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文学类 >

山呼湖啸

\


                                         序
                                         张树昌  范远福
 
 
       时值中国共产党成立98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贺龙诞辰123周年之际,由湖北省利川市史志办公室谭再刚同志编著的长篇纪实文学《山呼湖啸——湘鄂西革命纪实》一书,由中国国际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这是本市史志工作者长期调查研究、辛勤笔耕的结果,既是对周逸群、贺龙、段德昌、万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先烈的深情缅怀和纪念,也是本市关于中国近代史、湘鄂西苏区历史征编研究的又一重大成果。
       作者在从事地方史志工作中,接触和掌握了大量翔实、珍贵的有关湘鄂西苏区的历史资料。在此基础上,怀着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深厚感情和一个史志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感,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进一步深入调查研究,不断撷英荟萃,运用翔实的史实,独到的见解,简洁的文笔,编著了这部纪实文学。该作品生动真实全景式再现了以周逸群、贺龙、段德昌、万涛等为代表的共产党组织领导湘鄂西苏区军民前仆后继开创苏区的悲壮历史,以及极左分子的“肃反”内幕、国军“围剿”与苏区丧失之过程,原汁素描了周逸群、段德昌、贺锦斋、贺英、贺满姑、柳直荀、邓中夏、贺炳炎、卢冬生、周小康、刘绍南、熊传藻、王一鸣等一大批共产党人的英雄形象。
       湘鄂西苏区即湘鄂西革命根据地,是由以洪湖地区为中心的几块苏区组成,包括今天的洪湖、石首、监利、仙桃、江陵、荆州、沙市、公安、华容、南县、安乡、潜江、天门、京山、汉川、汉阳、应城、云梦、孝感等县全部、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在内的洪湖苏区;鹤峰、桑植、石门、慈利、五峰、长阳、恩施、利川、宣恩、建始、巴东、大庸、龙山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地区在内的湘鄂边苏区;巴东、兴山、秭归县部分地区的巴归兴苏区;房县、均县、竹山、谷城、保康等县大部分或一部分在内的鄂西北苏区;荆门、当阳、远安、宜昌、南漳等县部分地区在内的荆当远苏区;松滋、枝江、宜都等县部分地区在内的松枝宜苏区;华容、南县、安乡、常德、汉寿、岳阳、湘阴、益阳、沅江等县部分地区在内的洞庭湖特区;襄阳、枣阳、宜城、钟祥等县部分地区在内的鄂北苏区。
       苏区的开辟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早在大革命时期,石首的李良耀,监利的彭国材,沔阳的娄敏修、熊传藻,江陵的陈香波、彭之玉,华容的刘革非、何坤、蔡协民,南县的段德昌,安乡的周小康,当阳的李超然,澧县的邹资生,京山的刘素贞、张国兰(张文秋),天门的袁传鉴,巴东的黄大桢、张华甫,宜昌的易吉光以及中共两湖地方组织、国民党两湖省党部派来的吴玉章、曹壮父、杜修经等一大批优秀儿女深入湘鄂西,支援北伐,铲除封建,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在外革命的段玉林、贺锦斋、戴补天等重返荆江,张计储、李兆龙等分别受两湖省委派遣进入湘北、鄂西组织秋收暴动,年底,贺龙、周逸群、卢冬生等参与领导荆江年关暴动。随后,贺龙、周逸群一行西进桑植,建立红四军,转战湘鄂边,创建湘鄂边苏区。周逸群自湘西重返荆江,与万涛、段德昌、邹资生等重组鄂西特委,组建红六军,创建洪湖苏区。同时,许光达、孙德清、柳直荀、邝继勋等先后进入苏区。其间,特委机关迁至石首袁家铺、调弦口,建立联县苏维埃政府,石首为湘鄂西苏区前、中期首府驻地。
       1930年夏,红四、六军在公安会师,组成红二军团,形成湘鄂西苏区。邓中夏等前来参与红军指挥,在荆江大地形成一股巨大的洪流。红军南征,兵败杨林市,改编为红三军,进入鄂西北。在洪湖,开始了三次反“围剿”。夏曦进入苏区,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临时)省委建立。从1932年5月开始,夏曦先后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肃反”运动,万涛、周小康、刘革非、尉士均、潘家辰、彭国材、孙德清、彭之玉、柳直荀、邓中夏、段德昌、王炳南、宋盘铭、叶光吉等一大批英魂苌弘碧血,演绎出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一幕,致使第四次反“围剿”失败,洪湖苏区和其他苏区相继失陷。夏曦、贺龙、关向应率红三军移转湘鄂边,1934年开辟黔东特区,10月在印江木黄与红六军团胜利会师,组成红二、六军团,创建湘鄂川黔苏区。至此,坚持数年之久的湘鄂西苏区完全丧失,红三军踏上新的征途。
       红土地上,不仅周逸群、段德昌、贺锦斋、贺英、贺满姑、谷德桃、陈宗瑜、刘绍南、熊传藻、张孝桂等无数英烈长眠,而且哺育了元帅贺龙,上将贺炳炎,中将廖汉生、王尚荣、成均、顿星云、黄新廷、杨秀山,少将李文清、傅传作、廖述云、周长庚、夏耀堂、胥治中、周九银、薛少卿、谭友林、杨嘉瑞、樊哲祥、方之中、张树芝、何济林、张秀龙、刘林、罗坤山、朱声达、朱绍清、贺彪、陈华堂、史可全、黄忠学、范中祥、邓家泰、李建良、董家龙、龚兴业、张贤良、魏运国、苏宏道、李人林、王全国以及宋一平、孟昭亮、何长工等著名的党政领导人;不仅烙下彭德怀、许光达、谢觉哉、关向应、李寿轩、钱英、黄杰、帅孟奇、蹇先任等一批革命家深深的足迹,而且留有毛泽东、董必武、刘伯承、陈毅、陈士榘、程子华、饶正锡等屐痕。
      湘鄂西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十多个苏区中,形成较早、规模较大、坚持时间较长的一个,是全国三大苏区之一。虽然各个根据地之间并未能联成一片,但都在中共湘鄂西特委和后来成立的中共湘鄂西中央分局、省委的统一领导下,互相配合进行斗争,构成了湘鄂西苏区的整体。它在全盛时期,遍及53个县市,拥有近3万红军和近20万地方武装,控制了新滩至沙市间沿长江近570公里的地带。根据地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建设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的一块重要战略区。广大军民先后坚持了长达7年艰苦卓绝的斗争,星星之火逐步形成了燎原烈焰,与鄂豫皖、湘鄂赣苏区守望相助,唇齿相依,起到了策应配合的作用。由于受王明“左”倾冒险主义严重危害,外遭敌军重兵围剿,苏区最后丧失了。苏区的革命斗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中国革命斗争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苏区军民的英雄业绩将永远铭记在人民的心中。利川是湘鄂西和湘鄂川黔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贺龙率领红军在利川十进十出,在老屋基张爷庙成立了中共湘鄂西前敌委员会,在文斗十字路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湘鄂西中央分局会议,进行了智取汪家营、攻打利川城、伏击寒坡岭等7次较大的战斗,在小河鸡公岭破除了蒋介石的劝降阴谋,组建了中共鄂边工委、双庙子党支部、鄂川边红军独立团、鄂川边游击总队和5支地方游击队,传播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发展了游击战争,播下了革命火种,取得了辉煌的战果;利川各族人民为支持贺龙红军闹革命提供了有力的战勤保障,配合和支持苏区的革命斗争达8年之久,参加红军人数达到1000多人,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和牺牲。
       作品对湘鄂西苏区创建过程中的重要战争、会议、事件和主要人物,都以文学形式和纪实手法进行了细致的描写。人物刻画栩栩如生,英雄事迹感人肺腑。作品既描绘了周逸群、贺龙、段德昌、万涛等红军高级将领的光辉形象,刻画了他们非凡的胆识和卓越的指挥艺术,同时也展现了一大批基层干部群众和普通红军战士的鲜活形象。其中,许多鲜为人知的事迹,是此前所出版贺龙元帅和湘鄂西革命的史记题材中没有的。全书洋溢着革命的英雄主义、乐观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气息。作品对人物性格刻画逼真,对战斗场景描绘精彩,对故事情节设置巧妙,对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评价公正,对全书结构和基调把握准确。
       该书史料翔实,内容丰富,情节惊险,文笔流畅,既是历史的真实再现,又不失传奇色彩,是一部融史料性、思想性、知识性和可读性为一炉,翔尽真实全面再现湘鄂西苏区悲壮历史的气势恢宏的长篇巨著。读来引人入胜,令人感慨万分,荡气回肠,夜不能寐。该书的编著,对于研究周逸群、贺龙、段德昌、万涛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中国近代史方面,特别是湘鄂西苏区历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于继承和发扬我党我军的光荣传统,弘扬革命老区精神,教育和激励下一代,提供了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
 
