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文学类 >

月亮鼓

\



                                                  目 录

序言:用狂沙吹尽的力道显现 / 王克金… ………………… 1
序言:老树新花又一枝 / 杨文亭… ………………………… 7
有些飞翔是隐秘的…………………………………………… 1
青 锋… ……………………………………………………… 2
谷雨这天……………………………………………………… 3
城市低洼地…………………………………………………… 5
麦收随赋……………………………………………………… 6
槐花儿吐玉…………………………………………………… 8
风雨槐花儿…………………………………………………… 9
谁向槐树低语………………………………………………… 10
秋夜闻蟋蟀之声……………………………………………… 11
秋雨洗过……………………………………………………… 12
一场风暴……………………………………………………… 13
淑女般的水鸟儿……………………………………………… 14
菊花挤破梵高的向日葵……………………………………… 16
雪的种子洒落记忆…………………………………………… 17
在门口………………………………………………………… 19
我们是两棵移动的树………………………………………… 20
春的行踪……………………………………………………… 21
我想,丢一颗蜉蝣的种子… ………………………………… 22
往哪边走,都是春… ………………………………………… 24
被移植的树…………………………………………………… 26
雨,淋湿了夏… ……………………………………………… 27
闰五月的夏…………………………………………………… 28
你推开门的一刹那…………………………………………… 30
钟表的指向…………………………………………………… 31
我用感觉的腮呼吸…………………………………………… 33
风有着迷人的旋律…………………………………………… 35
菊花,销魂伊人… …………………………………………… 37
黄昏随赋……………………………………………………… 38
大海散章……………………………………………………… 40
打开半静息的心灵…………………………………………… 44
阳光静静地捎来神谕………………………………………… 46
我在春风里等待……………………………………………… 47
谁扯动云游的衣角…………………………………………… 49
为两棵玉树而作……………………………………………… 51
热 爱… ……………………………………………………… 53
鸟 鸣… ……………………………………………………… 55
蝉 声… ……………………………………………………… 56
有标记和没有标记的日子…………………………………… 57
神性的桥不独铺在七夕……………………………………… 58
反弹琵琶……………………………………………………… 59
中秋月下的向日葵…………………………………………… 60
季节的指向…………………………………………………… 61
梳 理… ……………………………………………………… 62
元旦小札……………………………………………………… 63
雪与礼花(二首)……………………………………………… 64
疯长的礼花……………………………………………… 64
雪的祈愿………………………………………………… 65
五月,花汛一波波席卷而来… ……………………………… 67
走近麦子(二首)……………………………………………… 69
麦场……………………………………………………… 69
折腰……………………………………………………… 70
秋 词(二首)… ……………………………………………… 71
唯爱光洁如玉…………………………………………… 71
我呵护秋,也培植冬… ………………………………… 72
一帘幽梦慢慢卷起…………………………………………… 73
羊脂玉瓷器…………………………………………………… 75
看望姐姐……………………………………………………… 76
必须弄懂风…………………………………………………… 77
四月风雨写意………………………………………………… 79
桨……………………………………………………………… 81
闰四月诗草…………………………………………………… 82
卑 微… ……………………………………………………… 84
并蒂莲………………………………………………………… 85
赏 月(三首)… ……………………………………………… 87
月光淹没了孤独………………………………………… 87
鸿雁飞过白夜…………………………………………… 88
落叶飘出一念的重量…………………………………… 89
剥玉米的母亲………………………………………………… 90
一只空明的杯子……………………………………………… 92
我这样想,秘密地想… ……………………………………… 93
白发生长为另一种春色……………………………………… 94
击 节… ……………………………………………………… 95
风动,桂花香来(三首)… …………………………………… 96
千万只幻化的灯盏……………………………………… 86
旅者,归者… …………………………………………… 87
风动,桂花香来… ……………………………………… 88
天那么蓝……………………………………………………… 99
我的体内有一座塔……………………………………………100
看那三两颗星…………………………………………………102
我其实是喜欢另一种行走………………………………… 103
月亮鼓……………………………………………………… 105
五月歌声…………………………………………………… 106
萃 取… …………………………………………………… 107
送别(四首)………………………………………………… 108
白发…………………………………………………… 108
皱纹…………………………………………………… 108
眼睛…………………………………………………… 109
转身…………………………………………………… 110
此时,上善若雪… ………………………………………… 111
只为拿起听筒……………………………………………… 113
内 河… …………………………………………………… 114
听秋味儿…………………………………………………… 116
背向市井而行……………………………………………… 117
老友往来诗札(二首)……………………………………… 118
是你,杨君… ………………………………………… 118
风雪山神庙…………………………………………… 119
背向光的绚烂……………………………………………… 120
灰黑的雨云在飞…………………………………………… 121
为了挺直的腰杆儿………………………………………… 122
玫瑰之舞…………………………………………………… 123
我的诗情地理(十首)……………………………………… 125
观圆明园大水法遗址……………………………………125
巴勒斯坦的版图…………………………………………126
游镜泊湖…………………………………………………127
呼伦贝尔草原……………………………………………128
草原私语…………………………………………………129
访马六甲…………………………………………………130
青铜峡水电站……………………………………………131
宁夏沙湖印象……………………………………………132
草原天路…………………………………………………133
像那千年生长的橘………………………………………134
疫时插花诗记(古风)…………………………………………135
  插花有感(三首)…………………………………………135
  花自斗红粉…………………………………………135
  花开大小雅…………………………………………136
  不为花名费取舍……………………………………137
  题勿忘我干花……………………………………………138
  题非洲菊…………………………………………………139
  再题非洲菊………………………………………………140
  题黄色康乃馨……………………………………………141
  题智利百合………………………………………………142
  题白玫瑰…………………………………………………143
  题紫睡莲…………………………………………………144
再题紫睡莲………………………………………………145
  题剑兰花…………………………………………………146
  题香水白百合……………………………………………147
  题菊花……………………………………………………148
  再题菊花…………………………………………………149
  题大朵百合花……………………………………………150
  题枯玫瑰…………………………………………………151
后记:打磨诗意的光华… ……………………………………152
 
