容器中放上适当质量的衰变元素,让其释放出能量来加热容器中的水。当水的温度达到30摄氏度后达到吸热与放热的平衡,温度计的示数是30摄氏度。这时观测者以极高的速度沿着这一加热设备方向运动。这时又会产生疑惑了,一方面,其背离被加热的开水,由于多普勒效应的存在,他会认为,由于他背离热水而运动,因此,水辐射的光子会发生红移,由热学知识λΤ=σ可知,这时水的温度应该下降,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减少,裂变元素的半衰期增加,产生的核能减少,因此,热水的温度应该降低,但实际上其观测不到温度计的变化,这怎么解释那?当其向这一装置运动时;辐射的光子会发生紫移,由热学知识λΤ=σ可知,这时水的温度应该升高,另一方面,由于时间的减少,裂变元素的半衰期增加,产生的核能减少,因此,热水的温度应该降低,但光谱的紫移告诉我们水的温度还是应该升高了,这是一个违背能量守恒的现象。但实际上,其仍观测不到温度计的变化,这怎么解释那?不用假设存在这个裂变元素,就是一盆简单的水,也会得到同样的结果,这怎么解释?
2.相对论与热力学统计规律的不相容性——饿死的观测者
(1)在一个处于热力学平衡态的绝对黑体体系内,有一温度计显示其拥有的温度——假定为T。按热力学知识,物体的温度与其发出光的最强的谱线波长存在内在的联系:λmΤ=σ其中σ为常数。当运动的惯性系中的观测者,以一定的速度向之运动时,按现有的理论从黑体小孔中射出来的光子,应发生与之运动速度相一致的多普勒效应使其光子的频率增加——紫移,则由相应的统计理论公式λmΤ=σ计算可知,与发生紫移了的光子波长λ变小,相对应的热力学体系的温度T应有相应的增加,但该观测者不会发现显示此绝对黑体温度的温度计的数值有所变化;相反,当该观测着背离此绝对黑体运动时,则也观测不到显示其温度高低的温度计应有的示数变化。相对论对此没有也不可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我们可以假设有一个饥饿的人前面看见一块面包、牛奶,温度适中假设都为40℃,并都有蒸汽冒出。他飞快地跑过去——饿极了,假设其运动速度足够快,由λmΤ=σ可知,他会发现面包、牛奶发出的光由于发生明显的多普勒效应,而拥有极高的温度——例如1000℃,他会停止下来而不敢靠近。并产生疑惑,这样高温度的面包为什么不燃烧那?牛奶为什么不沸腾那?而当其反方向快速离开时,发现面包、牛奶的温度一下子就降低了,当其跑得足够快的时候会发现,面包的温度会变成零下1000℃,这时他又会产生疑惑了,这样低的温度面包为什么还在冒出蒸汽散发出香味那?牛奶为什么不结冰那?而当他一旦停下来会发现面包又恢复了原来的温度——可口的40℃。
吃?
不吃?
疑惑!
满脸的疑惑?!
饿死?
气死?!
爱因斯坦太不对了!狭义相对论太折磨人了!
还有,假设有一个黑体其温度足够低,以至于我们见不到其发出的低频光子。那么当观测者以不同的速度相对于其运动时,由于光的多普勒效应的存在,会发现,当观测者向其运动时,其拥有的频率按ν‘=ν[(1+v/c)/(1-v/c)]1/2,因此,光线频率增加,当速度足够大时,其辐射光子的频率会增加到我们能感觉到的频率,从而黑体不黑了;相反,有一个明亮的空间,正在放映百姓喜欢的电视剧,但有一个观测者反向运动,这是时其辐射光子的频率按ν‘=ν[(1-v/c)/(1+v/c)]1/2,因此,光线频率降低,当速度足够大时,其辐射光子的频率会减小到我们不能感觉到的频率,从而明亮的空间变得不可视了。这可能吗?
相对论与热力学理论有冲突。
(2)在一个容器中装有某种气体压强是P体积是V,温度是T,由热力学的知识可知这些物理量满足克拉伯龙方程:PV=nRT其中R是常数,n是描述气体多少的物理量,对于确定的容器中的气体来说其也是一个确定值。另有气压表显示其压强的大小为P、温度计显示器温度的大小为T。但是若有一个观测者向其高速运动,他会发现什么?他会发现在压强和温度不变的情况下,该气体的体积变小了V‘=V[1-(v/c)2]1/2。因此。他把观测到的温度T、压强P带入克拉伯龙方程克拉伯龙方程发现等式不再成立:PV‘ 若保证克拉伯龙方程成立,则应该修改一下这个常数R。由于观测到的P、T都没有发生变化,运动起来后这个常数变为R、则有:静止时P=nRT/V,运动起来后P=nR、T/V‘=nR、T/V[1-(v/c)2]1/2
P不变则有:nRT/V=nR、T/V[1-(v/c)2]1/2
所以,R=R、/[1-(v/c)2]1/2
R’=R[1-(v/c)2]1/2,因此,一个运动的热力学系统的R常数是一个变化的数值,而此,也与我们知道的事实相矛盾。这是因为,我们没有发现不同纬度的国家的实验室中,由于随地球的自转速度的不同而造成R的不同。
(3)一个观测者以极高的速度离开地表向太阳飞去,在未冲出地球大气层之前,通过相对论计算他发现,由于尺缩效应的存在他距离太阳只有几毫米。这时他感觉到太阳的高温了吗?我们一定要等他回来好好询问一下,他这一次有惊无险的旅行的感受。
3.运动与超导
在1911年荷兰物理学家昂尼斯发现,当把金属汞的温度降到4.2K时,它的导电能力迅速增加,电阻降至为零,这一现象称为超导现象。现阶段我们正在研制高温超导材料,以便在日常生活中应用。从而减少了传输电能的过程中,由于导线电阻的存在产生导线发热而带来电能的损失。有人推测超导材料将有8000亿美元的市场。现阶段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努力研制高温超导材料。
但若从相对论的角度看这一问题倒是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我们假设在一个实验室中有一种氧化物超导材料超导温度是125K(这一超导温度早已于上世纪80年代实现),现有一个观测者以极高速度运动状态观察这个超导体系,由于超导环境的光会发生多普勒效应,因此,这个观测者又观测到的辐射谱线的紫移,再由公式λmaxT=σ可知,T=σ/λmax,由于λmax变短,从而T会增加,从而当其以某种速度运动时,会发现环境周围的温度值会很高,很容易高于室温。这样,从这个观测者的观点就真实地实现了高温甚至超高温的超导现象。不过,若沿相反方向运动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即本来处于超导状态的材料,却不应该是超导体。
当这位先生停止运动回到实验室会见到什么?
应该怎样解释其观测到的事实?!
还有,当环境的温度降到足够低的时候,会使流体进入超流状态。这样,在一个参考系内流体处于非超流状态,先让一个观测者相对于这个流体体系高速远离运动,则由上边的分析可知,这一体系的温度由于发生多普勒效应而应该逐渐降低,直到进入到超流状态为止;这一流体体系真的进入到了超流状态了吗;相反,有一个超流体体系,让一个观测者相对于这个流体体系高速运动,则由上边的分析可知,这一体系的温度由于发生多普勒效应而应该逐渐增加,直到退出到超流状态为止。这一流体体系真的进入到了非潮流状态吗。
4.火锅边的思考
现阶段,我们中国已经成为第二大经济体了,可以说是国富民强。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饭店里人满为患、大街上私家车满为患。我们现在从生活的角度看看相对论的错误。
假设一家人正围在电热锅前准备吃涮羊肉。没有点火前火锅中水的温度是30摄氏度,其上的温度计也显示30摄氏度,旁边还有一个气压计,显示环境大气压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但这时一个观测者以极高的速度向其运动,这时,这个观测者观测到的辐射谱线的紫移,由λmaxT=σ可知T=σ/λmax,由于λmax变短,从而T会增加,从而当其以某种速度运动时,会发现环境周围的温度值会很高,一方面,会发现火锅的温度应该超过了100摄氏度,但火锅上的温度计仍显示30摄氏度,这是怎么回事?而且环境的温度早已经不适应人的生存,这些人怎么不怕热?为了吃涮羊肉不要命了?另一方面,按照常识,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100摄氏度的水应该沸腾了,水怎么不沸腾那?这违背物理知识。
当然,我们还可以假设一个相反的过程,这里有火锅水温度是100摄氏度在不断地冒着水蒸气,其中放置一个温度计显示温度值是100摄氏度,旁边放置一个气压计显示环境的气压是一个标准大气压。一家人正在兴致勃勃地享受着美味的涮羊肉。这时那个观测者又来了。他沿着远离这火锅的方向以足够大的速度运动,由多普勒效应可知,这时这个观测者会发现,这盆水发出的辐射(热能)会发生红移,即辐射波长变长,由λmaxT=σ可知T=σ/λmax,由于λmax变大时,从而T会降低,当其以某一恰当的速度运动时,火锅中的温度应该小于零摄氏度。这样这个观测者又会产生疑惑,这么低的水为什么不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结冰哪?更让他气愤的是温度计的读数为什么还是100摄氏度?而且,一家人正在兴致勃勃地享受着美味的涮羊肉。
是相对论错了还是热学理论错了?
