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其他类 >

环境保护思考与探索

\


                                          前 言
 
      在没有任何野生事物的环境里,有些人仍然活的有滋有味,可有些人就感觉痛不欲生,立马想逃离现在所处的环境,这一点在我初中二年级前我还没体会到,可自从我家从山沟边搬到五里之外的新家时,我才深刻体会到我对于自然野生的事物有一种天生的亲切感,难以割舍,因此当我第一次离开老家去西安上学,我总是喜欢步行到少有人烟的树林或荒野去逛逛,当我来到外地上班,我总喜欢去河边或湖边溜达,有时还会去田野里撒野半天。
      我们总是理所当然地认为,田野里跑的一条狗,院子里跑的一只猫,自家柴屋里正在下蛋的一只母鸡,天空中飞着的一只麻雀,陪伴我们长大的门外的一棵槐树,路边的杨树和杂草,地上爬的一只蚂蚁,都比我们低级,甚至认为一些都不会思考,我们总是自以为是地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在我高中时期,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课文是美籍日裔的理论物理学家加来道雄所写的《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教育历程》,当时只是感染于作者对于爱因斯坦未完成的统一场论秘密的执著及他努力制作电子感应加速器的精神,可当我不久之前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时却有新的发现,我发现作者童年时的那种遐想跟我书中现在表达的某些理论非常接近(感觉有些惭愧):鲤鱼和我生活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我们之间被水面这一薄薄的“栅栏分割开来”,而我们的世界本质超出了鲤鱼的理解能力。当作者遇到一场暴雨,于是作者又设想当成千上万的雨滴打在水面的时候,这一切将会以怎样的形式呈现在鲤鱼们的眼中,同时作者还设想了一个“鲤鱼科学家”的模型,同时构想了一个“鲤鱼科学家”被从池水中抓出又放回的遭遇,作者设想这个遭遇对于被抓的鲤鱼及其它鲤鱼而言,它们是怎样看待这件事情的,对于它们而言这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个“鲤鱼科学家”不知什么原因突然被拉出自己的世界,进入另外一个世界,然后又突然被扔回自己的世界。我猜想鲤鱼可能长时间甚至永远都难以理解这一遭遇的原因,不过我们也能理解它们。加来道雄在童年时的那种想象在我现在看来真是一种极具天赋的表现,虽然这种天赋没有让他成为一名生物学家,而是成为一名理论物理学家,不过我却觉得其中也有一些联系:我们每个人无法成为另外一个人,无法成为另外一个物种,难以进入另外一个空间,可这不等于另外一个人或物种的思维不存在,也不等于另外一个空间就不存在,关于这一理论,在书的第一部分“人与自然”中有比较详细的解释,我第一次发现这一现象是因为当我在课堂上偷偷读卢梭的《忏悔录》,然后下课后背着挎包走向有成千上万的学生奔向的食堂的过程中,我恍然大悟那些学生是不是也和我一样上课没有认真听讲,可却表现的认真听了,我们大家都只是以行为、表情、声音等外在方式表现着我们的生命体,内在的心灵活动外人无法感受,而我没有看到也不一定代表不存在。
      进入大学,我不知道对于其他人而言是一种怎样的收获,但对我而言,它更像是提供了一个更加自由学习、阅读及思考的环境,在这个环境中,我不再是每天为了考试和获得好名次而读书,更像是为了自己兴趣或某个目标而读书,因为喜欢,所以坚持,即使遇到再多困难挫折也不逃避,而是努力寻找突破,而就在寻找突破的过程中头脑里出现前所未有的灵感与顿悟,令自己思想短时间内快速丰富和成熟起来,我才发现我第一次真正是为自己而活,我终于成为我自己,这是我最直观的感觉,而真正引领我走上环保这条路的原因就是,我上了大学读了某些书,大学提供给了我一个更加自由自在阅读和思考环保方面书籍和问题的环境,不过真正的诱因却是另外一件事。上了大学以后,我每天也会去食堂吃饭,可我仍然发现成千上万的学生用白色塑料袋装各种吃的,而且地上经常扔着许多塑料袋,这一现象在我高中时就已经存在了,我当时以为在我老家那个小县城才会出现这种象,可我没想到在西安这个大城市也出现这个现象,我感到很失望,可又想不出解决办法,甚至我自己也经常会用塑料袋装各种食物,直到后来我才怀着巨大勇气经常提着两个饭盒来装各种吃的,不过我心中却一直想找个人倾吐我这种想法。在一个夏天的傍晚,当我跑完步经过一个体育场的时候,我看到在体育场的一角挂着一个上面写着“环保协会”的横幅,边上放着一张桌子,有两个人正坐在凳子上,于是我好奇地走过去将我心中的想法讲给他们,他们也很支持我的想法,于是我就成为环保协会的一员了,从此以后我像着了魔一样将很多时间精力花费在阅读环保书籍上,甚至把学校图书馆关于环保方面的书籍都读完了,而且做了很多读书笔记,给我印象最深的则是《濒临失衡的地球》及《2013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
      当我对环保的真相了解的越来越多,我也越来越认识到环保的迫切性,我感觉环保比我之前所遇到的其他任何事情都更加复杂,当然也更加重要,于是就更加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了,因此我的人生方向也变得越来越清晰,我甚至将我未来的人生目标确定为:为环保而写作,而这与我刚上大学时想成为比尔盖茨一样的富豪和巴菲特一样的投资家的目标是多么不同啊,人生真是充满了无穷变化,而且变化莫测,同时在整个阅读和思考环保的过程中,我将我内心的许多疑惑也一一解开了。我记得我整天泡在图书馆,自习室,图书馆外面的小桌子,小台阶上,小树林里,教室里,宿舍里,甚至厕所和家里都留下我写作读书的影子,那段时间可能是我人生思想上最为充实的一段岁月,从此以后,叔本华、尼采、卢梭、马尔萨斯这些人的名字永远刻在我的心里,因为他们指导我写了这本书,甚至他们的思想就是这本书创作的源头,同时也给我勇气过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 