序言:用狂沙吹尽的力道显现
——恩慈诗集《月亮鼓》印象
王克金
 
        长期写作的诗人都在历练自己,即使一开始缺少这方面的意识,但只要一坚持下来,后来的写作也会和自身历练产生很大的关联。作者自身即是一个写作的本源。有人认为写作必须要有这个功夫:“内视”。内视的作用就是作者在对自我的“深度注视”下,让内在的一些隐秘的东西浮现到“水落石出”。目前诗江湖上有的人喧腾,有的人隐身,都在通过各种可能寻求自我。我觉得诗人适度保持和诗江湖的距离是有益的,写诗接近于自我修行,写作者需要去除身上的很多东西,也萌发一些生机,但我不排斥诗人之间必要的交流。

        我和诗人恩慈相识多年,我们把彼此当作挚友。我这么说并没有夸大,因为他和我都自有一份真情。但最近几年,我们彼此交流起来并不多,因为疫情原因,交流得确实不够,可他写作并未松懈。他对自我有苛求,我理解他,他写诗总是默默为之,不事张扬,身居一隅,自我蓄力。这次编进集子的这些诗,就是他在“漫长的默默中”完成的。我们以前见面,闲谈品茗,偶也论说一些各自的诗观,只是这种论说的情况少了点儿。他本性内敛,总体情况是他写得多,说得少,不到一定时候他不拿出作品,写出来的诗篇,平时不轻易示人。这让我感到,好像多年来,他在等待自己的诗艺繁冗落尽的一刻。

        为了这一刻,他踏实写作,他确是一位把诗当做诗来写的诗人,从他写作的严谨态度就能看到这一点。严重一点说,他写诗不是用来休闲,不是用诗来博取名声,不是用诗来评职。他写诗除了年轻时已有的对诗的热爱,现在成了生命的必需、内心的要求。对于他来说,生命有一天,他就要写一天,在心灵上他与诗为伴。他的生命宁可在写诗中虚度。

