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其他类 >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舆论生成机理与治理对策研究

\

                                                 自 序

       这本书的选题,我已经默默准备很多年了,就连眼下的这篇序言,也是早在6年前就已构思好框架。
       最开始关注到“网络正能量谣言”是源于2014年10月看到的一条“阿姨不哭”的帖子,该帖子讲“有同学在自习室看到清洁阿姨边清扫边哭,问到原因,她说昨晚明明打扫得很干净,工作到很晚,可是今天领导检查看到教室仍然有很多垃圾要扣工资”。没想到,就是这么一条普通的号召大家讲卫生的微倡议,在自媒体圈愈演愈烈,衍生出古文版、英文版、甄嬛版、韩文版等,还有因为“没填好坑罚钱”的“挖掘机师傅哭了”版本。后来在光明日报社张蕾老师的支持下,我撰写的《揭开网络“正能量谣言”的画皮》一文,发表在《光明日报》2014年12月27日融媒体版面的头条上,这给了当时还是“讲师”的我以极大的鼓舞。
      我组建“正能量谣言”的课题研究团队得到了我的恩师——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院长陈祖继教授的大力支持,他给了我许多便利和资源,我永远对他怀着一份最浓烈的、深深的感情。课题研究团队成员历经变化,有的工作调动、有的出国访学、有的旅居海外,跌跌撞撞中艰难前行,最后留下了本书署名的五位成员。2016年9月,课题获得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立项,这使得前期一直没有固定经费支持的课题组看到了新的希望,并使得课题研究开始逐渐走向深入。2016年至2020年期间,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发表在《当代传播》《中国出版》《中国电视》《当代电视》《传媒》《电视研究》《青年记者》等学术期刊和《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四川日报》等权威报纸的理论版上。本课题的深入研究,还使得五位成员的学术研究能力得到了极大提高,平均不到35岁年龄的团队成员中已有两人获评教授、一人破格获评副研究员,还有两名“青椒”正在加速成长。
      本课题研究的顺利完成让我深入思考了两个问题,第一个是关于“团队”的问题。团队的重要性在课题研究中不言而喻,但是一名高校青年教师要组建一个稳定的研究团队何其之难,这里面既涉及资源、经费及领导力等问题,又涉及积累、经验及社会认同等问题。高校如何帮助青年骨干建立自己的研究团队,并予以持续性的政策支持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曾经工作过的四川传媒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在陈祖继教授的带领下,有一支较为稳定的科研创作团队,尤其是对青年教师建立了一个行之有效的激励、资助机制,一批青年教师从中获益并快速成长。我现在所工作的成都大学影视与动画学院,工作室教学是学院一直坚持的模式,“给人、给空间、给政策”是学院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在横向打造15个“双带头人工作室”的基础上,配置了政治素质高、专业水平高的教师导学团队,既在专业上,又在理想信念、做人做事方面传帮带;同时还聚焦思想引领,纵向以专业兴趣或创作项目建立跨年级、本硕合一的工作室党小组,培养党小组专业特色文化,营造了和谐进取的成长育人环境。
       第二个是关于“持续性研究”的问题。本课题最大成功之处在于6年来团队成员究其一个问题穷根问底,并由此派生出了几个新的问题,如“季节性舆情”“政治谣言”“新冠肺炎信息传播”等,这些问题有的已发表,有的已作为政策研究报告被四川省政府采纳,有的正在申请新的课题与资助,“欲常常而见之,故源源而来”。团队研究的方向确定后,持续性发力变得至关重要,正所谓“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青年学者的养成,只有在一个个课题中磨砺,一个个问题的解决中不断前行——我要感谢我的团队成员,在年轻的岁月里相遇、奋斗和钻研,真的很难忘;我要铭记我的团队成员,在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微信链接两端、链接思绪、链接彼此,真的很美丽……“看海和出海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境界,一种是把眼睛给了海,一种是把生命给了海”。值得说明的是,经过6年的深入研究,课题组成员都相应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研究偏好、研究特长,本书的撰写分工均是根据每个人的研究方向而确定的:全书选题、框架、统稿,由刘彤完成;绪论,由王煜完成;第一章由曹典完成;第二章由陆薇完成;第三章由刘彤、王煜完成;第四章、第五章由许志强完成;第六章由刘彤完成;总结与展望由王煜完成。
      不再客套请各位读者不吝赐教,也不再赘述本书的不足与缺憾。如果您是专家,就权当一份学生作业;如果您是学者,就当作一纸青春诗稿;如果您是我们的朋友,就当作我们一份成长的记录;如果您是我们的晚辈和学生,我们邀请您一起成长……
 
 
 
                                                   刘 彤       
                           2020年5月20日于成都大学青龙湖畔
 
 
 

 
 
                                         
目  录


序论......................................................................................001
 
............................................................................................. 010
第一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涵义........................................ 011
第二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分类........................................ 019
第三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基本特征................................. 041
 
............................................................................................. 052
第一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生命周期................................. 052
第二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产生原因................................. 064
 
............................................................................................. 088
第一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传播者与接受者.......................088
第二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传播渠道................................. 100
第三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的传播模式................................. 114
 
.............................................................................................. 129
第一节 技术哲学视域下的网络“正能量谣言”....................... 129
第二节 传统技术:谣言生产的“双刃剑”.............................. 139
第三节 新媒体技术:网络“正能量谣言”的重要
    技术支撑................................................................. 153
 
..............................................................................................174
第一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与舆情........................................ 175
第二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与社会心理................................. 185
第三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与法律........................................ 209
 
............................................................................................  224
第一节 中外谣言治理的经验和启示..................................  224
第二节 网络“正能量谣言”入罪与网络谣言治理................. .237
第三节 创新“网络正能量谣言”治理的技术手段................. .249
第四节 正确引导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网络
    “正能量谣言”......................................................... 254
 
思考与展.............................................................................. 261
 
参考文献...............................................................................263
 
跋........................................................................................  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