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其他类 >

学习与三十六计

\
                                                                   
                                            序    言
 
       我因参加自学考试的时间长(21年),通过的科目多(119门),涉及的专业广(法律、经济学、金融、财税、国际贸易、行政管理、会计、保险、工商企业管理、财务管理、汉语语言文学、市场营销12个专业),获得文凭多(16张,并获得律师资格证与教育硕士学位证书),被《中国教育报》《法制日报》《福建日报》等媒体誉为“全国自考第一人”。一时间,全国各地有不少自考生纷纷来信,向我请教自考方法;甚至有自考生专程从南京、杭州等地到建阳,当面求教于我。面对虚心求教的学子,我在悉心指导之余,也萌发写一本关于学习的书的念头。
       如果说考场如战场,那么学法也就如同战法。而我的战法,就来源于对《三十六计》的借鉴。
      “三十六计”一语,先于著书之年。它最早见于《南齐书·王敬则传》:南齐大司马王敬则起兵造反,齐明帝父子在宫中听说叛军即将杀到,仓皇欲逃。王敬则听到这消息,讽刺说:“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汝父子唯应急走耳。”此书后面还附上一句:“盖讥檀道济避魏事也。”由此可知,“檀公”即南朝刘宋的大将檀道济。揣摩语义,《南齐书》这句话中的“檀公三十六策”显然不是书名,只是形容檀道济的“多智”;“走是上计”也并非其中一策,而是讥讽他最擅长的是逃跑。
       其实在历史上,“檀道济避魏”是很精彩的。南朝宋文帝元嘉七年(公元430年)十一月,为解除北魏对宋的威胁,宋文帝命檀道济统军北伐。宋军先锋到彦之进军河南,收复洛阳、虎牢等地。但很快,北魏太武帝亲自率军反击,击溃了到彦之部,宋军前线部队一片混乱,很多地方纷纷失守,退守河南滑台(今滑县)。第二年正月,檀道济率军救援滑台。历时二十多天,经过三十多次的战斗,宋军进抵山东历城(今济南市)。北魏将领叔孙建一面正面迎击,一面派轻骑绕其后,焚烧粮草。宋军粮草被烧,难以继续前进,魏军乘机专攻滑台。不久,檀道济得知滑台失陷,自己又无粮草接济,无法坚持下去,便从历城退兵。此时,宋军中有一些士兵投降了魏军,将宋军缺粮的情况据实告之,魏军立即追赶,企图一举歼灭宋军。檀道济军被魏军赶上,双方形成对垒。当晚,魏将派细作深夜潜入宋兵营探听虚实。宋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亲自带领一批管粮的士兵在一个营寨里查点粮食。一些士兵手里拿着竹筹唱着计数,另一些兵士用斗量米。其实士兵量的并不是白米,而是一斗斗的沙土,只是在沙土上覆盖着少量白米罢了。魏军细作望见一堆堆的“粮食”,以为宋军并不缺粮,连忙回去报告。魏将得报,便将投降过来的宋兵当作细作全部杀掉。第二天凌晨,檀道济命令将士戴盔披甲,自己却穿着一身白衣,乘着一辆马车,大模大样地沿着大路向南转移。魏将看到宋军从容不迫地撤退,吃不准他们埋伏了多少人马,不敢追赶。就这样,檀道济靠他的镇静和智谋,安全回师。他也以“唱筹量沙”的表演而“雄名大振”。
       至于《三十六计》的成书,则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南齐书》中的“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计”到了宋代惠洪的《冷斋夜话》,就改作“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了元代,这句话已成民间俗语。《元曲选·窦娥冤》中就有“常言说得好:三十六计,走为上计”。到了明清时期,以成语组成的三十六个计名在戏曲和小说中广泛应用。查《辞源》,有十三个计名可上溯到元明戏曲,有七个计名见于明清小说。绝大多数计名都在各种民间说唱艺术中出现过,是当时生活中带有文学色彩的常用语。最初,“三十六计”只是形容诡计多端,并无固定的具体内容,但这世上就有好事者,借用大家常挂在嘴边的“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这句俗话,真的从中国历史上丰富多彩的智谋文化中总结出三十六种计谋,以应“三十六计”之数,再用大众耳熟能详的成语来冠名,以便流行。
在这过程中,有多种版本的“三十六计”在民间口头流传。其中,清代洪门(即天地会)的“三十六着”就是一种颇有影响版本的文字定型。洪门成立于康熙初年,是清代势力最大的地下反清组织。洪门的内部文献被称为会书,会内暗语称“海底”“金不换”,包括其起源、宗旨、誓言、门规等多方面内容,是洪门发展组织、联系成员的基本依据,以手抄的方式在严格限制的范围内秘密传播,所谓“三十六着”就是其中的一部分。根据朱琳所著《洪门志》载有“三十六着”的名称,与现行的《三十六计》除个别计名略有不同外,其余都一致。朱琳还在附注中说:“三十六着,又称三十六计,即三十六种计策,用兵处世,无往不利,所谓‘神机妙算’,故称之为洪门哲学。”由于《三十六计》与明清之际的秘密反清组织有关联,所以它在民国前一直以“秘本兵法”在民间传抄,历代兵志均无著录,也不见于私人藏书目录。