        我认为他这种虚度,本质上是在萃取。“在炎热中萃取火山之火∕炼一块莫名的铁∕∕而在另一侧,我汇聚阴凉之所∕用月光、垂柳和清寂∕∕阳光从彩虹上逍遥而来∕穿过无色的灵魂”(《萃取》)。在这几节诗中,他不论点位,生命萃取在几种状态,这等同冶炼灵魂的工作。这么做,在生命里产生下面的结果是必然的:“四季的花相约着开了 / 我摘取石榴,又望向祈祷的麦田 // 蟋蟀在客厅里弹奏∕墨梅在绸缎般的梦里绽开∕∕远方的云停下了∕我却为它装上了翅膀”(《 萃取》)。

        恩慈在剥离内心的负累,轻装生命,为尘俗的身体卸去沉重。恩慈这么做,是把写作视为一种修炼。他还原自我,稳定本真。恩慈写诗,就是在去掉对自我的遮蔽和修饰,刻写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诗质和诗骨,回归天性和天真。他知道身体的现实性,他在内与外两个空间进入体察。他冷静观察这个和人类境遇一样复杂的个体自我。他拿出理解自我和理解身心所在世界的全部努力,并用诗写囊括这些努力。他把人到中年的感知积累与变动萌生的生命意识更多浸润到诗里,在他年轮碾压的印痕上,他的笔触多了一些人生内省和灵魂指向。他坦陈自我的过程就是回归精神生活。

        他用诗在表述他的自我祛魅和精神求索,比如《风动,桂花香来》一诗,他感性体悟半生追求,把心路历程予以客观外化,对自身的作为予以意象化浓缩显示:“一路奔忙 / 瘦了身形,肥了衣衫 / 我在江湖丛林穿过 / 叩击闹市的山门 // 低语、腹语,寺语、自语 / 伴着泥土的味道墨水的味道 / 弹铗而歌 // 你挥鞭,一片虚幻的迟桂花开 / 同一种命名下 / 灵魂受着同样的洗礼 /风动,桂花香来”。他凛冽地削删自身,找到“你”并与“你”对话,从自己扩展到他人,从他人召唤自己,他把狭小的视野与“其他人”的区域连在一起,以获得祛魅的身心大范围移动。

        天性和纯粹包含在诗人的生命和精神里,实际上在尘俗,生命总有另外的情况,这也属于诗人作为人的真实的一面。踏实的诗人,对自己严苛的诗人,总能低下头来,坐在一把椅子上,深切地回味自己。恩慈这样和自我交流,也许是消解情感和精神块垒的一种比较温和的方式。这不为别的,而是对自我的唤醒和擦亮。他说:“鞋是斧时,路是磨刀石 / 路,被脚底磨平 /路是刀时,鞋是磨刀石 / 鞋底被磨掉一层 // 有树木就会遮挡视线 / 小心翼翼,不再大步流星 / 有乌云就会爆出闪电 / 阳光下也有朦胧 // 林叶阔大,玫瑰熙攘 / 爱变得沉重抑或轻盈 / 无法用茧花或伤口验证什么 / 尘沙与时尚擦去了行踪 // 一把剑锈迹斑驳 / 锈断了,何如干脆地磨 / 磨去锈的一层 / 露出剑的青锋”(《青锋》)。诗人自语在过往中,尤其是在“尘沙与时尚”中,他检视自身,他对“锈迹斑驳的一把剑”表示忧虑,他期望这把剑,仍能露出剑的“青锋”。他的意思很明显,作为个体主体性的生命,容不得锈蚀。

