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文学类 >

爷孙对话

\



                          梗概

  随笔尝试用网络与平面媒体结合的全新方式
  向读者呈现以下内容:
《点滴》八旬中国老人的视角看北美
《过程》优秀孙女的成长过程
《乐趣》专题收藏的乐趣
《碎片》生活中的闪光碎片

Essayspresentthefollowingcontentsbyanewwayofcombininginternetandprintmedia
01Lifenotes eNorthAmericaintheeyeofaChineseoctogenarian
02Growup eupbringingofgranddaughter
03 efun ejoyofcollections
04 edebris esparklingmomentsinlife

 
魏老哥的现代家书与爷孙对话
(序一)

        魏老哥近年旅居加拿大陪孫女海默唸書上學,最近伴讀有心得,出了一本新書《爺孫對話》。

        從書名上看,好像是類《論語》的語錄體,遵循傳統華人的家風,紀錄爺爺畢生奮鬥總結下來的傳家經驗,以及純正浪漫讓人忍俊不禁的童言童語……閱後才知這是一本形式現代、內容不拘的「對話」文集,對話的形式包括家族長輩珍貴老照片、電影海報、聊天軟體的截圖、日常生活影像等,內容多從生活中的隨機事件出發,任意發想,輔以古今中外的藝術作品與詩詞歌賦之典故,閱讀起來毫無負擔,是一本隨手就能翻閱並會心一笑的有趣讀物。

        上世紀 80 年代後在「全球化」的影響下,華人移民群體逐漸壯大,嚮往「擇木而棲」或「移地生活」的華人紛紛各顯神通,攜家帶口往赴異國他鄉,打拼生活。當今社會上,不論達官顯貴還是一般販夫走卒,身邊都會有幾位「外國親戚」吧?

        這也是勞動力轉移、技術引進、經濟平衡、文化融合的常態。「那些移民國外的親友,每天都在做什麼」?他們在國外過得可好?平時吃什麼大餐?喝什麼咖啡?太平無事的日子裡,大家各自安好,總不會想起,若遇到 covid-19 這類全球性公共事件時,心中也不免閃過這些關切。

        這本書算是半部魏老哥的回憶錄,但與其他作者為自己圈點偉業不同,魏老哥並不把紀錄的焦點放在自己身上,而是心繫兒孫,以細膩的筆觸和圖像,拼貼出陪伴孫女海默的點滴回憶,乍看之下彷彿有「加拿大曹雪芹」印象。江南曹雪芹留戀與姊姊妹妹們的交往日常,魏老哥關注和孫女海默的祖孫情誼,雖為「對話」,實則是阿公以「陪伴」的形式,對孫輩的「長情的告白」。

        普通人紀錄生活「小確幸」大多會拿出手機,滑到相機功能,點擊一次,就能留下一幀影像了,這是現代人挽留美好瞬間最快捷、最便利的方式。但以我自身為例,日常所拍的大部分照片,當下覺得興趣盎然,事後鮮少再次翻閱。時光匆匆,人生海海,人總是被時間推著走,平凡小事往往也能夠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很多時候來不及感懷與留戀,注意力又被其他瑣事帶跑了。

        魏老哥老當益壯,他用傳統文人的書寫方式,兼顧現代人的文化媒介,將與孫女海默之間的美好記錄下來,他自謙文字「雜亂無章」,背後是對孫輩的成全理解與深深愛意吧!傳統華人好像是世界上最關愛下一代的民族,他們視下一代如「命根」,年輕時在職場打拼廝殺,退休後在家照顧兒孫,辛苦一輩子,轟轟烈烈,用心良苦。把《詩經》中〈邶風.式微〉套用在傳統華人阿公阿嬤身上,不會太違和,從魏老哥的文字中,不難讀到這樣的隔代情誼與文化傳承。

        文中魏老哥回憶小時候每年農曆六月十九日觀音菩薩生日時,奶奶都會帶著他堅持徒步去揚州的觀音山進香,路途遙遠,一路互相攙扶,當時他們身後的腳印鐫刻著祖輩對他的關愛與情誼,如今隔代相傳,化為書中的一字一語,情誼之真切,傳承之雋永,令人感動。

        恭喜魏老哥這本圖文並茂的「個人民族誌」順利出版,他以現代的方式,將往返中國與加拿大兩地的日常生活為經,禮樂傳家的傳統底蘊作緯,拼貼交織出屬於他與海默祖孫之間的動人世界。
 