还有,我们假设有一座冰山环境温度是零下30摄氏度,我们仍假设有一个观测者,相对于冰山运动按照上面同样的分析,他又会产生疑惑?当他以适当的速度运动时,环境的温度能达到任意的高度比如800摄氏度,这座冰山怎么不熔化哪?
放眼世界会得出全球变暖了!?
5.多普勒效应与恒星发光
我们知道万物生长靠太阳,太阳是宇宙中的一颗距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恒星,距离我们邻近的另一颗恒星离我们有4.3光年远。在宇宙中存在大量的恒星,恒星又构成了星系等。天体物理学就是描述天体的形成与演化规律的。
在天体物理学中。关于恒星的发光存在若干的规律。我们简单地谈谈其与相对轮的矛盾。
严格说来恒星发光的强度(可以近似理解为亮度)是变化的,强度存在明显变化的称为变星。变星的变化周期的长短与其发出的光的频率存在对应关系,这一关系称为周光关系:光变周期越长,其光谱的谱线频率越低,光度越大;光变周期越短,其光谱的谱线频率越高,光度越小。
我们假设有一颗变星,其光变周期是T,发光强度是L,其质量是M。
现有一个观测者,高速向其运动。这时他会发现,一方面,由于时间变慢,恒星的光变周期会变长,从而由周光关系可知,这个恒星发出的光的频率应该减少,整个恒星的光谱会向红端移动;但另一方面,由多普勒效应可知,这个观测者观测的光线应该发生紫移,这一矛盾怎样解释?
反过来,若以光线的多普勒效应为准,该恒星的频谱向高频移动,则有,其光变周期应该变短,这又会产生新的矛盾:一方面,恒星的发光存在周光关系:光变周期越长,恒星的光度越大。因此,该恒星的光变周期变短,则表明光度会降低;另一方面,我们知道恒星发光还存在另一层关系,这就是恒星的质光关系:即恒星的质量越大,光度越大;质量越小光度越小,用数学公式表示就是:lg(L/L0)=4lg(M/m0)。当我们按光线的多普勒效应得出该恒星的光度降低时,由上面的公式可知会发现其质量会减小。而这会与我们熟知的相对论的质速关系m=m0/(1-β2)1/2不相容。因为在这个观测者看来,由于运动的存在,该恒星的质量会增加:M=m0/(1-β2)1/2。
怎么解释这一矛盾?
三、相对论与传统光学的矛盾
1.光学实验与相对论的时空变化
(1)在一个相对于地面运动的惯性系S/内,作光子的双缝干涉实验,测得的光子的波长为λ,而在另一个相对于地面静止不动的惯性系内看着同一实验过程会发现,由于两狭缝间的距离处于与运动惯性系的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因此其拥有的长度是一个不变量,如下图所示:
 
由形成明条纹的条件为x=±kDλ/2a(k=1、2、3、---)可知,由于其中的d、λ都是运动变化量即有d/=d(1-(v/c)2)1/2,λ/=λ(1-(v/c)2)1/2,而x与a是不变的,因此,静止在地面上的观测着看来,干涉现象产生的明条纹的位置应相应变小,但实验结果决不会因为有运动的惯性系的存在而发生任何变化。衍射现象亦然。这些现象是相对论所不能解释的。
即使光子波长不满足相对论变化,由于观测者的运动也会使光子的频率发生变化,这样,由于光速不变性可知,此时光子的波长一定发生变化,从而,调整运动方向及运动速度的大小,使本来不该发生干涉实验的可以实现干涉实验,反之,调整运动方向及运动速度的大小,使本来该发生干涉实验的可以不实现干涉实验,
相对论对此怎么解释?光屏上已经出现的明暗相间条纹的存在,能因观测者的运动而产生或消失吗?!
还有,我们知道发生干、衍射是有条件的,要求小孔或狭缝的大小与光子的波长想接近,这就会产生如下问题。
A.假设在一个静止的实验室中做光学实验,实验器材的小孔或狭缝的尺度相对于入射光子的波长来说较大,不能发生明显的干、衍射实验。实验结果是在屏上找不到明暗相间的干衍射条纹,但在一个与运动方向垂直的观测者来说,当其以适当的速度运动时,由于运动方向与光的传播方向垂直,因此光的波长不变(横向多普勒效应很小),但小孔或狭缝的大小会变短,所以应该能发生干衍射现象而能见到明暗相间的干衍射条纹。这个矛盾怎样解决?
当然,你也可以按相对论的多普勒效应的紫移来解释。在相对论中,运动的观测者会发现光子的频率会发生变化:按相对论我们可以得到这一变化的数值是:
当观测者向实验装置运动时有:ν‘=ν[(1+v/c)/(1-v/c)]1/2,波长λ的变化是λ‘=λ/[(1+v/c)/(1-v/c)]1/2,而小孔、或狭缝的变化是a’=a[1-(v/c)2]1/2;当观测者反向运动时有:ν‘=ν[(1-v/c)/(1+v/c)]1/2,波长λ的变化是λ‘=λ/[(1-v/c)/(1+v/c)]1/2,而小孔、或狭缝的变化仍是a’=a[1-(v/c)2]1/2;因此,一方面,两者的变化并不同步:a与λ的变化并不同步,因此我们总可以找到一个确定的速读值,使本来不能发生衍射的过程,发生衍射现象,但实际的情况是屏上的图样不会因运动而发生变化。而且,a的变化是单一的,而λ的变化却与运动的方向有关,因此,我们总能在适当的运动速度下,使本来不能发生衍射过程的发生衍射现象,或者是本来能发生衍射现象的,反而不能发生衍射现象。
而此不是事实。因为屏上的图像一旦形成,不管是怎样的结果都是不会发生任意变化的。
相对论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相对论与干、衍射理论不相容。
B.而且在此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光子的波长与频率的变化问题。我们知道相对论的钟慢尺缩公式是不适用于光子的,不然,由于光的运动是光速,带入钟慢尺缩公式后,会出现问题:例如L‘=L[1-(v/c)2]1/2,波长变为零,这时无论频率怎样变换,光速都是零,而与光速不变原理相矛盾,但由光子的多普勒效应可知,这时光的频率确实发生了变化,由前面的计算可知:当观测者向实验装置运动时有:ν‘=ν[(1+v/c)/(1-v/c)]1/2,波长λ的变化是λ‘=λ/[(1+v/c)/(1-v/c)]1/2,波长变短;当观测者反向运动时有:ν‘=ν[(1-v/c)/(1+v/c)]1/2,λ的变化是λ‘=λ/[(1-v/c)/(1+v/c)]1/2,波长增加,这简直赋予了光的特殊的地位,运动的时空变小,但在这一时空的光的波长却可大可小。这简直不可理解。
对于光子其波长按多普勒效应变化,钟慢尺缩的与时间变化不同步,这样在一个观测者看来,两者的比值得到的光速不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而且与之运动速度大小有关的,随观测者的运动速度的变化测得的光子的运动速度可以是任意可能的数值。这不与相对论矛盾吗?在狭义相对论中不是光速不变吗?在这里我们由相对论的理论推出了与相对论相矛盾的结论。
(2)三角函数与折射率
 
在地面上的坐标系内做光的折射实验,如上图所示,在光线的射出方向做一个直角三角形。两个直角边分别长a、b折射角为θ假定其数值是300其正切为tgθ=b/a。
现假设有一个观测者沿入射光的方向运动,他会发现,由于相对论效应的存在,使得a边变短了带入三角函数公式tgθ=b/a[1-(v/c)2]1/2会发现,这个折射角的数值应该变大。也就是说,介质的折射率增加了。但由于量角仪显示的角仍是300是不会变化的。
介质的折射率变了没有?
这个观测者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是相对论错了?
还是三角函数错了?!
2.光子间的相对运动
由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可知,一个光子相对于另一个光子的运动速度也是光速。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一束光中含有大量的光子,若每一个光子相对于另一个光子的运动速度仍是光速,我们为什么没有见到这些光子彼此分开?还有,若这些光子因为彼此间的相对运动速度也是光速,并且分开了,则我们会发现在其中一个光子在1s后运动到30万公里处,而另一个则运动到60万公里处,这不是产生了超光速运动吗?还有其他的光子那?它们的运动可能就更超光速了?相对论怎样解释这一现象。
还有,在托马斯·杨的双缝干涉试验中要求两个光子同一时间到达光屏的同一点叠加而产生明暗条纹,若真的有两个光子同时到达屏上,则由于一个光子相对于另一个光子的运动速度是光速,则不会发生叠加。但是。这个实验已有无数人做了二百多年。
其实,我们见到太阳的白色光是有多种颜色的光构成的,其中我们能感觉到的是七种颜色——七色光的由来,若光子相对于光子的运动速度仍是光速,那么这些光为什么没有分开使我们见到七色光?现有的彩色电视的七种颜色实际上是由三种颜色组合成的,若光子相对于光子的运动速度仍是光速,我们还能见到这种组合效果吗?