        诗人的诗骨应该依傍的是什么?人格,意志还是屹立的精神?除了先天生物学上的差异,诗人的个性人格更具有社会学意义上的独立性,他的意志具有明确的意识指导,他的精神会与自身的骨力相得益彰。人格,意志和精神最终会三者合一,形成人的坚实的本体。恩慈在这一点上有体会,他写道:“停下来,我才知道 / 体内有一座塔 / 搭建的是骨头、文字或者块垒// 现在,它四十九层 / 算上帽檐儿应该是五十层 / 风吹过,我听得见 / 吱吱哑哑的龙骨晃动的声音 // 阳光与风雨成就了它 /脚,筋骨与气血 / 让塔在奔跑时保持了稳定 // 塔越高,越需要挺直身躯 / 而那些虚度的光阴与蛛网交织 / 形成了塔的某种拉力 / 停下来,我听到鸟儿的秋语 // 无须登高,去路已多 / 深涧里的时光大把地扩散 /蛇年的蛇蜿蜒行走 /消失于未知的丛林”(《我的体内有一座塔》)。这种因意念感受转化而来的表现性笔触,能使人感到生命本体的诗质的撞击,甚至在读者的心中,也会产生某种拉力。

        诗来自一些重要时刻,诗是正常中的非常。恩慈在正常和寻常中,在生命的渊薮中,把“非常”托举、呈现出来。他保持内视的自觉,敢于放血,敢于担当,最终敢于“担当自我”,构建一座自身的“人之塔”。“非常”也在帮扶他日常的生命。“在喧嚣的氛围里 / 灵魂需要静下来,需要 / 像冬树任由北风扫掉枯枝败叶 / 对于巴望结实的果树 / 必须剪去多余的枝 / 思想的枝干必须如此”(《灵魂需要静下来》)。对此,他认识清醒。为了生命重现本真,他这些努力,成为了诗的文本。

        瓦雷里有个观点:诗人创作时,开始是下意识的、带偶然性的,之后却要在清醒的意识下进行艰苦的劳动。他还说:“这种有意识的创作是高贵的。”

        甘苦寸心知。恩慈披沥赤忱,进入自觉意识阶段,他写诗远离那些散文的质素:叙事、描述、夸饰、言说等等。他的诗语不排除日常性自然语调的成分,但也不显出语言提纯的刻意性,他的诗不是日常性口语的诗。他的诗大多是从经历和经验中来,但不是在还原琐碎的日常场景和事件,他在生命和生活经验中,寻求自身的内在,着重浸润情感的心灵性。如(《元旦小札》):“季节未开出雪花儿 / 元旦,没有边检的口岸矗立 / 在敞开的大厅里小憩 / 惊愕错位的时空 / 鹿从阳光铺就的金毯上驰过 / 身上的梅花儿落了下来”。最后两句,完全是内心的显影,口岸现实的时空和诗人心里的时空同时到位,语境突破了一次简单经历的现实维度。

        诗人恩慈把自我和与之发生联系的事物情状含纳于心,写作立足直觉,延展生发的边界,他的语词直陈其象,篇章所成,大多精粹、艺术,有的趋向纯诗之态。这首短诗《蝉声》非常漂亮:“一片片明亮、轻盈的飞羽 / 高翔于时间之上 / 它从遥远处飞来,划过耳际 / 或者它就是时间的显现 / 盛大的飞翔过后 / 天空滑落成片的羽”。全诗都是直觉的呈现,词语干净利落。

        他的《草原私语》,着字不多,写出神往:“去远方,广袤的呼伦贝尔草原 / 打开所有半闭的心扉 / 用灵魂直接呼吸 / 要与绿草、蓝天、白云私语 / 与牛儿羊儿马儿私语 / 沉静中,风从远方吹来”。至此,我们可以看到,恩慈身心俱修,沉静中,所用词语也是狂沙吹尽。

        作诗不费力气,是绝对做不出真诗的!诗作为对事物的感受和幻想,直陈生命和精神生活的神秘处,恩慈注重诗歌语言,他坚持诗歌是“语言中的语言”的诗观,他在日常语言中提炼自己所中意的纯粹的感觉语言,抓住转瞬即逝的语境,深入“我”、传达出“我”的内在,与物象同构,进而表现。
 