                                                                                                                                       邱坤良
二〇二四年一月于台北

        邱坤良,前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教授、作家、舞台剧编导、戏剧学、戏剧史学者,法国巴黎第七大学文学博士。


 
人生兴味(序二)

        我与魏老和海默的相识与相知,兼带着偶然与必然的双重因素。人海茫茫,在很大程度上,我们都被命运推离了各自熟悉的故园和人事,被动地在加国的东部大城多伦多偶遇。然而,回顾我们一起碰撞出的火花,以及在彼此生命经历中留下的重要印记,它更像是一场必然发生的生命盛宴,完全无法以机缘巧合来圆说。

        五年前的冬天,我在多城筹办了一场以中国书画与文玩珍品为主题的拍卖会。魏家祖孙二人以志在必得之的势,竞得了一件太湖雅石以及一方寿山闲章(印文:书印相伴)。兼作拍卖师的我,对当时激烈的竞标实况,至今记忆犹新。我们因为这一大一小的石头而结缘;它们也在祖孙俩日后的生活与学习中反复出现,持续地散发温度与谦光。石头,无论冥顽或是灵通,作为交游媒介,其作用毕竟随机而有限。我们对于风雅(或自以为风雅)事物的喜好、品论与执着,对于东、西方各种视觉艺术、历史与文学的好奇心,才是深化彼此互动、理解与欣赏的必然动能。

        不断追求新知且热爱书画艺术收藏的爷爷,带给海默的影响,显然是深远而积极的。我曾数度主持或参加海默的作品个展与群展,也曾与她共同录制艺文视频。当时,仍是中学生的海默,已经具备出众的思维与语言组织能力,也展现了相当高的艺术品味和创作热情。另一方面,这位观察敏锐、心思细腻的孙女,也透过别出心裁、图文并茂的方式,有效地传递各种正能量,持续慰藉、甚至引导着爷爷的心绪。

        祖孙二人,扎扎实实地在异地北疆合演了一场“人生兴味是清欢”。迄今,经过约莫五年的相处,我和魏老虽也有过酒酣耳热后的豪情壮语,但更多的是质朴而绵密的相互关怀。对于海默,我则亲眼见证了一位优秀艺术家(我坚信这已是“现在进行式”)的快速能量积淀。三者间的各种言行互动,自然也对我产生了相当的激励与启发。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的中心架构,大抵是建立在魏老与海默祖孙俩的生命经验之上。可贵之处,除了体裁的新颖和素材的丰富之外,它借着一连串看似平淡、琐碎、甚至纷杂的日常生活拼图,纪录并分享了一份“举轻若重”的人间温情。

        依据我个人的有限经验,“真诚、善良、美好”终究是人类最隽永而共通的艺术判准。在这个认知基础之上,读者们认不认识作者并无关紧要。不带任何成见地进入作者所要呈现的世界,或当益加凭添想象空间、提高阅读兴味。

        魏老阅历丰富、交游广阔。应邀作序的师友当中,能够从艺术、文学及出版专业作出精准评语与适切导读者,无疑不只一、二。我有幸同列其中,成为“拼图”或“万花筒”中的一份子;仅简要缀言如上,祈应好友盛情于万一。
 
                                                                                                                           高耀星
二〇二三年仲夏于加拿大多伦多
          高耀星,哲学博士(多伦多大学)、策展人、艺术评论人。

 
(序三)

        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是平淡而容易被遗忘的。然而,一旦将其纪录下来写成文字,它就变得生动鲜活、立体且耐人寻味,不再平淡。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特殊的时期,加上特殊家庭,缺乏与父母和家人的陪伴和沟通,独自成长。如今,父母已经离世,没有留下任何东西,对他们了解甚少,回忆也越来越淡,令人遗憾。随着时间的流逝,一切都变得那么模糊与遥远。

        与魏老相识的时间不长,但我们很投缘。与其说他是一位有着文化底蕴的企业高管,不如说他更像一位有才华和激情的艺术家与同行。他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同时在这个年纪仍然保持着学习和探索的热情,他的人生经历非常丰富,从旧中国到新中国,从十年动荡到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阅人无数,性格孤傲却交友广泛,晚年他陪伴孙女在多伦多上学,最终成功并超质量的完成了任务,海默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了美国名牌大学。我清晰地记得这段陪伴的经历,其间的用心良苦依旧历历在目,如今他将这段经历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为海默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前有《付雷家书》,现在又多了魏老的这本文集,希望有一天它也能像家书一样闻名于世!
 