事实是
我们天天看彩色电视节目。
怎么解释?
谁错了?
爱因斯坦?!
托马斯·杨?!
不用爱因斯坦追光子,相干光子间必须拥有位相一定的确定波形,彼此观看对方的运动图像,只能是不变的同步震荡的电磁场,不然就不会产生明暗条纹了。
3.同时性的绝对性
在狭义相对论中,假设S‘系相对于S系沿X轴方向运动,由于光运动速度的有限性,出现了同时性的相对性。而不是在S‘系和S系之间本身就存在根深蒂固的同时性的相对性。我们分析如下:
没有理由要求两个坐标系一定要沿着重叠的X轴方向有相对运动。
我们假设S'系和S系平行等速度运动,在S'系中前后各有一盏灯。这时,一方面,处于地面上静止的坐标系中的人会认为S'系和S系中的时钟按同样大小的变化。同时性具有相对性;但是,对于S'系和S系中的观测者见不到对方时钟的变化。这与处于同一参考系中完全一样。当S'系中前后两等同时发光时,S'系中在车厢中间的观测者,与对面S系中的处于两盏灯的垂直平分线上的观察着也会同时见到灯的发光现象。如下图所示。
还有,这两个参考系都会认为彼此处于静止状态,彼此间能观察到钟慢尺缩的变化吗?有运动质量的变化吗?把他们看成同一参考系与不同参考系有什么区别吗?
 
另外,我们假想以两个光子作为S、S'系,则由于光子相对于任何一个参考系拥有不变的光速。这样的参考系之间能进行信息的沟通吗?能从S系发出一束光来测量S'系中的时间、空间吗?在这样的参考系中物体的运动怎样描述?其拥有的质量、能量怎样计算。时空变换也满足洛伦兹变换吗?
四、相对论与传统电学的矛盾
1.光电效应悖论
一个实验者在地面上做光电效应实验,如图下图所示:
 
(1)假设在地面上静止的实验室中一束光子照射在金属板上没有发生光电效应——没有光电流产生,电流计的读数为零。这说明光子的能量小于金属的脱出功。但是若这个实验者从金属板的后面向金属板高速运动,这时其是逆着光子运动,因此会发现光子因发生多普勒效应而紫移,能量增加。当其运动速度足够大时,光子的能量会增加到能发生光电效应的程度,但仪表上的读数不会发生变化。因此仍没有电流产生,这是怎么回事?
(2)相反,假设在地面上做实验时能发生光电效应,电流计上有读数显示有光电子产生。但若这个实验者从金属板的前面向金属板高速运动,这时其是沿着光子运动,因此会发现光子因发生多普勒效应而红移,能量减少。当其运动速度足够大时,光子的能量会减少到不能发生光电效应的程度,但仪表上的读数不会发生变化——仍有电流产生。
这是怎么回事?
怎么解释?!
2.欧姆定律与电阻率
我们知道我们熟知的电压的概念是指电场中任意两点之间的电势差。而电势则是单位电荷从一点一到另一点时电场所做的功。下面我们分析其与相对论的矛盾。
 
在地面静止的实验室中,有一电路,如上图所示。用一个电压表测量电源两端的电压,读数是U。这一读数可以计算出来。我们让一电荷q从平行板间,在电源的电压的作用下从一端运动到另一端,假定极板间的距离是d,电场强度是E。则由简单的物理常识可知:Uq=Eqd,因此,电压表的读数应该是U=Ed
现假定这个实验者沿电场方向运动则有d‘=d(1-β2)1/2,代入U=Ed得:U‘=E’d‘=E’d(1-β2)1/2
即U‘=E’d(1-β2)1/2
现在,我们改变一下,在上述实验装置中用一个弹簧秤系住电荷,从弹簧秤的读数可知电场对电荷的作用力,假定为F,则有F=Eq。我们在前面分析过,弹簧秤的读数是运动个不变量,而电荷q也是一个运动不变量。因此,从这一事实分析E=F/q也应该是一个运动不变量。即E‘=E
再代入U‘=E’d(1-β2)1/2中得:U‘=Ed(1-β2)1/2=U(1-β2)1/2
从这一结果我们得出当这个实验者相对于这一实验装置运动时,电源的电压应该变小,但电压表的读数是不会变化的。
这个实验者怎样解释这一事实?
相对论错了?!
还是现有的电学理论错了?!!
电阻R电流表:
 
学过中学物理的人就知道,导体的电阻与其长度成正比与导体的横截面继成反比——电阻定律。用公式表示就是R0=ρ0L0/S其中ρ为材料的电阻律,不同材料中导电粒子不同,导电粒子与导体晶格的作用不同,同种材料它基本上是一个常数,当然,按相对论随运动状态的不同质量不同,因此在运动速度增加时质量增大会导致电阻的增加——电子质量是无穷大时,电压很难使电子产生定向运动形成电流。下面我们用相对论来分析一下上述实验。
假设有一个实验者,先在地面静止的实验室中做测量导体电阻的实验。按上图连接好电路后,发现电压表的读数是U、电流表的读数是I,则由欧姆定律可知R0=U/I。现在这个实验者开始相对于这个实验装置方向高速运动,结果发现:一方面,电压表和电流表的读数没有变化,因此,由欧姆定律可知,导体的电阻没变还是可知R=U/I;另一方面,由于导体的横截面积不变,长度沿运动方向减小L=L0[1-(v/c)2]1/2、电子质量的增加,材料的电阻率ρ0=2m0v/ne2λ0将发生变化:m=m0/[1-(v/c)2]1/2、自由程λ=λ0[1-(v/c)2]1/2由于电荷具有运动不变性,所以,材料没变,则电阻率:
ρ=2mv/ne2λ
=2m0v/ne2λ0[1-(v/c)2]
=ρ0/[1-(v/c)2]
代入R=ρL/S
=ρ0/[1-(v/c)2]L0[1-(v/c)2]1/2/S
=ρ0L0/[1-(v/c)2]1/2S
=R0/[1-(v/c)2]1/2
因此,导体电阻变大为R0/[1-(v/c)2]1/2。这样就产生了与欧姆定律的直接矛盾。因为,实验发现,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都没有发生变化,U、I不变,因此,R=U/I也不应该发生变化。
另外,认为导体的电阻不变,则导体的电阻率就是一个变化的数值。通过简单的计算会发现,电阻率变为原来的1/[1-(v/c)2]倍。即有:ρ=ρ0/[1-(v/c)2],而此也不是事实。这是因为,我们实验室中的导体都在随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而处于运动状态,我们并没有发现导体的电阻率因不同国家的纬度的不同而有明显的不同。因此,导体的电阻率应该是一个运动不变量。但这里的电流表的读数就是没有发生变化。这一现象怎么解释?
导体的电阻、电源电压、电路中的电流不随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变化。好,我们用这个电路中的电阻的热效应来加热一杯水。假设水足够多,则在静止的地面实验室中当电阻产热与水散热达到平衡后,放在水中的温度计的示数是T,现在这个实验者相对于这一实验装置高速运动,由于电压表、电流表、温度计的读数不变,因此,电阻的产热能力——电功率(P=IU)没有变化。但由于多普勒效应的存在,观测者会发现该水杯中的水的辐射频率、电阻的辐射频率增加——紫移,由电磁理论可知辐射与频率的平方成正比,因此,这时水杯的辐射、电阻的辐射功率增加。也就是说,在电阻、电源电压、电路中的电流都不变的情况下,导体或电源的产热能力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可能吗?能量不守恒了?现在的时间是2016年12月23日,正值隆冬,室外寒风阵阵袭来。供暖单位正在燃烧大量的煤向各个单位供暖水,同时向环境释放出大量的Pm2.5,造成霾污染。若上述现象是合理的,那么就可以不用燃烧大量的煤了,若其以适当的速度运动,那么每年只需要一吨的煤或不需要供热就可以解决问题了。也不用向环境释放出大量的Pm2.5,造成霾污染。这有多好啊!!!
您相信吗?
这个实验者本人相信吗?!