2023年3月21日
 
序言:老树新花又一枝
杨文亭

        “天已秋,人至中年 / 已经多少风雨 / 再不是秋风秋雨愁煞人”,这是永才《并蒂莲》诗中的句子。秋,天高云淡,天高可以望远,人生阅历化为诗时,诗便有了理性思考,厚重沉淀;云淡不再浮云遮眼,明白自己真心所系,诗便有了独抒性灵,我写我心。于是,永才守初心,秉静气,离尘嚣,在已经退潮的诗歌后花园,滋兰九畹,树蕙百亩。穷十余载之功,在出版《我们挽着时间走》之后,而今《月亮鼓》即将付梓,读他的新作,依稀看到老树新花开满枝、天心月圆风摇影的胜景。   

        较之前一部诗集,其视野愈广阔,其精神行走愈深远,加之多年打磨、深耕细植,当年的青涩枯滞已化为圆润畅达。他在诗意的熔炼上更自觉,在诗质的把握上更严谨,更注重向内的开掘与审美的拓展,更注重在词语、意象及诗的建构上搜寻平中之奇。如此,其诗既有冲淡平和之气,又显清丽明灿之风。

        永才的诗,来源于日常、包含日常并溶解于日常,通过独特感悟,感受和传递着人间有味、诗歌隽美。他取材广阔,而又善从小处开掘。水杯文具,槐花闲草,落霞春雪,田夫农家……无一不入诗。家庭则天伦敦睦,爱情则伉俪情深,赏景则风花雪月,论世则枝叶关情,道眼前景,写平常事,发人间情,顺遂、包容,在诗意中享受着人间烟火。

        永才以情驭景,以主体精神驱策外物,并加以提纯;笔法上则既有平实精致,又不乏荡拓飘逸。如此,其诗则精炼清纯,境界深远,画面鲜明且代入感强。大致来说,描景多写意,疏可走马;绘情则工笔,抓场景瞬间,密不透风。写七月槐花“那样稠密、细碎 / 常有几朵飘然而落”,“槐香连云的院子 / 几朵槐花落入茶中”,“远方 ,千年的山西大槐树下 / 站满了寻亲的人”, 色彩、香气、飘动,背景、意境、历史,远近、虚实、眼前景与千古意,过渡自然。写蟋蟀之声,一翻前人“ 昨夜寒蛩不住鸣”的抑郁顿挫,在蟋蟀宏大的背景音乐下,展现出“蟋蟀列阵秋叶,青纱帐顿化禅林,夜气浓郁,梵音清脆,农人活在诗风里”的幽远意境。

        他的诗意象新奇跳跃,而又意脉连贯,于闲暇散淡读之,无梗阻、枯涩、胶滞,其景自呈脑幕而又掩卷有得。他写初春,由一株春草一缕春风,思接千里之外唤醒所有生命的春色,意境拓展如春水迢递。写五月花汛,梧桐花、槐花一波波席卷而来,动静交互,走笔于乍走还停的瞬间,动感足,张力强,意象摇曳生辉,令人目不暇接。《四月风雨写意》一诗,“暖风,迎着雪花 / 越过凌汛 / 一寸寸收拾起千里河山”,意象飞驰而又不蔓不枝,如快刀除辫,明快简洁。值得一提的是用典,他不是翻新古人已有词句,重复前人审美体验,而是再创古意环境,让读者亲临现场直觉感受。在他笔下,月华、鸿雁、 关山、菩提、玉宇、白蘋洲、唏嘘成颂、采蘋之歌……营古意而不泥古,化典故而抒新意,翻新中见原创,古意森然,清雅可喜。这种原创力,呼唤古人越阡度陌,衔杯而来,与贤哲灵魂对话。因此,其诗有大象无形、金声玉振之美。

