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综合类 >

生命起源(上中下)

\



                                                    前    言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生命动力学、第二部分是专题探索(理论心理学、理论中医学)、第三部分量子、统计生物学。在这里我们会发现,所谓的心理学中的记忆、思维、气质和性格实际上就是我们大脑中神经细胞之间的活动方式的取向性;所谓的中医学实际上就是分子生物学。在我们这本书里给出了生命的起源、演化;物种的起源、演化;智慧的起源及其物理本质。中医的治病原理等。

                                            第一部分  生命动力学

       本书第一部分阐述了生命动力学的理论,核心的思想有两个:一个是生命产生过程中不同分子的产生于组合的动力学。这一部分本来取名量子生物学。因为无论是原子构成分子还是分子构成生物大分子。都存在一个共用电子产生原子间耦合力的问题。在这一过程中,轨道电子在两者之间的轨道上运动。因此,其拥有的能量必须满足能量量子化的要求,不然形成的分子是不稳定的。这就决定了构成生物体的原子间、分子间存在能级相等或接近。我称这一性质为共振耦合。彼此间通过吸收或放出光子而产生能级跃迁的过程为共振激发。因此,生物体内的一切过程都是满足能量量子化的过程。这就是生物体内的一切过程,都存在确定的形式而有条不紊地进行的原因。这包括不同分子之间的耦合具有确定性,如酶的催化作用的专一性等、碱基互补配对具有专一性、在染色体联会过程中总是同源染色体之间进行联会等。现代生物学没有给出这些现象的产生原因。
        还有,任何生物体都有确定的身体大小、身体形状和确定的寿命、食性、繁殖率等,而不同的物种却拥有不同的身体大小、身体形状和确定的寿命、食性、繁殖率。这是为什么?若果没有某一规律在起作用,则这些事实都都不会出现。即身体大小、身体形状和确定的寿命、食性、繁殖率等都应具有任意的随机性,如美丽的大熊猫。大家一看就能辨认出来。这是什么决定的。为什么不同的物种拥有不同的对称性?
        现代的生物学理论一般认为,这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为什么遗传就能决定着一切则没有给出解释。我们这里从动力学的角度加以分析,通过相同的基因在高活性下产生相近的抗磁性斥力,在低能下产生共振耦合引力,而相互作用的势能最小原则,加上细胞间的耦合方式,共同决定了生物体内组织、器官乃至整个物体用、拥有确定的形状——确定的对称性。相同的物种,拥有相同或相近的遗传物质。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基本相同,因此,拥有大体相同的体型、寿命、食性等;不相同的物种,拥有不同或相差较远的遗传物质。基因间的相互作用基本不同,因此,拥有不相同的体型、寿命、食性等。
        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靠纺锤丝的牵引而分开。造成细胞一分为二。但是,无私分裂过程中不存在纺锤体的出现也能实现细胞的分裂。尤其是我们多细胞生物体内的细胞在高活性下也能进行无私分裂。其动力是什么?
        为什么会有细胞周期的产生?为什么会有有性生殖的产生?为什么会有寿命的产生?为什么原核生物体内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呈环状,而我们体内的遗传物质呈双螺旋的染色体状态?
        本书的第一部分就是回答这些问题的。

                                                      第二部分  专题探索

        一、理论心理学
        这一部分主要提出了意识中枢的概念。解释了自我意识的产生。此外,还解释了记忆的产生、思维的本质等问题。
        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选择的结果,使得适应环境生存下来的物种的基因沿两个方向进行。由于在季风性气候下只有拥有较短繁殖周期、较高繁殖率的物种能生存下来,而那些高大的物种由于繁殖周期太长,在短暂的降水季节不能很好地完成繁殖后代的任务,因此,在漫长的地质年代里逐渐被淘汰。这就决定了适宜气候而生存下来的物种,其体内拥有的决定繁殖的低能基因群中基因的种类和数量较多;另一方面,在信风性气候下,大型的物种在竞争过程中往往处于有力的地位。因此,会在竞争过程中生存下来。一个简单的事实是,非洲大草原上的角马面对狮子毫无还手之力,而大象、河马、水牛等却能往往要了狮子的命。
        因此,在信风性气候下,生物体会逐渐变大。因此,生物体内的基因还具有高能化的趋势。这两种趋势的存在,一方面,由于基因的种类和数量的增加促进了生理功能的器官化、器官系统化,促进了有性生殖的出现;另一方面,基因的高能化诞生了我们的大脑中,与机体生理机能没有直接关系的额前区细胞群。这一区域的细胞群能对我们大脑中其他中枢的变化的电磁场产生感应、感知,从而产生了自我意识。我称这一区域为意识中枢。在所有的动物界,大脑中存在沟回的智慧较高。尤其是我们人类,是所有大脑存在购回动物中唯一出现大脑萎缩现象的物种。因此,我提出了大脑中不同区域间的变化的电磁场,是产生思维过程的本质。这体现在正是通过脑电波,人们发现了大脑的思维过程的兴奋中心的存在。这也是动物之间存在思维传感的产生原因。天空中同步飞行的鸽子、海中同步游动的金枪鱼等。
        此外,还阐述了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产生问题。