当然这也否定了传统的多普勒效应产生理论。我们再看下面的事实。
3.高速运动的烦恼
现在,我们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了,其他的方面我不懂,但我是一酷爱和平的军事迷。非常关心我国军事动态。由于经济的发展,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有实力同时研发两种5代机的国家(最近听说第六代机的研发也已经开始了),我国的歼-20与歼-31同时试飞成功。5代机除可以超音速巡航、超视距攻击、超机动性外主要是隐形。就是你的雷达波见到我的影像很小,在很近的距离下你仍不容易发现我。这样,我就可以先敌发现、先敌攻击,打残了你后我回家喝啤酒。
但这也产生一个问题,那就是若我们以极高的速度运动,敌方的雷达发出辐射的频率会发生变化——多普勒紫移,这样会产生两个明显的问题:首先,我飞机的隐形涂料要随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因为我的隐形涂料是不吸收雷达波的,在不同的速度下敌方雷达波有不同的频率变化,这样我的涂料的隐身作用就会降低;另一方面,由于辐射的功率随频率的增加而增加,因此,随频率的增加,地方的雷达的辐射功率也会增强,这样就会使我的隐身效果会大打折扣。
这是令人不安的,不过还好,由于在飞机运动的速度范围内,光子的多普勒效应并不十分明显。
但这同时也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假设敌方雷达波的频率是108赫兹,辐射的功率是108瓦特。而当我们的飞机以极高的速度向敌方运动时,由于观测到的雷达波频率的紫移,频率增加,由电磁理论可知敌人的雷达的辐射功率会同步增加。这可能吗?多出来的能量从哪来?比如我们假设,在某一空域低速时飞机接收到的雷达波的光子的频率是109赫兹,单位时间收到的辐射的光子数是一亿个,在同一空域,当我高速飞行时,飞机接收到的雷达波的光子的频率可能是1010赫兹,而单位时间受到的辐射的光子数仍是一亿个(因为我的接受面积没有变化)。这样,我实际接收到的雷达辐射功率增加了。而这一现象无论我从哪个角度进攻没有关系。因此,这时我们不得不相信敌方的雷达的辐射功率增加了。而且这种变化还具有明显的智能性。只要我们向敌运动,它的辐射功率就增加,而且我们的运动速度越大,它的辐射功率越强;而当我们向回运动时,它的辐射功率就减少,而且我们的离开他们的速度越大,它的辐射功率越小,非常节约能量。而且这种变化随我的运动状态的变化而同步变化。
会是这样吗?
这一过程中能量守恒吗!
可能只有爱因斯坦本人相信!!
五、相对论与量子理论的矛盾
1.电磁相互作用与相对论
如下图所示,在一个管道内有三个电荷,q左、q右与Q中的距离相等、且q左=q右则有q左、q右与Q中的作用力分别为F1、F2是相等的,即F1、=F2,但我们在这一管道内冲入高速运动的处于超流状态的液体或气体,方向向右,则由我们关于菲索实验的分析可知,这时由于运动的水的轨道电子能量发生变化,使光子在此方向上运动速度增加。
我们知道,按现有的电磁相互作用理论,这些电荷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实现的。由于,向右运动的光子速度大于向左运动的速度,因此,单位时间内,向右传递的光子数大于向左传递的光子数,这就使得这三个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出现作用力不能于反作用力的现象。即q左作用于Q中的力,大于Q中作用于q左的作用力,Q中作用于q右的力大于q右作用于Q中的力。
这种现象出现了吗?
由牛顿第三定律可知,物体间的相互作用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而牛顿定律的得出,是在地球上的实验室内完成的。而地球上的实验室中的介质伴随着地球的自转与公转高速运动着,为什么没有发现这一问题?
若真会这样,就会出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相互作用时间差的存在会使这些电荷左右摆动,从而产生电磁辐射。这样就在没有能量输入的情况下持续向外释放出电磁波能量。这与能量守恒直接矛盾。若这一过程能实现,这就是标准的永动机,我们可以适当改变这些电荷的质量,从而调整他们的振荡频率,通过这一途径辐射我们需要的无线电波而不消耗能量。电视信号、收音机信号、照明、微波炉等都用上了用之不尽的能量。尤其是他不需要消耗我们已有的能量。
实际上,这体现的是在狭义相对论的框架下,电磁相互作用是通过交换光子实现的理论的错误性。
我们继续分析如下:
 
在这个实验中,令含有这三个电荷的小车运动起来,电荷量相等。会发现,若交换光子产生电磁相互作用,则应该有,交换光子能量不相等产生的三粒子的温度、电荷量的变化。若小车向右运动,有相对论的多普勒效应可知:q左向Q中传递的光子的能量,小于其从Q中处得到的光子的能量,Q中向q右传递的光子的能量,小于其从q右处得到的光子的能量,总的来说,Q收支平衡,温度、电荷不会发生明显的变化,而q1温度相对升高、电荷增加;而q2温度则相对降低、电荷减小。但我们从没有见到这样的事件的存在。所有的粒子拥有的性质——电荷、质量、自旋、磁矩等都是不变的,与其曾经参与过的任何的电磁相互作用过程无关。
在此实验中,我们又得出了一个可以检验热力学系统是否达到热平衡状态的方法。即在一个各向同性的介质中测量一下光子在其中运动的速度是否具有同样的各向同性,就可以检验出该体系是否达到了热平衡状态:光速达到各向同性状态,则该热力学系统达到了热平衡状态;光速未达到各向同性状态,则该热力学系统未达到热平衡状态。
在这里我们再一次见证到,伽利略用运动的船来解释相对性原理的成立是有条件的,那就是船中的各种介质处于热平衡状态。例如,当其中的空气处于热平衡状态(封闭),则我们发现其中的光速、声速具有各向同性,因此,我们的交谈不会受到影响。假如这艘船是敞开的,则在船高速运动时,就会发现,光速、声音的速度在船运动的方向和相反方向上并不相等。伽利略也就得不出相对性原理了。
在伽利略用大船解释相对性原理时,也是假设处于船的底舱中,这时正对应着,其处于近乎封闭的状态,其中的空气因此得以处于热平衡状态。
2.多普勒效应与能级跃迁
习惯上我们把牛顿时代的物理学称为经典物理学,在20世纪初诞生的量子力学、相对论称为近代物理学(相对论主要由爱因斯坦完成——1905年建立狭义相对论,1915年12月建立广义相对论。而量子力学是由波尔带头,经薛定谔、狄拉克、德布罗意、海森堡、泡利等人共同完成的,如玻尔提出互补原理、海森堡提出测不准关系、薛定谔提出薛定谔方程、德布罗意提出物质波、狄拉克提出狄拉克方程等(后人统称这一群体为哥本哈根学派)。
但两种理论是不相容的。两个理论的掌门人玻尔和爱因斯辩论到去世。而且,这一现象延续到今天。典型的人物代表就是霍金和彭罗斯。
这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存在这一争论。也许这样的争论很正常,但是若追究其中的原因,却能使我们发现一些问题。在这场争论中玻尔先生基本处于守势,而爱因斯坦则是进攻的一方。每当爱因斯坦提出一个新的进攻观点,玻尔则是费尽心机寻找破绽予以反击。
这到底是为什么?
其实,量子力学确实存在诸多的问题,例如,物质波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隧道效应这一违背能量守恒的现象等,尤其是体系可以处于不同量子态,并且不同量子态之间具有不确定性。爱因斯坦认为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更让相对论不能接受的是量子纠缠现象具有超光速现象,这是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所不能接受的。在狭义相对论里,任何粒子或物体的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这就形成了两种理论的水火不相容现象。
我认为就应用范围来说,量子力学远胜于相对论。
我们知道天文学家告诉我们,宇宙天体的组成物质主要是氢和氦,而且能告诉我们离我们最近的恒星的组成元素是什么,他们是怎样做到的?
量子力学告诉我们不同的元素能发出不同颜色的光,这种光的颜色与相应的元素的对应关系称为这种元素的特征光谱。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在一个实验者的实验室内某种颜色的光不能被某一原子吸收时,一个相对于这个实验者运动的观测者认为,当其以一定的速度运动时,光子会发生多普勒效应而使其能量发生变化,从而达到这一元素的特征光谱,应该使原子吸收光子而实现能级跃迁,而事实是这一原子没有吸收这一光子而发生能级跃迁,光子逃逸掉了。两者的矛盾如何解释?当然,也有相反的过程发生,即在一个环境中的一个原子吸收了一个光子而发生了能级跃迁,但在另一个运动的观测者看来,由于光子会发生多普勒效应,而能量发生红移或紫移而不应该发生吸收现象,而应该散射掉。相对论如何解释这一矛盾的过程。
我们知道在光子与不同的材料的相互作用过程中,会因为光子的能量而产生不同的效果,在较低的能量下易于发生光电效应、轫致辐射,在能量稍高一些则易于发生康普顿效应,能量再高则易于产生正反粒子对。这就产生一个问题。假如一种光子在一个实验者的实验环境中发生了光电效应——光子消失并见到了释放出来的电子(在光电效应中把这个电子叫光电子),那么,在另一个相对于这个实验者运动的观测者看来,情况就复杂了。这个观测者以不同的速度运动,这一光子应该具有不同的能量,从而应该产生不同的现象:可能是粒子对的产生,也可能是发生了康普顿效应等。但实验结果只见到了原子对光子的吸收——发生了光电效应。这怎么解释?