                                                                                                                                 刘 坚
二〇二三年七月于多伦多

          刘坚,著名加拿大华人画家,世界著名双年展策展人


 
(序四)

        扬州是座年逾 2500 岁的历史名城,文化底蕴厚重。张若虚孤篇压全唐(诗)的巜春江花月夜》,曹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的《红楼梦》(《石头记》)字里行间饱含深深的扬州情愫、浓浓的扬州情结。近现代又出了女画家张玉良,文学教育家朱自清,小说散文家汪曾祺等一批文学大咖。

         静之兄步其后尘出了一本奇书:它图文并茂,中外(文)共用;兼采中西,融汇古今。书中年轻人书法绘画设计层层叠进,求知创作日新月异成绩斐然;老者文思敏捷,文笔细腻,文字功力如扬州漆器历久弥新,让人过目难忘;国际友人爱材惜材育才的佳话层出不穷。

        打开这本书,浓郁的风花雪月扑面而来。扬州的月最明: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金陵的花最香:(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多伦多的雪最猛:“冬季闪电”加 30 cm大雪狂袭—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傲雪骄红梅;罗德岛的风最潮流:美术、设计课程美国第一、享誉全球。说它是一本励志书,不为过;说它是一本创新书,不为过;说它是一本创业书,亦不为过。来,读一遍或看一遍或听一遍这本书,就是极大的享受。来吧!
 
小学高中同窗,扬州新华中学高级教师
                                                                                                               徐一兵(荣华)
                                                                                                             2024 年 月 14 

 
(序五)

        I am grateful to have met Mr. Wei and his granddaughter Haimo through their visits to the AS220 galleries. Despite barriers of language, Mr. Wei and I have been able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e over our shared love of art and family. Their curiosity and enthusiasm for our art exhibits renews my faith in the power of art to transcend language, culture, and time itself to create a space our common humanity can meet and commune.
        I wish you safe travels & look forward to visiting with you soon.

        sincerely, Neal 2024·4·8
        Neal T Walsh 
        Gallery Director
        AS220
        93 Mathewson st.
        Providence, RI 02903


        我很高兴通过参观 AS220 画廊认识了魏先生和他的孙女海默。尽管存在语言障碍,我和魏先生仍然能够就我们对艺术和家庭的共同热爱进行沟通和交流。他们对我们艺术展品的好奇和热情让我重新相信艺术的力量能够超越语言、文化和时间本身,创造一个我们共同的人类可以相遇和交流的空间。

        祝您旅途安全并期待很快与您见面。

        真挚地,
        尼尔   2024·4·8
        Neal T Walsh
        画廊总监
        AS220
        马修森街 93 号。
        普罗维登斯,RI 02903



                      目 录

随 笔

 
海默长大了..............................................2
魏海默第二次书画艺术展......................5
写好中国字 做好中国人....................12
拜访常国武教授....................................14
遗 憾....................................................16
女德无极................................................17
苍茫云海间——参考与借鉴............19
央街随笔................................................24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30
寒 假....................................................35
如梭的岁月 似箭的光阴....................38
古稀“蹦极”..........................................39
遵从内心,寻求寄托............................47
我的第一篇 RISD 随笔.........................49
露天咖啡座............................................52
如释重负................................................54
买手机....................................................57
浮生四日................................................60
打第一针疫苗心路................................63
书 香....................................................66
我的祖母................................................70
念广陵人远,烟锁列治文山................74
惠及他人,留有余音............................77
感 恩....................................................80
看微信《光阴的故事》有感................83
偶 遇....................................................86
天方夜谈................................................89
寻找马桂香............................................93
冰 刀....................................................95
书 趣....................................................98
静待花开..............................................100
《贵人》................................................103
纽约办签证花絮..................................105
《浊而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108
清明时节雨纷纷..................................110
告别多伦多..........................................114
雅 趣..................................................115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 生如逆旅一苇
以航..................................................116
书印相伴..............................................118
充实而愉快的一天..............................120
纽约和我一样,都老了......................121
看木香盛开有感..................................122
排遣寂寞..............................................123
邂逅 Anacreon......................................124
触类旁通..............................................127
啃 书..................................................131
一张发票..............................................139
迎新春..................................................143
第八年自制贺卡..................................144
珠宝设计..............................................146
每日一拼..............................................149
魁城的雪..............................................152
《告别 2023》.......................................238
《欣慰》................................................246