       据已知的材料,《三十六计》最早付梓刊行的版本是1941年由成都瑞琴楼发行、兴华印刷厂印制的一个翻印本,小32开,土纸,旁注小字“秘本兵法”,无作者和年代。它的根据是同年在邠州(今陕西彬县)发现的一个手抄本。民国年间现世的这本《三十六计》应是某位喜好谋略又精通《易》理的无名氏在民间原始材料的基础上整理和加工而成,可视为其最终的定型,因为它流传最广,为公众所认可。这情况与《三国演义》的成书有些类似。在它之前,已有民间传说和宋代话本、元代杂剧讲述各种三国故事,但直到明代才由罗贯中修饰整理和再创作,定型为《三国演义》。
        1943年,叔和先生“在成都的一个冷摊上”偶然得到了这个翻印本,并在1961年9月16日《光明日报》的《东风副刊》上予以介绍,这才引起了世人的关注。1962年8月,叔和将翻印本赠给北京的解放军政治学院。同年,在政治学院任职的姚炜先生又根据此翻印本对《三十六计》进行了译注工作,并在内部出过油印本。到了1979年,《三十六计》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公开出版。
       纵观《三十六计》全篇,它从历代兵家有关军事谋略的理论和实践中总结和概括出三十六个计谋,将其归纳成六套战法,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和败战计,以前三套为优势之计,后三套为劣势之计,每套各包含六个计策,而且“每套之中,皆有首尾、次第”(《跋》),各套前后顺序也有精心安排,显示出作者试图为军事谋略理论构筑某种体系的设计和用心。由此可见,《三十六计》是一部集中论述兵家“诡道”思想即军事谋略的兵书。正如作者在《跋》中表示:“夫战争之事,其道多端。强国、练兵、选将、择敌、战前、战后,一切施为,皆兵道也。惟比比者,大都有一定之规、有陈例可循。而其中变化万端、诙诡奇谲、光怪陆离、不可捉摸者,厥为对战之策。《三十六计》者,对战之策也,诚大将之要略也。”即认为军事领域的其他问题虽然也很重要,但都有成规、旧例可遵循,只有面对迷雾重重、瞬息万变的战场情势,如何迅速做出准确判断,采取正确对策以克敌制胜,无一定章法可依,是最为棘手难办的事。《三十六计》一书,正是要试图解开临敌“对战之策”无一定之规这道军事难题。
然而,由于《三十六计》产生的时间晚,而且主要在民间流行,所以对中国兵学的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同时,由于《三十六计》的计名大多采用民间成语,而非军事术语,有些计名看上去颇为阴毒、下作,如“趁火打劫”“浑水摸鱼”“无中生有”“笑里藏刀”等,因此被一些人视为龌龊不经的“村夫野语”。
       事实上,《三十六计》绝非“村夫野语”。其中那些所谓阴毒、下作的计名,其实际内容与《六韬》(即姜子牙《太公兵法》)、《孙子兵法》等历代兵家的思想却是相契合的。如第五计“趁火打劫”,是指乘敌内忧外患之机发起进攻;第二十计“浑水摸鱼”,是指乘敌内部发生混乱之机战而胜之,与《孙子兵法·计篇》中的 “乱而取之”是相契合的;第七计“无中生有”,是指奇变为正、虚变为实的策略,与《孙子兵法·势篇》中的“奇正相生,如环之无端”是相契合的;第十计“笑里藏刀”,其含义是刚中柔外,使敌麻痹,暗中积蓄力量,待机而动,与《六韬》中的兵家韬光养晦策略是相契合的。可见,这些计名用词虽不雅训,但其内含却均为兵家题中应有之义,用于对敌,是无可非议的。
        在《三十六计》中,还有不少精彩的见解发展了前代兵家的谋略思想。如第二计“围魏救赵”,是对孙子避实击虚、因敌制胜思想的阐发;第四计“以逸待劳”,是对孙子“致人而不致于”(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人)思想的阐发;第三十一计“美人计”,发展了《六韬》不以实力相拼、采取各种手段以柔克刚的文伐思想。还有一些见解出自作者对谋略艺术的独到领悟。如第十六计“欲擒故纵”,指出诸葛亮七擒七纵是为达到特定目的而采取的策略,不可作为一般的战法来效仿。第十八计“擒贼擒王”,认为即使取得全胜,也必须擒获对方首领、彻底消除对方的反抗能力,否则后患无穷。
据说上世纪60年代初,时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院长的莫文骅将军曾将内部油印本《三十六计》分送毛主席和各位元帅、将军,得到了肯定,被认为是有参考价值的书。《三十六计》开始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是在“文化大革命”以后,由于它具有重谋略、讲实用、通俗易懂、富于文学色彩等特点,迎合了新时代对知识文化的功利性、娱乐性、平民化、速成化的需求,所以迅速成为社会各阶层关注的热点,被誉为“大众兵法”,获得了与《孙子兵法》等量齐观的关注度。
       十几年前,对《三十六计》的应用已扩展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在网上所见到的冠以“三十六计”的各种出版物或其他文字形式可谓五花八门、无奇不有,如“生意三十六计”“交际三十六计”“炒股三十六计”“商场三十六计”“情场三十六计”“网络三十六计”“聊天三十六计”“砍价三十六计”等等。但有关《三十六计》在学习上应用的著作却十分罕见,很有必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挖掘其内在价值,运用于学习。于是,热衷于学习方法研究的我潜心于此。
        经过多年的摸索,我发现《三十六计》所述战法与学法之间有许多相通之处,便借鉴之,应用到自己的学习与教学中来,受益颇多。
        2018年3月,我应邀到武夷学院开讲座,讲的就是“学习与三十六计”,引起了大学生们极大的兴趣。知识和经验是可以共享的。我无意藏私,想拿出来与大家分享,于是便有了《学习与三十六计》这本书。
 