看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这一对冤家的恩怨还真不少,还得争论下去。
3.时空变化与隧道效应
在量子力学中有一种隧道效应,说的是当粒子的能量小于势垒的能量时,这个粒子也具有一定的几率穿过势垒。在超导现象中人们在两片金属板之间加一绝缘板构成的结构称为隧道结——厚度约10~9m。这时会有电子通过绝缘体,若在两端加上电压,就会形成电流——隧道电流。下面我们从相对论分析这一现象。
我们可以做一个任意厚度的隧道结——假设是L=1m把这一隧道结连入电路,如下图所示。
 
当实验者相对于这一电路静止时,会发现电流表的示数为零,这是因为这一隧道结的厚度太大了,是能产生隧道电流的应有厚度的109倍。现在,这一观测者开始以极高的速度相对于这一装置运动。由于相对论效应,这时,该隧道结的厚度明显变小L‘=L(1-β2)1/2。当运动速度达到某一数值时,L’<10~9m,这时隧道结的厚度满足隧道效应的产生条件,该实验者认为能见到隧道电流的产生。但是,我们知道电流表的示数是不会发生变化的,即电流表的示数仍然是零。这个观测者会产生疑惑吗?
谁的错?
相对论?!
还是量子力学?!!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是在光速不变的假设下建立起来的,前提是光速不变,因此,从逻辑的角度看爱因斯坦的理论并没有解决光速为什么不变的问题。而其质量与运动速度的关系式、质量与能量的关系式可以说是在试验范围内正确,或实验者有意选择了实验数据造成的。还有,相对论并没有解决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说没有给出这些现象的本质性认识。
4.引力波风波
2016年6月16日凌晨,LIGO合作组宣布:2015年12月26日03:38:53,位于美国汉福德区和路易斯安那州的利文斯顿的两台引力波探测器几乎同时探测到了一个引力波信号;这是继LIGO2015年9月14日探测到首个引力波信号之后,人类探测到的第二个引力波信号。
 
这一消息震惊了科学界,理论物理学家们认为这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实验物理学家们认为,证明广义相对论的最后一块基石(另外的有光线弯曲、水星进动、微波背景辐射等已先后找到)已经找到。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我们随时可以让一个观测者,相对于这个引力波探测器的两条长臂的方向运动,这时若真的存在钟慢尺缩现象,则在这个运动的观测者看来,引力波的长臂在其运动的方向上发生了收缩,则应该发生干涉条纹的变化。
事实上,世界上运动的物体多了,而引力波并没有因此而产生干涉条纹的移动。也没有令人信服地发现引力波的存在。
5.量子力学与狭义相对论的本质性冲突还在于关于质量与能量的问题上。
按照狭义相对论的质能关系可知,能量与质量一一对应。因此,在原子吸收光子而发生能级跃迁的过程中,一方面,由于原子吸收了光子而使其能量增加:E=hν,因此,它拥有的整体质量应该增加,增加量为:Δm=hν/c2,但是,另一方面,由量子力学的知识可知,原子吸收光子后轨道电子发生能级上迁,运动速度减小。再由狭义相对论的质速关系:可知m=m0/[(1-(v/c)]1/2可知,轨道电子由于运动速度减小而质量减小。而原子核的质量没有变化。因此,原子的总质量应该减小。这就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都是应用狭义相对论的知识,在量子力学中却出现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六、相对论自身的矛盾
1.运动尺缩与超视距效应。
当相对论诞生以后,由于有时空的钟慢尺缩现象,即运动的时钟会变慢,空间距离会变短。因此,由L/=L(1-(v/c)2)1/2可知,当我们运动速度达到十分接近光速的某一数值时,10万光年的距离可能变为1米的距离,这就产生了一个新视觉效应:当我们在高速运动状态下,肉眼就能看到我们静止时距离我们数万光年甚至更远的距离。这怎么可能?若向太阳运动,这时他距太阳可能只有一毫米,他感觉到热了吗?
而且,由于光速不变,此时其发射一个光束则应该在极短的时间内就能反射回来,这是事实吗?在光子看来,我们的空间尺度变为零,但为什么它到我们地球仍需要8分钟的时间!
2.钟慢与爆炸现象
地面上一个炸弹发生爆炸,周围坚固的钢筋水泥碉堡被炸坏。但在一个相对于地面运动的相对论捍卫者来说,由于时间变慢,他会发现这颗炸弹缓慢地炸开——也许持续了一个小时、一天、一个月等等,这时他会感到不可理解,这个过程能说是爆炸吗?这么缓慢的爆炸能把环境中坚固的钢筋水泥碉堡炸坏吗?
3.空间变化与黑洞
由相对论理论可知在运动的观测者看来,任何物体都是“黑洞”,但“黑洞”又不黑——奇异的旅行。
在相对论天体物理学中有这样一类天体,它具有极大的密度,拥有极强的引力场,在距离其一定的距离处,逃逸速度大于光速,因此在此处的光子也不能逃离其引力场的束缚,在此区域范围内没有光子发射出来。相对论称之为“黑洞”。若我们把相对论运动尺缩现象,与运动物体质量增加现象叠加考虑就会发现,当观测着具有足够大的运动速度时,环境中的任一物体都可能变为光度、频谱都消失的“黑洞”。
假定静止在地面上的任一物体其质量为m,其体积为V的长方体,则其具有的密度为ρ=m/V而对于从其旁边运动的惯性系上的观测者来说则有,一方面:
m/=m/[1-(v/c)2]1/2;V/=V[1-(v/c)2]1/2
ρ/=m//V=m/[1-(v/c)2]1/2/V[1-(v/c)2]1/2
=(m/V)[1-(v/c)2]
=ρ/[1-(v/c)2]
因此,对于地面上的任一物体,对于一个运动速度足够大的观测者来说,其拥有的密度可以达到任意可能的数值,这当然可以达到形成“黑洞”所需要的密度值。由黑洞的形成条件:史瓦西半径:
 
可知,任一物体在一个速度足够大的观测者看来,其空间尺度都能因为运动蜷缩到小于史瓦西半径而成为黑洞;另一方面,由于光谱的多普勒效应可知,当我们向其运动时,还会发现其发出的光谱的频率增加,再由λmT=σ可知,其温度升高,亮度增加。这不是矛盾吗?
它是越来越黑变成黑洞哪?还是越来越亮哪?
我们假设存在一个这样的物理博士来到一座城市,当他以足够大的速度运动时,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周围的一切物体都是“黑洞”其生活在一个充满“黑洞”的时空中。这个人的感觉是什么?假如这个物理博士就是您,您会感觉恐惧吗?但这个物理博士很快又会发现,无论是其自己还是从这些“黑洞”旁经过任一光子/粒子/物体,都可以任意地经过这一“黑洞”而不受其引力场的影响,自己并没有被这些黑洞吞噬掉。即出现了“黑洞”不黑的现象。也不会见到经过这些黑洞旁边的光线发生明显的弯曲。你觉得这个博士先生会感到奇怪吗?他用手电筒照射前面的物体,就会发现,光从这一黑洞反射回来,这怎么可能哪?
是黑洞理论有问题,还是相对论有问题哪?
这种感觉够这位博士先生思考一段时间的。
4.光子与相对论
相对论的诞生源于描述光子运动---光子运动速度与光源的运动、观察者的运动无关性,但现有相对论理论的时空观、质量的变化、等都不适用于光子,这是为什么?
我们看如下的分析:
在光子看来这一世界应是什么样子?若用L/=L[1-(v/c)2)]1/2来描述观测到的空间大小,则在光子看来这个世界太小了,所用物体的长度都为零,那么,这时的光子是在哪里运动;若用Δt=Δt//[1-(v/c)2)]1/2则在光子看来,这个世界的时间是凝固不变的,则其振动的周期体现的又是什么?还有这一公式也不适用于描述光子的波长与周期的变化,在地面静止的观测着通过干涉或衍射实验测量了光子的波长为λ,周期为T,则在一个与之有相对运动的惯性系中的观测着看来,其拥有的波长λ/=λ[1-(v/c)2]1/2,周期为T/=T[1-(v/c)2)]1/2,简单的计算就会得出,由于这时的v变为了c,因此,这时的光子的波长、周期都变为零,从能量的角度看,这时光子的能量是无穷大,而波长变为零,光速也就无从谈起,c也变为了零。这不与光速不变矛盾吗?