      还有部分读者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书名是《环境保护思考与探索》,可是书的后半部分的很大部分好像与环保是无关的,只是谈了自己工作及生活的经历而已,然而它们是彼此联系的,因为这些经历正是一个环境保护主义者的真实经历,我是一个对环保很感兴趣的人,但同时也是亿万普通工作者的一个,我做过跟车员(相当于搬运工),也在流水线上做过工人,在离开学校后几个月内甚至接连做过饭店服务员、医药公司发货员、饭店传菜员等工作,虽然我做这些工作的时间都很短,但这却是我一辈子珍贵的经验,同时这些经历也帮助我一次次亲身验证着自己环保思想的正确性。这些普通的工作经历,我想很多刚开始步入职场的人都经历过吧,而很多对于环保很感兴趣的人也可能经历过。虽然我的工作与环保没有多大关系,也很难有机会投身于一线环境保护之中,但在我内心深处一直没有放弃为环保而努力,我一直在关注环保,一直在为环保而写作,只不过所写的内容不再全是关于环保的,而是更加生活化,具有生活的趣味,也有真情的流露,时不时也带领大家做一次环保思想上的远游,而即使在这个过程中语气也是委婉的,不再像四年前那么激情洋溢,豪情万丈,因此文字也是敢于直言,充满犀利,绝对是一个热血青年,我很欣赏那个时候的自己,不过再也回不到那个时候了。文笔由犀利直接变得委婉,说明我对环保的态度转变了,同时也是一种策略的转变,因为环境保护是一场前所未有的持久战,也许根本就没有结束的时候,因此凭借一时的激情是难以打赢这场仗的。也许有人把我这种态度的转变解释为为了自保,但我却把它称为一种智慧,为了保存实力,为了更长久地发挥出自己的力量,我愿意这样,不过真的处于背水而战的境地,那我也不会退缩。
      从2015年进入社会工作以后,我跟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一样也做了很多工作,不过我一直没有放弃我感兴趣的写作,尤其自从我来到苏州工作以后,我发现苏州的小桥流水、古朴风貌不仅让我干枯的心灵一下子得到长久的滋润,而且给我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因此我的写作欲望也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从2016年4月来到苏州以后,虽然因为经济拮据和迫于找工作选择了跟车员这一工作,因为受骗又选择在工厂工作了几个月,但这两段工作经历仍然给了我难以忘记的人生体验,让我体验到了最简单最容易满足的乐趣,人生多经历一些事是没错的,尤其对于写作者而言更是如此,因为迟早会从中挖到令人惊喜的东西,而实际上我已经挖到了。从2016年4月到2018年12月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我一直在努力工作,同时我将每份工作经历当做我独一无二又珍贵的写作素材,我将自己对环保的理解或深或浅地融入我的写作之中,既是为了环保,也是为了让这部分内容更具深度一些。
      在这本书中,一个环保者能从中找到知音,一个写作爱好者会从中看到他自己,一个生物爱好者会明白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一个想改变世界的人能从中找到勇气,一个在外漂泊的游子会从中体会乡愁,一个爱旅游的人可能会爱上写作,一个已经放弃梦想的人可能会重新找回梦想,认为有梦想谁都了不起,一个跟车员会明白原来在下班后还有那么多时间可以专心写日记,一个流水线的员工会从中明白每一份工作经历都是人生的重要一部分,每一份工作经历都是值得感谢的,虽然它也曾给你带来许多伤心,这不是因为成功后才说这些,而是因为学会爱要比学会狠来得更加自然。
      纳尔逊·曼德拉,是我非常敬佩的一位黑人领袖,这不是因为他取得了一个普通人难以企及的荣誉,而是由于他的精神,永远怀抱着爱和坚持的精神。黑暗如二十七年的牢狱之灾,不仅让曼德拉从未放弃过自己为自由而战的追求,而且在他走出监狱之门的那一刻起,他又将悲痛与怨恨远远摔在身后。
       最后我以我们伟大的纳尔逊·曼德拉两句名言结束本书的前言:生命中最伟大的光辉不在于永不坠落,而是坠落后总能再度升起。你若心怀希望,这世界就不会彻底绝望。你若不屈服,这世界又能把你怎样。
 
                                                                                            潘    涛
                                                                                      2020年1月8日
 
目    录
 
一、人与自然 1
二、环境保护思考 56
三、环境保护探索 99
四、环保措施 124
五、控制一些产品生产到底有哪些好处 150
六、关于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的谈论 176
七、环保随笔 207
八、参考文献 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