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图书分类 > 教育类 >

语言本体论视野下的中小学写作理论与实践

\

 
 
                                               梦想落地(
 
 
       曾经少年爱做梦,时过境迁,仍然不回首。总感到,那里有自己想要的全部,就是希冀,也让自己流连忘返。如今只剩下了梦的影子,残梦无踪,了梦无痕,剩下的只是现实的斑驳复杂。
     “我感觉不到人生如梦的真实,却感到梦的真实与美”,这是纯真诗人小说家废名对梦的极致推崇,他的单纯、执拗,让人动容。
      其实,我也有自己最简单的梦。只是,在不切实际中,飘忽摇落。
看看我十年前的旧梦。
 
       关于写作
      我自己虽然写不好文字,表情达意很是困难,可是还是想谈谈写作。一来因为即将以教师为职业,非常关注写作;二来我确实喜欢写作;再者,这两年感到自己读了很好的语言理论与语言作品。虽不为外人赞同,却自以为得意得很。既然自认为手心里握着珍珠,就老想和朋友分享一下,分享写作的快乐是难以言尽的。
      记得去年暑假,一个人闷在寝室内,每天都是看书写字,理论文字弄了好几万,但仅仅止于理论爱好。不知道那一天,在网上看到别人的随笔文字,那么精美,自己心里很是澎湃。其实,我早已想写,但总是力不从心。记得研一时,看到师兄的欣赏诗歌的文字、深邃的思想出以飘逸的文字,很是羡慕。又看到古代文学的一位师姐的论文后记,用骈体文的样式,写出了自己对老师的感谢,对人生、生活的体会。我立即断定,中文系的学生必须是这样的。
       偶然的机会,读赵奎英老师的理论文章,才发现语言的世界中竟有一个如此无边无际的浩瀚空间,其诗性的精神令我陶醉。后来看了废名的短篇和长篇《桥》,又窥见了一个审美乌托邦的纯净世界,原来人生的幻想可以用文字去构建,这正契合语言诗学的道理。废名用自己的幻想和笔下的现代汉语,固执地做着自己的“画梦”梦想,用十年的坚毅劳作,营造自己的精神世界,他的写作观念,他的敏感程度,都是令人望尘莫及的。所以,他也成了现代文学史上的孤岛。有人说沈从文、汪曾祺继承了他的诗性写作理论,从写作对幻想的高度关注角度说,废名后的人们是无以为继的。
       废名说:“我对诸事有幻想”,这是他写作的核心根基。他所说的幻想,大概把自己的人生境界包括了进去,一个人的道德修养汇聚的人生境界便是写作的灵魂。怪不得,常听许多作家说,写作到了最后,拼的就是人格。我的导师杨守森先生,是主张文学写作的人生境界的,废名用作实践中,给我们提出了具体的案例,在他的视野中,古今中外的“画梦”人寥寥无几。莎士比亚算是他经常赞不绝口的。
       只不过,废名还关注文字的诗性,这就让他过分偏爱庾信、李商隐了。他自己作品的优缺点也就源于他自身对文字诗性的追求了。
 
      创作的时候应该是“反刍”。这样才能成为一个梦。是梦,所以与当初的实生活隔了模糊的界。艺术的成功也就在这里。
       著作者当他动笔的时候,是不能料想到他将成功一个什么。字与字,句与句,互相生长,有如梦的不可捉摸。然而一个人只能做他自己的梦,所以虽是无心,而是有因。结果,我们面着他,不免是梦梦。但依然是事实。
——废名《说梦》
 
      说得多好呀!文学就是一个梦,创作就如做梦,是对幻想世界的一种无尽的追求,同时也是对现实中枯燥经验与无奈人生的一种抗距与隔离。
文学创作过程更是奇妙,需要调动情感,把它升华为文字,然后让字与字之间相互作用,进而激发情感,“情生文,文生情”,二者相互缠绕,相互作用,又引发至无穷,交汇成一个诗性缥缈的空间。
 
        聚合与组合功能是人类感知的两种基本方式的语言学版本。空间感觉一旦被翻译成语言,就变成了聚合功能,而人类的时间感觉则转变成组合功能。
        文学性似乎位于由语言的无限可能性组建而成的准虚拟空间,通过聚合体启发地提供给读者,并且通过句法变得明白易懂。
        诗歌提供给作者\读者的审美愉悦性在本质上与绘画和造型艺术给予认定审美愉悦相同:情感的直接性,即刻性以及共时性。展现形式的空间感是诗歌和造型艺术所共有的。
        纯粹的诗歌是时间的空间化或组合体的聚合化。
        诗歌以其词语的聚合或隐喻意义将某一特定文本塑造成文学作品。所有作品都可以是文学,但是并非所有作品都可赋予高度的文学性……一部作品越是能够开启读者的聚合功能,它所蕴含的文学性就越强。反之,一部作品越是能刺激读者思维中的组合功能,它所包含的文学性就越弱,越是接近于日常话语。
总而言之,文学的深层结构在本质上就是语言。
         ——《文学的语言学基础——一个心理语言学的探索》
 