                                              二、理论中医学

      中医是一门世界医学起源的传统科学。中医与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是最早形成知识体系的三大传统医学。正是因为中医具有诸如经络、穴位、气血、阴阳五行学说等理论的存在,才历经2000余年发展那还至今。而古巴比伦医学、印度医学只能成为科学遗迹而被历史封存了。
      但是,显性的中医理论完全是一种取相、类比的理论。没有给出诸如经络、穴位、气血、五行学的本质解释。因此,从民国时期开始,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就有人提出废除中医。只有解放后,受到了发扬才浴火重生。
       其实,中医提出经络、穴位、气血、五行学等理论,在中医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而在具体的用药的时候,则完全是一种纯粹的科学态度。中医对药物的选择非常挑剔。不同的药物之选不同区域的。而对药物的分类主要是从药物起的作用加以命名——四气五味说。此外,还有有别于西医的治疗方法——针灸、按摩、推拿和气功等。
      本书的这一部分,主要从生物学的角度看中医,认为中医就是一门现代分子生物学。并且进一步地从细胞中的基因生态、组织中的细胞生态、器官中的组织生态,系统间的器官生态阐述了器官之间关系。
       本书从细胞分开裂、分化的角度阐述了经络、穴位的本质及其作用。分析了中医与气功中提到的气的本质。认为,中医与气功中所说的气,只是一种现象。是生物体内某一区域的细胞中基因生命过程强烈,这些分子产生的细胞间变化的电磁场产生的抗磁性斥力造成细胞间距增加,从而使这里的循环系统的输送能力增加。一方面,为这里的细胞提供了充足的营养物质、氧气,带走了这里细胞的代谢废物;另一方面,为这里带来了种类和数量很多的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等。因此,有利于病变区域细菌、病毒的清除。同时这也可以减小细胞间的接触抑制现象,从而使机体恢复健康。此外,本书还给出了中医里一直存在争议的“一阳初动”的解释。
       中医里的阴阳,也是一种相。指的是身体或某一组织、器官、系统的内外分布或生命力大小。任何对正常生理机能的偏离,都会体现出阴阳不平衡现象。中医治病就是通过用药、针灸、推拿、按摩等手段使其相应的脏腑的生理机能恢复到阴平阳秘的平衡状态。
      中医药治病,就是通过来自于自然环境的动、植物等体内的细胞中促进基因表达的物质——尤其是一些小RNA分子,直接作用域我们体内的病变组织、器官中的细胞中的基因,从而改善了基因生态,使机体的生命力增加。免疫能力增强,从而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也正是由于我们体内细胞中免疫细胞中基因重组产生不同免疫细胞、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具有几乎无限性,因此,面对同样发生遗传变异的细菌、病毒有几乎无限的免疫能力。尤其是在中药的辅助下,这就体现在中药没有明显的抗药性上。

                                           第三部分  量子、统计生物学

       这一部分,从生命满足的统计性、量子性出发,用相待的科学理论给出生命现象背后的理论依据。
       也就是说,从基因等生物大分子能量满足的统计性、量子性出发,探讨了细胞凋亡、衰老等的产生原因。给出了衰老原理、凋亡原理等。并探讨了早衰症。不老症等现有的医学疑难杂症的产生原因。
 
 
 
 
 
 
 
                                                          目    录
 
第一章    问题的提出 1
 
第二章    生命分子自然产生动力学 12
第一节    无机小分子的自然产生 17
第二节    由无机小分子自然合成有机高分子 18
第三节    有机高分子自然合成有机高分子聚合物 21
第四节    核酸、糖、蛋白质、脂类等物质的四结义与
                生命过程的产生与演化 22
第五节    基因、染色体的显性与隐性关系 38
第六节    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 41
一、原初细胞的产生 41
二、线粒体与叶绿体的寄生与真核细胞的出现 44
第七节    细胞(生命)周期现象 46
一、自抑、外抑与细胞周期 46
二、几种自抑现象分析 65
第八节    多倍体的产生 72
 