                           
 
 
 
                                          目    录




楔  子
 
第一章        劈波斩浪    大江东流去
第二章        兄弟情深    相逢反嘴镇
第三章        秋收起义    洪湖枪声激
第四章        年关暴动    荆江热浪涌
第五章        披荆斩棘    胡子返湘西
第六章        一呼百应    桑植举义旗
第七章        起义受挫    血染泥沙镇
第八章        绝处逢生    危难见真情
第九章        游击施鹤    建立苏维埃
第十章        连战皆捷    拓展根据地
第十一章      扩大苏区    纵横湘鄂边
第十二章      血雨腥风    洪湖掀血浪
第十三章      探寻真理    上下苦求索
第十四章      “火龙”显圣  洪湖一片红
第十五章      粉碎“清剿”  巩固根据地
第十六章      几经周折    两军大会师
第十七章      一意孤行    路线现端倪
第十八章      渡江南征    败走杨林市
第十九章      收编川军    转战湘鄂边
第二十章      粉碎“围剿”  “火龙”重显圣
第二十一章    夏曦掌权    罢官邓中夏
第二十二章    历经艰难    创建小苏区
第二十三章    向北发展    转战鄂西北
第二十四章    逸群牺牲    热血洒洞庭
第二十五章    九师北上    迎接红三军
第二十六章    夏曦诿过    信谗害忠良
第二十七章    出击襄北    “二龙”闹洪湖
第二十八章    寻找缺口    撒开肃反网
第二十九章    大肆肃反    群杰化冤魂
第三十章      分兵阻击    丧失根据地
第三十一章    转移襄北    败走大洪山
第三十二章    突围西进    转移湘鄂边
第三十三章    姐弟相见    含泪诉衷肠
第三十四章    转战桑鹤    恢复根据地
第三十五章    解散组织    继续大肃反
第三十六章    斗争失利    苏区再丧失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