                                                      于2018年12月19日夜
 
 
 
 
 
 
                                                      目   录
 
 
 
 
一、劝学与瞒天过海之计 001
二、逆向思维与围魏救赵之计 008
三、学习借鉴与借刀杀人之计 015
四、劳逸结合与以逸待劳之计 022
 五、为学须及早与趁火打劫之计 028
六、扬长避短与声东击西之计 034
七、想象力与无中生有之计 040
八、学以致用与暗度陈仓之计 047
九、搁置问题与隔岸观火之计 053
十、厚积薄发与笑里藏刀之计 059
十一、学会取舍与李代桃僵之计 066
十二、兼收并蓄与顺手牵羊之计 073
十三、严谨治学与打草惊蛇之计 079
十四、推陈出新与借尸还魂之计 085
十五、寓乐于学与调虎离山之计 091
十六、循序渐进与欲擒故纵之计 097
十七、虚心向学与抛砖引玉之计 104
十八、重视方法与擒贼擒王之计 110
十九、终身学习与釜底抽薪之计 116
二十、融会贯通与浑水摸鱼之计 123
二十一、非功利性读书与金蝉脱壳之计 130
二十二、量力而行与关门捉贼之计 136
二十三、一门深入与远交近攻之计 143
二十四、合作学习与假道伐虢之计 149
二十五、学习迁移与偷梁换柱之计 155
二十六、心理暗示与指桑骂槐之计 162
二十七、大智若愚与假痴不癫之计 169
二十八、不耻下问与上屋抽梯之计 175
二十九、立志高远与树上开花之计 181
三十、主动学习与反客为主之计 188
三十一、学习激励与美人计 194
三十二、更新知识与空城计 201
三十三、读书无用论与反间计 208
三十四、学海无涯苦作舟与苦肉计 214
三十五、学而时习之与连环计 220
三十六、不求甚解与走为上计 226
 
附录一:笔者所获文凭及证书 232
附录二:相关媒体报道 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