第三章    酶促作用动力学 78
第一节    酶促作用的产生 78
第二节    酶促作用的特性分析 81
第三节    酶促过程的强度 87
第四节    酶促过程的广义性 87
一、核糖体的产生 88
二、核小体的产生 88
三、DNA、RNA、蛋白质等分子的产生 89
四、基因的显隐性与性别转化 107
五、中心法则的产生 111
六、遗传信息的有序表达与细胞分裂 114
七、细胞内外的物质的运输与结合 126
 
第四章    生命演化动力学 129
第一节    DNA分子的变化与物种的转型 129
一、DNA分子的变化与真核细胞、病毒的产生、
     原始生态系统的形成 134
二、DNA分子数量的变化 158
第二节    基因家族化与基因表达的调控 167
 
第五章    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174
第一节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 174
一、有关学说 175
第二节    多细胞生物的演化 187
一、功能器官化、器官系统化 204
二、器官融合与高等生物的产生 206
三、器官、生物体的形态的形成与表观遗传 209
四、生物形态的产生 227
四、叶序和花序与斐波那契数列和黄金分割 235
第三节    排泄系统的产生 256
第四节    多细胞生物的发育过程 256
第五节    生物的生态进化 278
第六节    生物体体型的对称性 297
第七节    物种的形成 307
第八节    性状遗传 315
 
第六章    自抑、接触抑制与有性生殖的产生 318
第一节    无丝分裂、有丝分裂与减数分裂 319
第二节    有性生殖与出芽生殖都源于简单的多细胞阶段 327
第三节    生物基因的演化方向 343
第四节    免疫现象 344
 
第七章    器官周期、激素的出现与体态的增大 345
第一节    自抑与生命周期 346
第二节    器官周期与体态的增大 352
第三节    激素的出现与体态的增大 367
第四节    发育过程与身体增大 371
第五节    青春期 375
第六节    生物的睡眠现象 381
第七节    生物的再生现象 387
第八节    植物如何获得水分 394
一、热力学定律与隧道效应的本质 395
二、隧道效应与植物吸水 399
 
第八章    生命现象 402
第一节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402
一、寒武纪上命大爆发 402
二、生物大灭绝现象 414
第二节    生命现象 429
一、埃迪卡拉动物群 437
二、云南澄江生物群 447
 
第九章    各级生态系统与细胞、器官、生物的寿命 510
第一节    生物发育与衰老 517
第二节    干细胞与寿命 529
一、干细胞 529
二、干细胞的分类 530
三、干细胞的产生 532
四、干细胞的作用 533
五、干细胞疗法 541
第三节    生物衰老与寿命总论 546
一、氧化性损伤学说 546
二、端粒与衰老 547
三、rDNA与衰老 547
四、沉默信息调节蛋白复合物 548
五、SGSI基因、WEN基因与衰老 548
六、发育程序与衰老 549
七、线粒体DNA与衰老 556
八、自由基的氧化作用与寿命 562
九、沉默信息调节蛋白复合物与衰老 568
十、SGSI基因、WEN基因与衰老 568
十一、发育程序与衰老 569
十二、等位基因抑制与衰老 578
十三、接触抑制与细胞的分化、衰老 586
十四、性别与寿命 595
十五、激素与衰老、寿命 601
十六、环境、代谢与寿命 609
十七、物种与寿命 615
十八、饮食与衰老 619
十九、劳作与衰老 623
二十、整体周期与衰老 628
二十一、隐器官周期与衰老 632
二十二、衰老与形态 633
二十三、地理位置与衰老 634
二十四、情绪与衰老、寿命 635
二十五、分化与衰老 639
二十六、代谢过程与衰老 646
二十七、环境与寿命 649
二十八、不同的界生物的寿命 653
二十九、显性基因抑制与寿命 655
三十、病变与衰老 657
三十一、端粒与衰老 657
三十二、器官与衰老 660
三十三、减缓衰老的方法:改变基因生态。 660
三十四、衰老与植物的雄性不育现象。 667
三十五、重力与衰老 677
三十六、rDNA与衰老 677
三十七、眠态与寿命 677
三十八、环境温度与衰老 678
三十九、异常发育现象 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