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社经常接到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澳门、新加坡及本港等国家、地区的一些老年作者寄来的纸质书稿,有些书稿字迹潦草,无法辨认,给我们的审稿工作带来不便,故友情提醒:本社从现在起不再接受纸质书稿,一律改为电子书稿,书稿统一发邮箱zggjwycbs@163.com,请大家周知。
  •               紧急通知

       本网站多次受到黑客攻击,不少图书资料丢失,若您的图书资料在本网站无法查到,请发邮件至zggjwycbs@163.com与本网站取得联系,特此通知。
当前位置:主页 > 热门话题 >

“书评时代”已经到来?

      今年的上海书展,图书业发展的衍生物——“书评”,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来自英国、荷兰、意大利等国家的数十位作家、评论家在多场论坛、交流会上热议“书 评”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有专家提出,新媒体时代大众不需要单纯的信息提供者,而是需要信息解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书评时代已经到来,而这个时代,也对评 论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他们更公正些,更犀利些,更独立些。

  专业性至上,还是可读性为先?

  “批评应该处于更高的位置,对编辑、读者、作者给出可以借鉴的价值观,真正成为引导写作、阅读的中介力量。”作家金宇澄在“书评时代”主题论坛上表示,“我觉得,建立专业独立的书评中介,在目前情况下,还是需要的。”

  《收获》杂志执行主编程永新认为,优秀书评与作品之间是“智慧与智慧的角力,才情与才情的比拼”,书评人为读者先行潜入作品内部,“触摸创作者的脉搏 心跳”。而文学评论家陈思和认为,书评的专业性就在于其独特性:“真正的书评是读者和作品之间的中介,告诉读者这本书好在哪里,扣住书的主题去讨论书。”

  然而作为读者与文学作品之间的中介,书评在表达专业性意见的同时也需考虑可读性的问题。《泰晤士报文学增刊》小说编辑托比·利希蒂希直言:“书评一定 要可读,一定让受众、读者可以读下去。书评者如果不能提供有趣的文章,就干脆放弃算了。”文学评论家陈子善也借作家萧乾的观点表达了自己的看法:“书评家 不仅要像批评家那样对作家有清晰认识,对文章有透彻见解,书评家面对的更大困难是,还要用活泼形象的话语向大众传播。”

  “这并不是说要取悦大众。”托比·利希蒂希表示,尽管有说法认为专业书评有精英主义倾向,他也仍然认为专业书评对于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有所裨益。陈子善认为:“专业书评,任何时候都需要;但专业书评也要让读者接受,要把专业书评写得深入浅出。”

  呼唤辛辣书评?没那么简单

  “这真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书了!”这是英国专栏作家诺曼·莱布雷希特十几年前收到的针对自己一部著作的书评文章,他对那一刻至今记忆犹新。几位外国作家一致认为,风格辛辣、不留情面是英国报刊书评传统的一大特点。

  诺曼·莱布雷希特表示,自己宁可接受辛辣有力的攻击,也不想读温吞而缺乏实质性意见的书评。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补充道,总体上来说,充满“恶意”的英国书评也更有趣、更耐看;美国媒体需要辛辣风格的书评时,甚至会专门考虑请英国的书评人来写。

  但在文学评论家程德培看来,在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负面书评可能不那么“单纯”:“在书评中否定一本书,可能不是讲真话,而只是消费的一部分。” 作家贾平凹则表达了另一方面的担忧:“阅读应该是一种欣赏……而不是先入为主地带着怀疑,看见有人穿了新衣裳就去审问是不是偷来的,或者翻看里面生了虱子 没有。”

  贾平凹认为,文学批评的伟大之处就是拒绝对作品进行无原则的吹捧和宣传,同时也拒绝为了显示勇敢而不负责任、信口开河:“一旦发现好的作品受到漠视、不理解和谩骂,应以自己的见解阐发其价值和意义,而不至于使他们淹埋在垃圾里毁灭。”

  但也有专家认为,英国书评中的“恶意”也绝非一种不负责任的谩骂。托比·利希蒂希表示,公正对于书评来说非常重要,书评人应该对得起作者为作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我的同事曾经说过,书评里的一句话如果不能当着作者说,那就不要写。”

  新媒体时代,书评何去何从?

  随着网络和新媒体的发展,人人都能畅所欲言,发表对书籍的评论,传统书评作为连接读者与原著的桥梁正面临着全新挑战,这也同时催生着书评新的发展模式。

  “互联网上批评的匿名性使得纯粹的书评受到威胁。”英国评论家诺曼·莱布雷希特认为,“出版商的书上了亚马逊网站,也可能是你的敌人,上来说一些完全 没有根据的话,这已经不是评价,但很多读者以为这些评论是可靠的。”尽管面临这些问题,他也表示,“好的评论仍会从信息之海中浮现出来,我看了很多垃圾, 才知道是什么好的;我看了很多好的,才知道什么是伟大的。”

  据荷兰作家伊恩·布鲁玛观察,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商业出版中的书评人的日子并不好过:“报纸杂志不断关门,尤其是在美国,最早的受害者就是书评版 面,或减少或放弃。”但在他看来,未来书评也可能有一条新出路,那就是通过互联网支付给独立批评者稿酬。“在互联网上,每个人都可以批评……这是否意味 着,专业批评是多余的?”伊恩·布鲁玛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我们都是批评者。很多重要的批评人都从互联网上脱颖而出,他们有读者的信任。批评者是否业余 并不重要,真正值得信任的批评者,必须有独立的声音。这些人的声音值得听,当然要收费。”

  伊恩·布鲁玛认为,“很多人更喜欢看书评,书讲了什么并不那么重要,书评者提供一种服务,让读者对书感兴趣。”这种观点得到了中国作家韩少功的赞同, “对读者来说,重要的不是信息稀缺,而是对信息的解读、信息的识别和梳理,对信息的组合方式,这恰好是书评施展功能之处。对作家来说,书评人不是唯一的信 息提供者,读者需要的是信息的解读者,在这个意义上,书评时代已经到来,评论家真得要高调点。”