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书评与文摘 >

“我的朋友遍中国”——追忆罗高寿先生(祝寿臣)

  听到罗高寿先生(见上图)逝世的消息,我感到十分悲痛。罗高寿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俄罗斯外交家、汉学家,曾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长达13年之久。我与罗高寿先生相识于2006年的“俄罗斯年”活动中。

  德高望重汉学家

  2006年至2007年中俄互办“国家年”,成为两国关系史上的一个创举。当2006年在中国举办的“俄罗斯年”落幕后,作为活动的“总结”,由中国 记协和俄罗斯新闻中心承办了“俄罗斯年中文新闻报道奖”评奖活动。评委会由中俄各派5名成员组成,双方各设1名主任。我作为中国记协书记处书记被推举为中 方评委,并担任中方评委主任。当我看到俄方评委主任由俄罗斯联邦委员会委员、前驻华大使罗高寿担任时,既高兴,又有些惶恐。在一起并肩工作的短暂两天里, 我亲身感受到罗高寿的人格魅力。

  罗高寿率领的俄方评委,有俄罗斯新闻社副社长安德烈·伊利亚申科、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亚先·扎苏尔斯基、俄罗斯联邦新闻出版与传媒署局长尤里·普里 亚和俄罗斯地区媒体领导人协会执行主席索菲亚·杜宾斯卡娅,可以说这支团队,人人都有着很高的专业素养和学术水平。评审中,他们认真负责的态度和一丝不苟 的精神,令人钦佩。

  俄方评委扎苏尔斯基已至耄耋之年,一头银发,满面红光,据说担任莫斯科大学新闻系主任长达40余年,桃李满天下。罗高寿说,他曾是老主任的学生。尽管 罗高寿早已身居高位,但他举手投足间处处流露出对老师的关心和敬重。在介绍俄方评委时,他总是第一个介绍老师;俄方评委发言时,他首先征求老师的意见;当 老师不小心写错票时,他优雅地耐心等待……

  经过认真评审和多轮投票,评委会最终确定了三个奖项的9名获奖者。新华社、《人民日报》和《科技日报》记者分获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社会类一等奖。罗高寿代表评委会为获奖者颁奖。

  二十七年驻中国

  罗高寿的名字十分响亮,在中国的知名度很高。但很少有人知道他的俄文名字——伊格尔·阿列克谢耶维奇·罗加乔夫,他的中文名字来自家传。

  罗高寿的父亲阿列克谢·罗加乔夫是苏联著名汉学家、外交家,在中国先后工作生活了12年。回国后,阿·罗加乔夫专门从事汉学研究,并根据“罗加乔夫” 的中文译音,给自己起了个地道的中文名字——罗高寿。阿·罗加乔夫一生翻译了大量中国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和《水浒传》,以及现代中 国著名作家鲁迅、老舍等人的作品。

  罗高寿说:“父亲的职业和不平凡经历,对我的职业选择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后来,这个名字就自然地传承到我的头上。”他曾诙谐地对我说:“就像你的名字寄托着家族的希望一样,我的父亲也希望家族兴旺,人人高寿”。一席话,说得大家都笑起来。

  罗高寿与中国有着不解之缘。1932年3月1日他出生于莫斯科。刚刚满月,就随父亲来到苏联驻迪化(今乌鲁木齐)总领事馆。1936—1939年,罗高寿又随家人在哈尔滨的苏联总领馆生活了3年时间。

  1956年初,罗高寿的外交生涯与中国紧密联系在一起。那年4月,他被派来中国外国专家局在卫生部当翻译。1958年,罗高寿的职业生涯迎来了转折 点。他被任命为苏联驻华使馆翻译,多次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和陈毅担任翻译。后来在担任苏联外交部副部长和俄罗斯驻华大使期间,先后见 过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温家宝等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

  罗高寿深情地说:“我在中国生活、学习和工作达27年之久,其中在中国担任大使13年,中国是我的第二故乡。我的朋友遍中国。”他最高兴的是,自己有 幸同很多中国领导人接触,留下十分难忘的印象。他说,最可惜的是,1960年同毛泽东主席合影的照片丢失了,一直希望中方有关部门能够帮助寻找,因为这些 照片太珍贵了。

  幽默风趣一老童

  罗高寿生性幽默。评审之余,我们总喜欢听他讲故事。他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担任俄罗斯驻华大使期间,突然高烧不退,住进医院。可是,治疗几天, 不见好转。中国有关部门领导带着鲜花,来到他的病房,用低沉而哀伤的口吻说:“亲爱的罗高寿大使,您为中俄友好作出了突出贡献。我们永远不会忘记您……” 罗高寿说,尽管当时他的病情很重,但他还是听清了来访者的讲话,于是幽默地说:“你办事,我放心。”把大家逗得哄堂大笑。

  罗高寿为人随和,和蔼可亲。相处两天,彼此就像老朋友一样。“俄罗斯年中文新闻报道奖”评审结束时,大家竞相与罗高寿合影。他又高兴地讲起一个合影的 故事。在中国领导人访俄的一个活动场合,有位中国女留学生想同罗高寿合影,但一时找不到,就大声喊:“罗大使,罗大使!”罗高寿赶快从房间走出来。这位女 留学生说明来意,罗高寿开玩笑说:“合影可以,但要付100美元。”女留学生也机智地说:“我主动邀请,您才应该付给我100美元呢!”罗高寿接着对大家 说:“今天,就不要付100美元了,付50美元就可以了。”大家一边合影,一边笑声不断。

  评奖结束,罗高寿要离开北京了。我们的手紧紧地握在了一起。很想挽留他多住几天。他说:“今年,我已经来北京10多次了。我给莫斯科方面建议,干脆我常住北京,有事到莫斯科出差更方便些。”引得大家开怀大笑起来。

  斯人虽逝,音容宛在。愿罗高寿先生安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