收藏

梦醒时分的意外..................................252
部分 32×19(cm)专题收藏王敦化旧藏《书法山水花乌册》...............254
2008 年安徽美术出版社《艺海拾珍》中 32×19 水墨专题收藏选...........261
2018 年到 2022 年间在多伦多收藏(32×19)《春夏秋冬》收藏.........286

后记一..................................................291
后记二..................................................292
后记三..................................................293
后记四..................................................294
后记五..................................................296

 
前 言

        从 2022 年 8 月份开始,张若凡加上在罗德岛的孙女海默和我,由张若凡当群主,建了个四人小组群,重新启动搁置多年的《治和堂随笔》的进程。

       《治和堂随笔》启动伊始,首要是让我讲讲写什么?如何写?我在群内语音发言,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由爷爷和海默分头行动,试写一下前言,这就有了如下两个版本:爷爷版与孙女版。

        爷爷版:
 
        一晃已经快三周时间了,辛苦大家了!在这个三周不到的时间内,老爷子也进行了反思,为何过了十年时间重新启动搁置多年的《治和堂随笔》的进程!究其原因,还在自身,往往是经过一阵短暂的兴奋以后,又感到有点为难和困惑,不是指别人为难、困惑,而是我自己就为难和困惑,为难困惑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对自己的文字能力没有信心;第二个就是最终要呈现的作品是什么样的作品?心里没底。

        在这左右为难、忐忑不安之际,我与小凡和海默进行了沟通后,心中似乎有一种豁然开朗的一种感觉。

        那么我写得这个东西是自传体的小说?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回忆录,还是以自己的成长史为题材的一幅画、一本编年体的绘本、册页?还经过精英设计的一个蕴含的历史、蕴含着故事的青花瓷?好像都不是。

        因为无论是文字、线条、色彩,亦或故事情节、逻辑关系都达不到一个完整作品的基本要求,就像 2018 年 月份的一个夜晚,在清理即将卖掉了扬州老家祖屋时,我搬东西时,不小心打碎了自己从小比较熟悉的瓷缸。在月光下,散落在天井地面上许多不同大小的碎片,从不同的角度,反射出不同的反光,自己脑海当中从小到大的一些重要的故事都在这个一片一片碎片当中……

        这应该就是我要的《治和堂随笔》,一片片记忆中的碎片,一片片记忆犹新、不能忘怀,甚至刻骨铭心的碎片。

        《书名的纠结与困惑》

        随笔,顾名思义:随心,随意是散文的一个分支,是议论文的一个变体,兼有记叙议论和抒情两种特性,通常篇幅短小,形式多样,作者惯常用各种修辞手法,曲折传达自己的见解和情感,语言灵动,婉而多讽,是流行的一种文体。西方随笔作为一种文学样式,是由法国散文家蒙田所创的。而国内《容斋随笔》也早已传世多年。

        通常指一种散文体裁,随手笔录,抒情、叙事或评论不拘,篇幅短小。或指听课、读书时所作的记录。随笔通过阅读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用记日记,打卡的方式有感而发,或议论,或记录,或对话……

        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特别是 AI 的冲击。已经並必将对存在多年的散文体的随笔带来,求新,求索的客观需要。

        一个文学的门外汉,一个浅薄的理工男,一个行将就木的八旬老朽。试图用古人调侃中“八十岁学吹鼓手”的勇气在几位年轻人的鼓励下,斗胆提出“微信体随笔”这个“不伦不类”的概念。

        试图将生活中的财米油盐酱醋茶为内容,以与孙女海默相依为命,孩子健康成长为主线,用微信朋友圈,每日一拼的照片打卡形式,碎片式的记录一些过往。

        一年来光就用什么书名?来给自己的随笔集命题,就忐忑纠结了很长时间。

        一年中我在美国罗德鸟,加拿大多伦多和南京各大书店,图书馆,旧书店,翻闻,查找古今中外,包括《蒙田随笔》,《容斋随笔》,《培根随笔》,《泡沫红茶》《布里格随笔》《blindspot》散文集等各种随笔集就达数十篇,在网络上浏览,搜索上数百条有关史论,专著和文献……