        这是我保留的断断续续的文字,是美国学者顾明栋在探讨文学的语言心理学基础时得出的结论。语言,心理,时间,空间,都是相互关情的,其实说到底,还是赵老师理论中“词与物”“词与词”的密切关系。
        文学关乎情感,正是“词与物”(语言与生活);文学的物化过程,正是“词与词”(语言与语言)。总而言之,文学写作,需要:人生境界,幻想,语言文字间诗性(隐喻性)。
       ……
  
      上述文字,是旧作,当时,我正做着文字梦,读了语言理论,文学作品,得出别致的文学本质观。
        当我把它试着引入课堂时,发现现实是那样的残酷,无聊的要命,自嘲时时是我的遭遇。因为,高考是那么的无情,而考场限制是如此的现实。
中间几年,我几乎荒废了自己,更别提梦想。
       如今,经历了梦的美好,又面对眼前无聊的生活和学生痛苦的目光,痛定思痛,我试着把曾经的梦想引入现实,试着照亮自己和他人的生活。于是,有了应试写作理论。那部分浅显、务实,针对性强,贴近高考,已经汇编成书;另一部分有关论述文学的本质、语言的魅力资料,这部分理想,有深度,较为复杂,理论之源,就是本书。
我的梦想,关于写作,关于应试,希望与人共勉。
        努力,让梦想落地。在梦想蛊惑下,我们都在途中。
        ——我的园地,盼望大家的到来。
最后,本书十年间的点滴积累,只是一孔之见,望观阅者能够给予作者更多的教诲和启发,是所愿也。     
 
                                                                      李保春
                                                               写于2018年11月
 
 
 
目 录



它山之石:文学本质论
文学如梦——废名文艺观点探析................................... 001
文学本质论——文学是梦.......................................... 001
抒写与做梦——废名文艺创作论探析............................ 005
一、“自觉”笔法与“乱写”笔法...................................... 005
二、写作如做梦....................................................... 008
语言哲学本质观转变探析
——兼论新教改视野下的写作观念与技法指导.............. 011
一、思维转化:从语言工具论到语言本体论................ 011
二、实践操作:隐喻语言与文字想象力...................... 012
 
一线心得:考场作文理论
诗性与逻辑——应试写作的奥秘................................... 016
科学备考 逻辑制胜——对考场作文的理性审视........... 019
一、应试写作本质论................................................ 019
二、应试写作现状与意义.......................................... 020
谈横向思维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写作教学之语言诗性方法指导................................ 022
一、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 022
二、横向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意义............................. 024
三、横向思维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启示...................... 027
从一篇习作窥探写作中物、意、文的内在转化
——兼对中小学教师的写作理论质疑............................ 031
一、写作心路.......................................................... 031
二、写作启示:复杂纠葛与语言隐喻......................... 032
写作并非难事
——写作教学之儿童诗性思维与诗性语言探讨.............. 038
一、儿童的诗性心理及其作用................................... 038
二、儿童的诗性语言及其写作意义............................. 040
童趣生活中的诗性情怀
——废名小说《芭茅》赏析.......................................... 045
 
语言鉴赏理论
巧设语境 恰用文字
——写作中增强语言意义审美性方法探讨..................... 047
一、语言审美性的界定............................................. 047
二、增强语言意义审美性的具体对策......................... 048
巧设形式 妙获诗性
——写作中增强语言形式美方法探讨............................ 052
一、力求语句陌生化................................................ 052
二、增强语言色彩美................................................ 054
三、感受语言节奏美................................................ 055
侧面描写——激发写作想象力的媒介............................ 057
 
理论先导:语文教学论
语文教学 语言先行——谈语言教学的重要意义........... 059
一、教学中语言意识的缺乏...................................... 059
二、语言本位教学视野中的文化情怀......................... 060
三、语言本位教学视野下的语言诗性......................... 061
 
文本解读理论
从语言视角看废名作品的诗性生成
——小说《桥》的解读................................................. 064
一、隐喻思维及用法:诗性空间的拓展........................ 065
二、语言形式的可逆性:紊乱中的和谐...................... 070
语言背后的诗性文化心理.............................................. 077
一、语言哲学基础上的语言文化批评......................... 077
二、从语言文化层面对《错误》接受解读................... 078
那一树如雪的梨花开——《梨花雪》赏析..................... 083
从文本语言视角解读诗歌的复杂主题
——以《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教学设计为例................ 086
梦想与失意的咀嚼——《雨巷》批判性阅读课例设计.... 094
语言陌生化中的语感体验
——语文教学中语感审美的另类体现............................ 099
一、语言陌生化与语感审美的关系............................. 100
二、陌生化的语感及其审美体验................................ 100
语言形式的语感体验..................................................... 104
一、语言节奏与语感体验.......................................... 105
二、语言图式与语感体验.......................................... 107
个体实验:文学创作汇集.............................................. 109
 
后 记.......................................................................... 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