        诗情之美,源于灵魂之渊。奠定其诗歌风格的,是文字背后所隐藏的,高标的精神指向、深厚的学养积淀、蓬勃的精神气象、极致的创作态度等。

        精神指向决定诗的格调。凭借热情的青春年纪已然过去,作为一个经过了漫长劳作,又亲历改革开放风云变幻的写者,生命的阅历、积累、体验、思索化而为诗,更明白诗心所在。“种下棵棵善果和高大的梧桐 / 不为翩然而来的凤凰 / 只为一番风景和乘凉 ”(《四月风雨写意》)。他致知识分子的良知,内省、拷问自己的灵魂。诗中常出现月、雪、秋等明丽意象,寄托自己理想情操。他放笔抒发家国情怀和忧患意识,始终不忘农家子弟本色,庄稼收成,地震天灾,城乡过往,熟悉的市井烟火气中有淡淡的乡愁。“我惦念未知的花与草 / 与五月共生的生灵 / 母亲与孩子”(《热爱》),这是赤子心声。他的脚步在圆明园同历史一起转身,他的目光从永定河畔投向异乡、远方,甚至战火纷飞的加沙。正如鲁迅先生所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与我有关”。虽不能至、心向往之。因此他的诗足具哲人之思,多有对精神世界的追寻和指向,委婉清丽中有浩大正气和人的尊严的厚重。

        品识才情决定诗的艺术。对生活的热爱,对生活诗意的把握,使他随处发现生活之美。他清操自持,内省自求,品位清雅,品格温润,诗歌没有俗气浊气和叫嚣之气,剔透的心灵资质呈现出一派霁月天光;他学养深厚,上溯《诗经》源头,下接当代思潮,深植学思,广阔胸襟,因而文字洗练,平实之中藏雅气,这种平实,是绚烂后的冲淡老到,是落尽繁华见奇崛的回归。他知道恶是枯干,比起容颜渐逝、身体机能下降,热情的退化、思想的滞后、成长的停止才是最可怕的衰老。于是,他将“白发生长为另一种春色”,恭秉至诚,率真蹈性,心神笃定,再次出发,诗展现出来充盈的创作元气和淋漓旺盛的中年生命状态。

        回归内心决定写作长度。永才深知,没有灵魂哪来艺术,灵魂都不得安放,艺术又能放在哪里?于是,提醒自己灵魂需要静下来,安静自己,清醒自我,他享受着文字魔力带来的安宁和快乐,并把自己渡向远方。这种自我注视的态度,使其不自觉地将专业标准和精神标准设定到一个高处。他以工匠精神专注专业本位,以时间衡量诗歌真正的价值所在,安寂快乐而又不乏辛苦地工作。他冷静坚卓,写作跨度十余年,在缓慢的、收敛的、紧缩和汇聚的状态下,以坚硬的本质和锤炼精神,愈加严苛地对待笔下的文字,滤掉一切泡沫,压紧每一方寸,不以外界诱惑乱心,直至敲打到细节和局部,把语言冶炼成一种钢蓝色,把气象升华得云蒸霞蔚。在“一山放过一山拦”的跨越中,不断生成越来越平淡但又越来越高耸的指标,在不知不觉中接近了最初的理想。

        凡此种种,催生永才在捧出满把璀璨的诗歌文本的同时,也捧出了物欲时代精神世界的生存文本。当他以诗进行着个体的静修与萃取,也就在某种意义上进行着生活的提质与生命的重塑,提醒我们另一种异常丰富的内心世界和追求,虽然无关功利,但也许不经意间的碰撞交集,灵魂发现了灵魂,灵魂深入了灵魂,灵魂丰富了灵魂。

        以灵魂的自觉直指内心良知,以浓缩的语言表达幽微的思考,为人们踉跄的行走提供火炬与感召,这是诗的价值所在。这就回到了哈姆雷特的话题。失声,每一片雪花,都可能是引起雪崩的最后一片。发声,每一束光,都将穿越混沌,抵达精致。

        思想深邃、风格迷人的诗作,只能是沉默静守的独对,是一次心灵的相遇。与审美涣散的碎片化阅读相迥异,一定有人避开嘈杂,退至闭塞的角落,关闭魔器,享受诗香。包括你我。
 
2023年7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