        书名有用作者名字,书斋名的书名,也许有用随笔集中一篇文章名起整个书名的,也有以文中内容主线为题命名的,形式多 样。但大多不求时间轴和情节完整准确,有异于有完整连贯结构 的小说和剧本……

        目前。我还是决定用《爷孙对话》作为这篇由微信脱胎而来的书名。有些看似与对话无关的内容。是在我一生中留下深刻印记 的碎片,权作是爷爷给孙女讲过去的故事。有些《每日一拼》, 微信截图的下方还会再增加一点注解和说明。另外书的封面设计是海默,书内花边,彩蛋等将要求出版方的图片编辑尽量采用海 默作品的局部。

        书文采用的友人照片均征得过照片中本人同意,第三部分所引用的专题作品均为作者的收藏,大部分作品还有画家签 暑的版权委托书,借此机会,说明,並致以衷心的感谢!

         关于书中所涉及到的不同书名,如: 《陪伴是最长情的 告白》《治和堂随笔》《爷孙对话》,《走进罗德岛》等,就不去重新一一修改统一了,也算保留了作者在斟酌,修改书名 时的一个过程。

        除序言,后记的嘉宾暑名款外,其他一句话书评都均为作 者多年微信群友。在此一並鸣谢!
  
2024·1·23 凌晨于南京珠江路

        孙女版:

        为我写书做准备工作已经过去了近三周,这段时间也辛苦大家了。在这一晃而过的时间内,我这个老爷子也经历了反思。

        为什么十年前的想法现在又拾起来想要旧事重提?这个想法伴随着一阵短暂的兴奋感,同流星般划过脑海,最终留给我的则是不少的为难与困惑。不仅是别人为难困惑,我本人也感到为难、困惑。

        一则是对自己的文字能力没有信心,害怕写不
好,写不全;二则是总想着偷懒,想省事儿。基于这两种近乎矛盾的想法,我似乎将自己圈禁在了一个左右为难而忐忑不安的心理框架里。今日我经过多方沟通,又和几个晚辈交流想法后,心中又好像豁然开朗了。

        我想要写的是一本完整的书,包含一个个记录一个个回忆的自传体的回忆录吗?

        我坐在椅子上冥想,思考自己究竟如何定义自己。是我那些诸多收藏品里精致而大气磅礴的一幅山水画吗?这画浓墨重彩,里面有山有水、有人,也有诸多故事,还是一个经过精心设计的瓷器,一个清雅的青花瓷,孤傲而美丽地被陈放于某处让人赞叹不已?那青花瓷里蕴含着悠久的历史、蕴含着经久不衰的故事、蕴含着文化与一生的心血。我一边想象着,一边任由空空的目光越过公寓的玻璃门,落到远处花园中的草坪上。

        无法想象。我清晰的明白这是我达不到的,创作那样完整又跌宕起伏、令读者诚服的作品是我无法达到的。

        2018 年 月,去往加拿大之前,我同几个兄弟姐妹五个人商量后,把扬州老家的屋子卖掉了。搬空以后的屋子显得满目疮痍,房间里灰暗,没有灯,尘埃的粒子在阳光的照射下散漫的携卷着旧时的回忆朝我扑面而来。过去的琳琅满目与此刻的残垣断壁形成不小的对比。我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老房子,恍然大悟,原来它即将江山易主了。

        那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情。回忆搬东西的过程,实际上一切顺利,可我似乎瞧见一个曾经熟悉的瓷器碎落在地上,四分五裂。散落在地上的是不同大小的碎片,静谧又明亮的月光撒在碎片上时,不同的大小,不同的角度,映射给我了不同的感受。那样,照亮内心的美感是转瞬即逝的,正如那些我难以忘怀的回忆一样。我立刻便意识到我就好像是那个被摔碎的瓷器,垂垂老矣而残缺不够完整,然当我耐心的一片片将那碎片捡起,我又得一窥到过去的那些一闪而过的美好。

        我打算以这种方式收集回忆,最终呈现的方式仍然是有多层面的,有大碎片也有小碎片,它们结合在一起,可以映射出一段自己不算完整的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