这样,由描述光速不变得出的相对论钟慢尺缩现象,不适用于光子本身,这一点在现有的相对论中是没有提及的。还有由相对论的质速关系m=m,/(1-β2)1/2可知在光子看来粒子的质量应取发散值,且结合L/=L[1-(v/c)2]1/2可知,在光子看来,世界上的一切粒子/物体都变为了黑洞,则光子会被其经过的路径上的粒子/物体所吸收而不会发生衍射、折射、反射等现象。而此不是事实。
5.湮灭过程与相对论
在一静止在地面上的参照系中有一对正反粒子发生湮灭现象,转换为两个光子,则在此参照系中的观测者,按现有的相对论公式计算有:两静止粒子的质量能为E=2mc2,湮灭时产生的两个光子能为E=2hν且由,2mc2=2hν,但由于在相对论中光子频率的变化,与粒子质量的变化是按不同方式进行的。这样对于一个相对于这一参照系运动的惯性系中的观测者来说,他得到的两个粒子的质量变化为:m/=m/(1-(v/c)2)1/2,两粒子湮灭时放出的能量为:E/=2m/=m/(1-(v/c)2)1/2×C2而湮灭后两光子的能量变化,与湮灭光子相对于运动的惯性系的运动方向有关,当两光子运动方向与该运动惯性系的方向一致时,由两湮灭光子运动方向的反向性可知,这时两个湮灭光子一个沿惯性系方向运动另一个沿相反方向运动,由光子的多普勒效应可知,两光子的能量/频率一个增加另一个减小,且变化量是相等的。总的看来,两光子能量之和没有发生变化。这样,要么能量守恒是不成立的,要么相对论是错误的。而能量守恒是实验结果。因此相对论就不得不面临质疑。
这里的关键是,质量的变化与方向无关;而光子的多普勒效应与方向有关。而且,在同样的运动速度下,两者变化的数值是不同的。
6.引力场中的光速
在广义相对论中光子运动速度与引力场的强度有关,但狭义相对论成立的条件之一就是,光速不变性。在有引力场的时空中光速变了,则在有引力场的参考系中,光速不变是不成立的。这不与光速不变原理及相对性原理相矛盾吗?在有引力场存在的参考系中,狭义相对论不成立了,为什么还把狭义相对论中的钟慢尺缩等公式、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应用于广义相对论中。如在描述引力场的广义相对论中仍在沿用质能方程E=mC2这是不应该的,在测量光子的引力红移实验中,光子质量的计算也是应用这一公式。这显然是自相矛盾的。
尤其是,由于运动会造成钟慢尺缩,质量的增加。因此,在把狭义相对论的这些内容搬到广义相对论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在重力场中时钟会变慢、尺度变小,引力场越强,时间越慢、尺度越小。但为什么没有提及质量的变大哪?
时间变慢已经有人做实验加以“验证”了,空间变小被验证了吗?为什么没有提起在引力场中物体的质量会增加?而且,引力场越强,物体的质量越大,这可能吗?!
这不可能!
我们知道,按照相对论一个质量是m的物体静止在重力场中,其拥有的能量是:E=mC2。若存在质量的变化则会出现与能量守恒的明显矛盾。因为,一方面其质量增加了,另一方面,在重力场中光速会增加:C\=C(1+Φ/C2),因此,在不同强度的引力场中或在同一引力场的不同位置时,物体拥有的能量变成了:E、=m、C2(1+Φ/C2)2。这与能量守恒是矛盾的。而且我们也没有见到,一个物体的质量在不同的天体或在同一天体上的不同位置时,拥有不同质量现象的存在。
相对论对此有什么解释吗?
让人不能接受的是,质能方程等还被验证!
真是莫名其妙!!!
7.光子世界
在每一描述相对论的书籍中,都会津津有味地谈到时空的变化,似乎相对论真的给我们提供了改变时空的方法。其实,为了描述光子运动速度不变性的现象,建立起来的理论却没能解释为什么钟慢尺缩现象不适用于光子本身。因为,为保证光速不变推出的相对论公式中都有一个系数(1-v2/c2)1/2这个式子在v=c会出引发物理量的极端情况,当其在分子上时其值为零——相应地一切与之有关的物理量都变为零,如由公式L/=L(1-(v/c)2)1/2可知,这时一切物体的大小变为零,可我们并没因为由光子的运动而见到这个世界消失了在光子眼里,这个世界并没有消失。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我们正是利用光产生的视觉认识这个世界的。在我们看来由运动的相对性可知,以光速运动的光子其拥有的波长应该为零,但在光子的衍射/干涉等仍然满足波长与狭缝/小孔的尺度有关,也就是说光子波长的变化不满足相对论公式;当其在分母上时其值若为零,则会引发相应的一切物理量出现发散现象,如由公式m/=m/[1-(v2/c2)]1/2则当v=c时,出现m→∞的发散现象。则在光子眼里这个世界中的所有物体都会变为黑洞,包括正在阅读这一部分内容的读者,您相信这一点吗?!
在现有的关于相对论的书籍中,经常提到这样的问题,就是假想物体运动速度无限接近光速,这时,宇宙空间的大小可以是很小,以至于只有1毫米,那么由于这使得观测者的运动速度很大,则可以一下子就达到了宇宙的边缘,而此不是事实。光子本身就以光速运动,它并没有冲出宇宙之外去。相反,它从太阳到地球仍需要8分钟的时间,这是为什么?
在洛伦兹变换中,由简单的数学中偶次根号下不能为负得出的,物体运动速度不能超过光速,这真把我们人类的思维抑制住了。尤其是由质速关系、质能方程,亦可得出,当我们运动速度达到光速时,运动物体的质量、能量都是发散的,这需要我们消耗大量的能量,这是我们人类所不能实现的。我们也因此去掉了这样的幻想。然而,面对自由往来的UFO,我们人类真是充满了疑惑。这就使我们对宇宙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如何达到超光速的问题上。
相对论真是害人不浅呀!!!
8.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
在相对论中存在逻辑上的矛盾,首先由光速不变原理与相对性原理推出狭义相对论,然后认为一切物理规律在一切参考系中都是成立的---强相对性原理,则在加速参考系中亦应有光速不变性。但在广义相对论钟光速不再是不变的了——C\=C(1+Φ/C2)。这不就出现了光速不变现象,不能在有引力场存在或不能在加速的参考系中成立的事实了吗?还有若广义相对论成立是客观的,即广义相对论的相对性原理是成立的。则在建立狭义相对论时就会发现,惯性系的提出是没有任何物理意义的,狭义相对论对于处于变速运动的参考系也应是成立的。但这又与狭义相对论中的光速不变原理直接相矛盾。
洛伦兹变换正是在解释光速不变的情况下推导出来的。
洛伦兹变换正是在解释光速不变的情况下推导出来,在重力场中光速是可变的,因此,在广义相对论中洛仑兹变换是不成立的。,由洛伦兹变换推导出的同时性的相对性、质速关系、质能关系等也不成立,还谈什么麦克斯韦方程组等方程的协变性!
在相对论中狭义相对论的成立条件与广义相对论的成立存在不能调和的矛盾。但是质速关系与质能关系,被现有的理论应用于所有的参照系中了。尤其是,在狭义相对论中,对于物体运动速度的产生过程并没有限制。一个简单的惯性系概念的推广、广义相对性原理的提出。就产生了质速关系、质能关系被应用于所有的参照系中?光速不变原理能在这一推广过程中保持成立吗?
在这里需要重申的是,质速关系、质能关系、钟慢尺缩现象,是以光速不变为前提下,在惯性系中推出洛伦兹变换,再在此基础上依据动量守恒、功能原理推导出来的。因此,它成立的前提是满足洛伦兹变换的成立条件——光速不变。而在重力场中的非惯性系中光速是可变的,因此,这些公式失去了成立的依据。
9.相对论中的逻辑矛盾
在切伦科夫辐射中,光子相对于运动电子的运动速度就不是不变的,在这一过程中荷电粒子运动速度大于光子在介质中的运动速度。这时光速不变原理就明显不再成立了——为什么光子没有相对于粒子仍以光速向前运动,而是在粒子的后面尾随粒子运动,而且差距越来越大。由于电磁理论不但适用于真空,而且在任意介质中都是适用的——这是理论与实验事实。而且,光速可以从麦克斯韦方程组中推导出来。因此,在介质中有粒子的超光速运动,则在真空中也应有超光速运动。从这一点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不容超光速运动的存在,说明相对论是有内在矛盾的,在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这里有一个问题就是,在相对论中两惯性系中的运动速度是相对的,即S系相对于S’系的运动速度等于S’系相对于S系的运动速度,而这一关系式却不适用于光子与我们之间的相对运动,按相对论光子相对于我们的运动速度始终为C,但为什么我们相对于光子的运动速度不能是C,而这一点在狭义相对论中是绝对不允许的。若然则在光子看来现有的世界应是没有大小,质量无穷大的奇怪世界。
相对论是无法解释这一现象的!
10.黑洞与引力场
我们在这里总是提到一个概念,那就是黑洞。
黑洞的概念,是从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如卫星等离开某一天体,所需要的最小速度时产生的。牛顿当年就设想,我们抛出一个物体,抛出时运动的速度越大,它落地的地点就越远,当我们以某一速度抛出时,这个物体就会环绕地球运动而不再落在地面上。速度再大一点这个物体就会离开地球,逃到宇宙空间去。这个速度值叫地球的逃逸速度。如我们发射一个卫星,让其离开我们地球,那么这个卫星拥有的最小运动速度就是7.9km/s,小于这一运动速度,就会被地球的引力吸引回来而重返大气层。1798年,法国科学家拉普拉斯用牛顿力学计算认为,当引力场强度足够大时,逃逸速度可达到光速,这时,就连光也不能逃离出去,这就是黑洞最初定义的由来。
光具有极高的运动速度,C=3×108m/s,因此一般的天体是不能束缚其运动的,只有某一质量较大的天体才能具有足够高的引力,在距离这一天体的某一距离处,使光线都不能离开该天体,这样的天体成为黑洞。以该天体中心为中心,以该距离为半径的球面成为这个黑洞的视界。
实际上在我们随后的书籍中会分析黑洞是不存在的。这是因为,现有宇宙演化的理论认为,我们见到的行星、恒星、星系等天体是从一个原始的宇宙蛋,经极其迅速的爆炸过程——暴涨产生的,这个理论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在这个理论中,原始的宇宙很小,是一个高温、高压高密度的天体,比现有的任何一个黑洞都小,因此,按黑洞的产生理论,原始宇宙本身就是一个黑洞。这样,就使我们的原始宇宙根本就不会发生大爆炸,更不会产生我们见到的行星、恒星、星系。
而此不是事实。宇宙中不但有行星、恒星尤其存在我们这些充满智慧的人类。
还有,要想从黑洞中逃逸出来,运动速度必须大于光速,这是黑洞定义决定的。但这是一个糊涂概念:一方面,在不同强度的引力场中有不同的光速,引力场强度越强,光速越大。需要逃逸的速度越大。因此,定义黑洞的光速不是一个确定的数值;另一方面,实验已经证明,产生引力场的引力子的运动速度等于光速,这就产生一个问题,黑洞不允许以光速运动的光子逃离黑洞,那么产生万有引力的引力子是怎么出来产生引力的?黑洞对外没有引力相互作用吗?
天文观测发现,在星系的中心存在大质量的黑洞,正是它质量的引力场维系着星系的运动。若引力子不能出来,维持星系运动的引力从哪儿来?
在地球上我们证明了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是光速,但是,在不同强度的引力场中,光子拥有不同的速度,这时,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还等于光速吗。光速是光子中的电磁场的相互转化过程产生的,引力子的运动是怎样产生的?它能在不同强度的引力场中与光子同步改变运动速度吗?也就是说,万有引力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等于光速的成立,在什么条件下得到满足?
11.一个小实验
让正反电子发生湮灭反应,然后测产生的光子的能量,看是否有mc2=hν;具体的做法就是,有回旋加速器中测出正反电子的运动的速度,并由相对论的质能关系计算出其拥有的能量,然后令其发生湮灭反应,用光电效应等方法测量光子的能量,或用干、衍射实验测出光子的波长,再由ν=c/λ得到其频率,带入E=hν得到其能量,就可以比较了,应得到的结论是:E=hν>mc2
这个实验可以否定相对论的质能关系。
12.太阳中微子短缺与E=mc2
由太阳放出的能量可由计算公式E=mc2算出,由此得出的太阳的质量损失为400万吨/秒,则一年应损失约3153600万吨,这样的质量损失与太阳具有的质量总量相比是很小的数值,但这会直接影响行星环绕太阳的运动,我们可以通过观测由于它具有质量的这一损失,带来的行星绕太阳运动轨道的变化。来检验公式E=mc2的正确性。我想得到的结果应是否定的。因此,与太阳放出的能量相对应的质量损失应是一个相对较小的数值,这也充分体现在按E=mc2计算太阳的因产生热能而在核反应中应具有的中微子数量时,出现了严重短缺现象——中微子短缺现象。我认为这否定了相对论的正确性。
核爆炸中释放出的能量应大于理论上计算的E=mc2。因此,不是中微子不够,而是具体的过程根本就不需要损失那样多的质量,也就不需要那样多的中微子了。这否定了E=mc2。因此,太阳中微子短缺事实的存在,否定了E=mc2进而否定了相对论。
13.切伦科夫辐射与超光速运动
相对论的一个鲜明的观点,就是光子相对于任何一个观测者的运动速度都是不变的。但是,在切伦科夫辐射中光子相对于粒子的运动速度不等于光速,而是滞后于产生光子的粒子的运动,在粒子的后面。形成锥形辐射。
电磁理论的成立与具体的介质无关,光子运动速度只由介质的折射率决定,即C=1/(εμ)1/2,对于同一种介质这是一个不变量。则光子在真空中拥有与观测者及光源的运动无关的运动速度,则我们有理由认为在其他任意介质中,光子拥有同样的运动速度不变性。但这不具有绝对性。由切伦科夫辐射现象可知,在此现象中运动的荷电粒子产生的光子运动速度小于粒子的运动速度。由此我们不难得出,介质中有粒子的超光速现象,则在真空亦应有超光速运动的存在,但这直接与相对论相矛盾。在相对论中甚至连v=c都是不允许的,当v≥c使相对论中的系数1/(1-/v2/c2)1/2为一虚数值。
但是,麦克斯韦的电磁理论是适用于包括真空在内的所有介质的!
14.升降机与电磁过程
爱因斯坦在建立广义相对论时,借用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的实验事实推出了广义相对性原理,但是现在实验和理论都没有证明,在局部惯性系中一定观测不到静止电荷的辐射。实际上,运动电荷产生感应电磁场,与运动的方向及运动的起因无关,具有绝对性。因此在爱因斯坦的升降机中静止的电荷一定会有感应场产生,同样在出现变速运动时一定会有电磁辐射---光子的产生。这一点在前面和后面都有阐述,在此不再重复。
其实,爱因斯坦也是糊涂,运动粒子的感应场的产生,还不是在加速运动过程中产生的,当粒子运动速度不变时其拥有的感应场的强度也不再变化。那么为什么升降机中的荷电粒子,在随升降机一同加速下落时不能产生感应电磁场那?广义相对性原理本身不就是在任意参考系中物理规律都是适用的吗?相对性原理成立的本身怎能建立在相对性原理不成立的基础上那?!
升降机中的静止的荷电粒子一定具有感应场存在,这体现在自由落体的粒子/物体的能量、动量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这是一个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这是生活常识,而由我们关于粒子/物体动的感应场本质的分析可知,处于升降机中的荷电粒子一定在随升降机的自由下落的过程中有感应场产生。也就是说处于升降机中的观测者一定能在升降机中见到其中静止的荷电粒子产生电磁转化现象,而在升降机停下来时会产生电磁辐射现象。
其实,带有电荷的宇宙射线粒子,在冲进大气层后产生辐射,就是其携带的电荷由于减速而产生的电磁辐射,这一点在物理学中称为轫致辐射。由广义相对性原理,物理规律在所有的坐标系中拥有相同的形式可知,随升降机一同运动的电荷不可能不产生感应电磁场。并能在撞击地面的减速过程中产生辐射。由运动速度与动能的一一对应关系E=mv2/2、运动电荷的磁场与运动速度的一一对应关系:B=qv/4πr2μ可知,在升降机中随升降机的一同自由落体运动的过程中,速度的变化不可能不产生动能的变化、感应电磁场的变化,除非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中不成了。而此又与广义相对论性原理直接矛盾。
广义相对论是关于时空的理论,不可能不适用于带电粒子的运动。但就电荷而言,一方面,其电荷具有运动不变性,因此,相互作用的强度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其运动的质量却发生明显的随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增加的变化,这体现了电磁场的引力质量与惯性质量的不相等性。
15.毕达哥拉斯学派的烦恼
就广义相对论而言,广义相对论理论是应用黎曼几何来描述时空的,而该几何描述的时空不是连续的,广义相对论的时空坐标的物理意义是不明确的。而在狭义相对论中,在没有定义时间、空间的情况下就定义了运动的速度,这显然是都有问题的。
还有,相对论时空的变化与几何学有矛盾。我们看如下的简单分析。
我们都学过几何,在坐标系中圆的方程是X2+Y2=r2,而椭圆方程是X2/a2+Y2/b2=1。这样,在这一坐标系中的老师给学生讲圆与椭圆的方程时,在一旁的任一个相对于这坐标系运动的观测者来说,由于沿运动方向的坐标的收缩,从而造成圆会变成椭圆,而椭圆可能会变成圆,从而会认为,老师讲的课有问题,但在实际的过程中圆中各定理仍在起作用,并且成功地解决着不同的实际问题。
这个观测者会感到疑惑吗?
他怎么解释这一现象?!
我们知道,在中学我们学习的几何实际上是欧几里得几何,这些内容并不是欧几里得研究的结果,而是包括古埃及人民和毕达哥拉斯学派研究在内的结果的总结。在我们中国被称为勾股定理的:勾方加股方等于弦方。被这一学派称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据说当这一学派发现毕达哥拉斯定理后,杀了100头牛用来表示庆祝,而当这一学派内部的人把这一消息泄露出去后,竟把这个人活活淹死在水中(当时的学术界不像现代这样进行普及教育,知识是不外传的——希望这只是一个传说)。在这一学派里,把数字看成世界的本源,把圆看成最为完美的图形。而且,这一观点影响到了天文学。当时的天文学家在描述观测到的天体的运动轨道时,全用标准的圆形来描述。当然,这严重禁锢了天文学的发展。使得对天体运动的描述,出现了不该出现的本轮、均轮等混乱的概念。
但是在运动的观测者看来,一个用X2+Y2=r2表示的圆形变成了椭圆形。而本来用X2/a2+Y2/b2=1描述的椭圆图形,却有可能变为圆形,这些人的感受是什么?
疑惑!
烦恼!!
或是愤怒——!!!
16.关于粒子的“惯性质量”的变化
现有的验证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实验,是以荷电粒子的高速运动情况下进行的,而没有以中性粒子的运动方式进行。在我随后的书籍中会阐述,产生牛顿意义下的惯性的中性粒子、物体的力场——经典意义下的万有引力的力场,与电荷的库仑力场是有区别的,因此,中性粒子的“惯性质量”的变化,不应满足相对论的质速关系m'=m/(1-β2)1/2,因此也就不满足由这一质速关系推导出的质能方程:E=mC2。我们可以让荷电粒子拥有任意的速度撞击中性粒子,由动量守恒推算中性粒子的质量的变化是否满足相对论的质速关系。从而否定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实验:测量不同运动速度下的中子的质量的变化,看其是否满足m'=m/(1-β2)1/2、E=mC2。结果应该是否定的!!!
其实,爱因斯坦本人也认为,质速关系描述的不是质量的变化,可能是动量的变化。
17.相对论中的多普勒效应
测定太阳自转可以有很多种方法,可由光线的多普勒效应测定太阳自转周期,太阳的东边向我们运动而来,光线应发生紫移;太阳的西边背离我么而去,因此光线应发生红移,从而据此我们可以测出太阳的自转速度。用这种方法测得的太阳的自转周期是,赤道部分是26天,极区为37天,比用黑子测得的太阳自转周期要长一些,现有理论认为太阳黑子有磁场会与内部联系起来使之运动变快。它和谁联系起来了?又是怎样联系起来的而使之运动加快的?其实,这是一次检验相对论的关于光子多普勒效应公式的成功与否的典型实验,这一结果的不一致性,体现出了相对论不正确性。当然这里的问题很复杂。红移值与太阳上大气的热平衡状态有关。详见后面相关专题性文章。
18.超光速困惑
英国《新科学家》周刊2003年10月18日题:超越光速。记载了王利军和其在新泽西州普林斯顿的NEC研究所的同事,测出激光脉冲在充满铯气体的容器中的运动速度似乎已达到令人吃惊的1000亿m/s。伯克利加州大学的雷蒙德·乔作了一个实验,当脉冲光子隧穿一个由极薄的钛白和石英制成的滤器时,它的运动速度能超过光速。他用隧穿光子追赶在真空状态发出的一个光脉冲,结果隧穿光子首先到达接收器。乔说,这反映出穿过滤器的光子的运动速度,似乎已达到真空中光速的1.7倍。克隆大学的冈特·尼姆茨用微波将莫扎特的第40交响乐编码,就像用无线电发射机以无线电波放送通俗歌曲一样,通常的无线电波以光的速度传播。但他发现被编码的微波的速度是真空中的光速的4.7倍。
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教授主持的量子隐形传态研究项目组2013年测出,量子纠缠的传输速度至少比光速高4个数量级。
在多光子体系,由于诱导发光与光子间的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使得信息的传递可能产生超光速现象。如下面的事实:
1992年研究发现光子、微波、光脉冲和电脉冲的传输速度可以超光速。一个著名的实验是在1993年发表的:美国Berkeley加州大学的A.M.Steinberg,Kwait和R.Chiao测量了光子穿过厚1.1μm的势垒时的时延,并在一种称为“双光子赛跑”的实验安排中,证明光子的隧穿速度为(1.7±0.2)c。
我们知道,电磁波是变化的电磁场在空间的传播。在对自由空间中的波、无线电波脉冲、微波脉冲、光脉冲的传输速度的实验研究中,德国科隆大学的G.Nimtz等用微波脉冲通过截止波导,获得了4.7c(1992年)和4.34c(1997年)的实验数据。A.Ranfagni等在1996年获得了自由空间的波速为2c。2000年,D.Mugnai等用改进的喇叭天线法的实验结果是1.053c。在无线电波频率上的脉冲传输也获得了超光速——2002年A.Hach和L.Poirier用模拟光子晶体的同轴结构获得了群速vg=(2~3.5)c。用类似方法,J.N.Munday和W.M.Robertson获得vg=4c(2002年);黄志洵和逯贵祯获得vg=(1.5~2.4)c(2003年)。
不久前有报道说,2000年N.Gisin等在瑞士的实验测量得到量子纠缠态(QES)的作用速度为(104~107)c。这是重要的情况,表示这个作用速度是以超光速的形式进行的,这个实验证明了量子信息的产地速度可以以远大于光速的速度传递。
新浪科技讯北京时间11月17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最近开展的一项实验显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的确存在:在近期发表在期刊《PhysicalReviewLetters》上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给出了迄今为止最可靠的证据,证明超光速的量子纠缠现象的存在。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IST)的研究人员们制造了数对两两相同的光子,并将它们分别送往不同的地方进行观测得到这一结果。
NIST的克里斯特·沙尔姆说他们的实验结果和量子力学方面的预测一致,都证明了互相缠结的粒子间的确存在着‘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同时,由维也纳大学提交了另一篇论文——他们使用了类似的高效率单光子探测器,也得到了相同的实验结果。其实,在一个月之前,荷兰的科学家就得出了这样的结果,但是,NIST的研究人员认为,自己的研究结果比此前由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发表的研究结果更具说服力。
通过如上引用的事实可知,相对论以光作为信息的载体是完全没有必要的,至少不是唯一的选择。而由此可知由传统的光速不变原理建立起来的相对论就一文不值了。
可以假想一下,蝙蝠、用超声波作为获得信息的途径,没有视觉的动物各有不同的获得信息的方法,那么它们可不可以用超声波等建立相对论?相对论最突出的观点就是我们面临的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那么这个相对的时间和空间,为什么一定要按光速来描述这一时空的变化?为什么不能用其他的波动来解释?其他波动的速度也是介质的电磁属性——由决定折射率的介电常数决定的介质的剪切模量决定的,同属电磁过程。
若改用其他传播信息的波来获得信息,那么,时间和空间的变换,就会有不同的数值,哪一种是正确的哪?其实,由我们前面推导的介质中的狭义相对论可知,在不同的介质中,光速是不一样的。从而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产生不相容的结果。这还可以理解,时间和空间是相对的(按相对论的观点)。但物体的质量和能量也因此具有了相对性,这就显然是不能为我们的常识所接受的了。
例如m=m0/(1-n2β2)1/2,同一粒子、物体在不同的介质中运动时,具有不同的质量,按相对论运动物体的能量与质量是一一对应的,同一粒子、物体的质量不同,就意味着能量是可变的具有了相对性。而且,按相对论能量满足:E=T+m0c2/n2,也是变化的。这是不易于被人接受的。
一个小孩,手拿着一个质量是0.5kg的玩具,而在另一个相对于他以适当速度运动的观测者看来,这个小孩手拿着一吨的玩具在玩?!
您愿意接受这样的事实吗?
太夸张了吧?!
19.带电运动与等效原理
让等质量但带有不同电荷量的粒子/物体在引力场中自由下落,会发现它们拥有不同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电荷量大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小,电荷量小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大。这有两个意义,一方面,否定了拥有相同质量的粒子/物体在引力场中具有相同的自由落体加速度的观点;另一方面也否定了广义相对论得以建立的引力质量等于惯性质量的假设。从而使广义相对论成为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
实验:让两个质量相等的小球一个是中性的一个是带电的,在重力场中自由下落,会发现他们拥有不同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含有电荷的自由落体加速度小。且随所带的电荷数的增加而逐渐减小。
20.静质量与动质量
另外,这里还有一个概念上的问题需要澄清。什么是静止质量?什么是运动质量?光子不含有静止质量,我们熟知粒子、物体具有的质量是静止质量,那么我们运动起来后的质量是什么?它是不是运动质量,与光子的运动质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粒子、物体的质量随运动的速度变化而变化,而光子的质量与运动速度无关——如在不同折射率的介质中光子拥有不同的运动速度,但其拥有的质量、能量都不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在同一波包中同步运动的光子看来,彼此间处于静止状态,这时光子的质量算不算静止质量?尤其是这时光子之间并不存在数值是光速的相对运动,这直接与狭义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原理相矛盾。
这里的静质量与动质量的物理含义是什么?区别何在?!
按照相对论的速度叠加公式,光子相对于光子以光速运动。这不是事实。不然我们见到的太阳光就会一个一个地传来,使我们见到真正的七色光。
这是事实吗?
21.s系与s'系之间的等价性
在相对论里s系与s'系之间是等价的,s系中的观测者认为由于s'系是运动的,则其中的粒子/物体的惯性质量会增加,同样,由运动的相对性s'系中的观测者同样有权认为,s系中的粒子/物体的惯性质量增加了——一对刚刚产生的正反粒子对,在以自己为参照物的情况下,会认为对方质量大——质量双胞怪论,谁的质量真的变大了?!
但这在我们身边从来没有发生这样的过程。我们在做牛顿实验时,同一作用力拉同一物体所得到的加速度,不可能由于因环境中有s'系的运动而发生变化。而且弹簧秤的读数也是不变的。因此,出现在相对论中的粒子/物体运动时惯性质量的变化,只是一种观测引起的视在变化,即是一种观测效应,而不是真的变化了。与在回旋加速器中观测到的质量的变化不是一回事,相对论只是碰巧显示了这一问题的存在。
而且相对论没有给出质量变化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